-
1 # 豫北老崔
-
2 # 太祖高
劉基(1311-1375)字伯溫,明朝著名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朱元璋多次稱他為“吾之子房”,在民間他與諸葛亮比肩,被視為“神”。民間還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的說法。雖然一個王朝的建立不可能單靠個體的力量,但劉伯溫對大明王朝的建立確實具有推波助瀾的作用。在抗元的戰役中,明軍多次處於被動的處境,好在劉伯溫審時度勢,出謀劃策才化險為夷。
他不僅在軍事才能上出神入化,而且在文學領域的造詣也及其高深。“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可望不可即”等金玉良言都出自他的著作。他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更難能可貴的是他為人剛正不阿,不與小人同流合汙,不向皇上阿諛奉承,一心只求問心無愧。然而朝堂之上是容不下這等“光明磊落”的,更何況朱元璋從不相信任何人,除了馬皇后。為何當馬皇后送了劉伯溫一個“一梨兩棗”後,劉伯溫就告老還鄉呢?有何原因呢?
如果要選舉中國近千年來最母儀天下的皇后,那馬皇后一定能排前三。馬皇后從小知書達理、樂善好施。與朱元璋結髮後,不僅溫柔賢惠、患難與共,還經常幫朱元璋排憂解難。即使當上皇后,她仍不忘過去,樸實無華,與人為善。她與朱元璋的感情十分深厚,她提的大部分意見朱元璋基本上都會聽。可以這麼說,如果沒有馬皇后,朱元璋劍下的冤魂不知會多出多少。劉伯溫就是在馬皇后的“有意護佑”下得以撿回一條性命的。
首先我們要弄懂馬皇后送給劉伯溫“兩棗一梨”的意圖。棗即“早”,梨則“離”,所以馬皇后是要劉伯溫早早離去。前文我們提到劉伯溫是明朝第一大謀臣,作為剛剛建立的王朝正需要他出謀劃策,為皇帝分憂解難。而馬皇后為何卻要他早早離去?更何況馬皇后是個通情達理之人,她這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
其實原因只有一個:朱元璋對劉伯溫有了殺心,而且馬皇后勸不了。前文提到朱元璋對馬皇后是十分敬愛的,既然她都求不了情,那唯一保住劉伯溫的辦法就是讓他早早離去。雖然離去的原因很簡單,但朱元璋到底為何要殺劉伯溫?畢竟他曾經那麼敬重這位謀臣,還尊稱其為“老先生”。
這要從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說起,從龍灣之戰到救援安豐,朱元璋想到的,劉伯溫也想到了,朱元璋沒有想到的,劉伯溫還是想到了。而且當初韓林兒被攻,劉伯溫一直勸朱元璋不要前去“救駕”,從那時起朱元璋就害怕有一天劉伯溫對他也來這麼一手。所以起初封功臣時只封劉伯溫為伯爵,而且俸祿是最低的。
另外,自古以來,朝堂都有黨派之爭,明朝也不例外。明建國初期就有淮西和浙東兩大集團,他們分別以李善長和劉伯溫為首。兩大集團一直以來針鋒相對,而劉伯溫這人說話又過於直接,很多人開始在朱元璋面前說劉伯溫的壞話。不久,朱元璋便起了疑心,於是找劉伯溫前來談話。談話中朱元璋詢問劉伯溫換掉李善長誰當宰相合適?《明史.劉基傳》中是這樣記載的:基言:“善長勳舊,能調和諸將。”太祖曰:“是數欲害君,君乃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頓首曰:“是如易柱,須得大木。若束小木為之,且立覆。”及善長罷,帝欲相楊憲。憲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憲有相才無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義理為權衡,而己無與者也,憲則不然。”帝問汪廣洋,曰:“此偏淺殆甚於憲。”又問胡惟庸,曰:“譬之駕,懼其僨轅也。”後憲、廣洋、惟庸皆敗。”帝曰:“吾之相,誠無逾先生。”基曰:“臣疾惡太甚,又不耐繁瑣,為之且孤上恩。天下何患無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者人誠未見其可也。”
這次談話可謂如履薄冰,直接決定了劉伯溫的命運。朱元璋提出了五個宰相人選,有淮西集團的,有與劉伯溫關係密切的,還有劉伯溫自己。很多時候人往往是被自己打敗的。劉伯溫巧妙地回答了對其他人選的看法,但對自己的說法卻毀了他,而且是致命的。從此朱元璋與他決裂。其實如果我們是朱元璋也可能會怒然,我們可以模擬下朱元璋的心理:“我讓你當宰相是看得起你,你竟然還不當。你是看不起宰相這個職位,想坐老子的龍椅?說今沒人有資格作這個宰相,你是覺得我沒有你劉基就不行了?”劉伯溫的“直言不諱”真的很容易讓人產生這種誤解,可實際上或許他只是單純的覺得自己有當宰相的能力卻沒有當宰相的氣魄,又或許是他覺得不能讓朱元璋認為他在假裝謙虛便故意找了一個自己的缺陷來推脫。
這麼看來朱劉的矛盾由來已久,但筆者認為,劉伯溫告老還鄉除了將被殺這個客觀原因,還有他對朝堂失望的主觀原因。他一直遵從“不求盡如人意,但求問心無愧”的原則,可他發現即使問心無愧也會遭到猜測與算計,那他又何必執著於此呢?或許在馬皇后給他送棗梨的時候他就明白朱元璋不會放過任何人,歸隱山林也許是他最好的選擇。
回覆列表
歷朝歷代的皇后之中要說有母儀天下之風,馬皇后肯定位列前三甲,要說帝王傳奇同樣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與其他帝王想比絕對也在三甲之列。
當然兩位開國皇帝都有一個相似之處,為了皇權穩固而處死了很多開國功臣,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功臣們自持功勞目無法度,帝王為了避免再生戰亂不得已而為之。
站在臣子的一面,對這些帝王的所做所為是寒心的,但是站在帝王的角度則是無奈之舉。正所謂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讓將軍享太平,誰對誰錯依然無法評斷。
這時的劉伯溫陷入了兩難境地,走也不是同樣留也不是,倘若一走了之必定讓朱元璋對自己懷疑,自己是否有不臣之心已經不重要,一走了之的話必死,若留也是早晚被朱元璋處死。
就在劉伯溫左右為難之際,收到了馬皇后送的禮物,一個梨兩個棗,當劉伯溫看到禮物之後,隨即明白了馬皇后用意,當即激流勇退告老還鄉。
再則,馬皇后素有賢后之名,從朱元璋起兵之時,馬皇后為朱元璋打理後方,並沒有其他女子的目光狹隘,各位文臣武將都比較敬重馬皇后,而馬皇后也是心地善良之人,不願看到這些功臣慘死在政治的屠刀之下。
在古以來,帝王賞賜大臣吃食都是貴重無比且數量較大,皇后賞賜臣子也不會只有區區一梨兩棗,這樣有失帝王之家的風度,對臣子有輕視之意,送上一一梨兩棗必定有玄機在其中,
劉伯溫在看到禮物之後,主動告老還鄉,事實也證明劉伯溫在馬皇后的提示之下做的是對的,不走了之肯定讓朱元璋不放心,自己也性命難保,留在朝堂之上在朱元璋心中難免留下疙瘩,按馬皇后的辦法選擇告老還鄉早點離去才是明知之舉,不然劉伯溫也不可能落個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