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肖蝦米
-
2 # 千評君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望樓真的存在嗎?答案是:不存在的!劇中的望樓不管是理念還是投資成本在當時的古代是很難創作出來,而且根據現在我們對當時長安的瞭解,並沒有那麼那麼先進的理念和技術去建立望樓。在史料中也沒有望樓這一說法,但是想類似的倒是存在,比如在商朝就有了的“瞭望臺”,這也算是簡版的望樓。
古人的通訊方式都有哪些呢?
首先,古人在通訊方面是沒有像現在這樣的即時通訊裝置。遠端通訊,一般都是靠飛鴿傳書和快馬加鞭兩種來傳遞資訊。飛鴿傳書的鴿子都是從一出生就開始訓練,每一隻鴿子的價值都是非常珍貴。快馬加鞭這種方式也是作為古代最常用的方式,像一些達官貴族都是有自己的傳遞團隊,而平民一般都是透過鏢局走鏢時花費銀兩來實現資訊傳遞,不過這種傳遞週期會很長,有可能一個月,有可能幾個月,甚至有些資訊一輩子都收不到。
其次,在生活中的一些警報資訊傳遞都是由半夜更夫打更傳遞,據說更夫的鑼聲也講究一個輕重緩急。所以在古代,晚上更夫的工作是最重要的,他也確保著整個片區晚上的安寧。在戰亂年代,更夫更是有重兵相隨,已保證更夫安全,保證區域通訊正常。
最後,在戰場上傳遞資訊。一般在戰場上都會有鑼、鼓、旗三樣東西來傳遞,鑼為警,鼓為氣,旗為令!鑼聲響,代表著需要提高警惕準備打仗;鼓聲響代表著士氣的鼓舞,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講的就是鼓的作用;旗,發號施令的是令旗,作為方向駐標和指引的是駐旗,駐旗為心,旗在軍隊在,旗落軍隊忘,令旗為命,旗起準備,旗落進攻,在抗日戰爭時期,旗語就是令旗的加強版。當然,還有之後的號角啊什麼的。還有一個極為特殊的資訊傳遞霸主-“烽火臺”其最具代表的就是我們的萬里長城,還有一些已經荒廢的“土長城!”
總結:古人的智慧是無窮的,他們創作了很多東西,我們至今任然在使用。對於前人的功績,我們後輩應牢記於心!
-
3 # 劇透君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點:唐代是有望樓的。
唐代詩人邵謁的《顯茂樓》中曾有“唯有望樓對明月”的詩句,可見當時已經出現瞭望樓。這裡的“望樓”是一種特殊的軍事用語,指的就是“崗樓”。
歷史上的望樓不是用來傳信的!
此時的望樓主要用於監視,並沒有劇中傳遞複雜資訊的作用。而且當時長安城內各坊的坊牆都不高,人們隨時都可以看到坊內的情況,因此出於安全考慮,長安城內並不設立望樓這樣的高層監控設施,只將其用於軍事場所。
那麼古代人的通訊方式有哪些呢?
擊鼓傳信-原始社會末期
郵驛制度-始於西周
烽火/信鴿-軍事用
紙鳶(風箏)-東漢時期開始
……
回覆列表
望樓在劇中遍及整個長安城,主要用來監測城市動向以及傳遞資訊,而且望樓傳遞資訊的方式也是十分有趣,用不同形式藍白相間的格子和鼓聲正確又迅速地給出訊息,看起來也是相當“高科技”了。
我們都知道,現代社會科技如此發達,想要傳遞訊息,用一個手機就足以,但是在古代,如何遠距離傳遞訊息,想必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烽火臺了,眾所周知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著“烽火戲諸侯”的典故,直到秦漢時期,烽火臺逐漸演變成“塢堡”,而它們的作用更多是用於軍事戰爭。
不過《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望樓”,很大一部分都是虛構的,但是確實是有原型,據悉唐代是有望樓的,正如唐代邵謁《顯茂樓》中曾經說到“惟有望樓對明月”,而當時的望樓僅僅是用來監視,並沒有傳遞訊息的作用,更不可能會像劇中,傳遞如此複雜的訊號。
但是望樓是不能夠做到像劇中如此全方位的勘察和監控,所以在當時還有另一個監控系統,那就是整個長安城四處遍及著官府成立的街鋪,據悉數量能達到上百座,而兵士擁有上千人等。
至於在當時如何傳遞資訊,最常用的方法依然還是人和馬,尤其是較為複雜的訊息,還是要靠人來準確傳達,《長安十二時辰》中,可以看到各個“望樓”還會利用鼓聲,但是實際上在唐代時,雖然也會用鼓聲傳達訊息,但是基本都是用來告知百姓們開城、閉城時間。
當然想必大部分網友都會對望樓傳遞訊號的藍白相間格子感興趣,他們是怎麼靠這個識別資訊的呢?有人猜測是紅藍白不同顏色代表不同數字,然後透過變換來鎖定一個或一段具體的程式碼,然後透過程式碼來破譯,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這個資訊通訊裝置確實有夠“高智商”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