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2133288515720
-
2 # 胡洋
腦膠質瘤是腦內原發腫瘤中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依據分級不同預後差別很大。WHO I級生存期相對較好,手術完整切除後不需放化療,可隨訪。WHO II級,生存期約8-10年,術後有高危因素例如未能切乾淨,區域性病灶大於6cm,則需進一步接受區域性放療。WHO III級,預期生存期3-4年,而WHO IV級僅有14.6-17月,因此明確腫瘤分級對於治療及預後十分重要。
目前對於腦膠質瘤的檢查,主要是CT、MR及一些功能檢查。
1. 普通核磁共振或增強核磁共振(MR),MR有著軟組織成像的優勢,影象可以顯示腫瘤的輪廓,給予靜脈造影劑後,高級別膠質瘤則可明顯見增強的瘤體,分界較清,並且因膠質瘤惡性度高的或腦膜轉移的MR影象中可見大範圍水腫。但並非所有人都可進行此項檢查,例如佩戴金屬、或體內有植入物在磁場中會移位等風險。對於一些幽閉恐懼症、腎功能不全者也是不適合做此項檢查。
2. CT:則是佩戴金屬、或體內有植入物患者及幽閉恐懼症患者的優選。CT雖對腫瘤邊界顯示不如MR清晰,但對於瘤內是否出血及鈣化則優於MR。
3. MRS:磁共振波普,是一種利用磁共振成像與特定原子核及其化合物定量分析方法的結合。在膠質瘤檢查中,利用僅存在神經元及其突起中的物質NAA(可以反映神經元的功能狀態,降低代表神經元缺失),與Cho(細胞膜磷脂代謝的一個成分,參與細胞膜的合成和代謝,用以評估細胞增殖)。腦膠質瘤會破壞神經元,導致NAA降低,破壞增加同時自身也存在胞膜合成和細胞修復增加,所以Cho升高。而膠質瘤隨著惡性度增加,NAA顯著下降,Cho負向增加,所以Cho/NAA比值對於高級別及低級別膠質瘤的鑑別有很大貢獻。一般認為高級別Cho/NAA比值>4,而WHO I級和II級,比值常在2-4之間。治療前後的變化可作為治療效果及預後的參考。
4. MR-PWI: MR灌注成像,是靜脈注射造影劑,並對病灶的幾層反覆成像,並該經該系統分析後獲得影象及相關資料。資料中腫瘤部分及腫瘤周圍水腫區最大腦血容積比值(rCBV)及相對腦血流量比值(rCBF),對於膠質瘤的分級,膠質瘤術後復發及放射性壞死損傷等的提供幫助。
5.腦PET-CT: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功能顯像,常用顯像劑為18F-FDG。腫瘤細胞高代謝狀態,可高攝取18F-FDG從而與周圍正常組織區分開來。低級別腦膠質瘤攝取值低於高級別腦膠質瘤,且腫瘤/腦白質的比值已可數值化的區分這兩者。有學者提出1.5,但是否考慮還需更多的研究證實。
6.病理:腫瘤最終的定性還需病理,病理是腫瘤診斷的“金標準”,而且可以最準確的反應區域性腫瘤、免疫組化或周圍細胞浸潤等情況,是治療最重要的參考。除了剖開顱骨等傳統手術外,目前還有神經導航的技術,就是藉助CT,MR或超聲引導以最安全、損傷最小的方式取得或切除腫瘤。
腦膠質瘤預後較差,且高級別膠質瘤區域性複發率高。因此對於WHO II級以上腫瘤均推薦放療。化療藥物,目前唯一證明有效的藥物是替莫唑胺,可能與血腦屏障導致腦內其他化療藥物濃度不足以發揮作用。且有資料證實,替莫唑胺與放療的聯合可以提高腦膠質瘤5年生存率,由過去的不到1%到現在的10%。目前靶向藥物研究較多,腦膠質瘤VEGR,EGFR陽性患者可選擇貝伐單抗,吉非替尼等靶向藥物,實驗結果顯示早期反應率不錯,但並未提高生存率。而免疫治療高速發展的當下,或可能幫助膠質瘤患者獲得好的治療效果。
-
3 # 李教授說腫瘤防治
需要做的檢查
CT檢查
對患者進行腦部CT檢查,主要應用於急症患者,可見腦內低密度的病變,幫助醫生辨別腦膠質瘤的型別。
MRI檢查
在顯示腦組織解剖結構方面比以往任何裝置都要優越,一般作為診斷腦膠質瘤的首選手段。
立體定向活檢
適用於影像表現不典型或無法手術的患者,該方法可以獲取病變組織,是確診腦膠質瘤最權威的檢查。
回覆列表
1,腦脊液檢查。2,超聲波檢。3,腦電圖檢查。4,放射性同位素掃描。5,放射學檢查。6,核磁共振。再讓醫生確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