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牡丹梅花鑫森淼
-
2 # 客從南通來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建文帝削藩王的目的是什麼?其實,建文帝削藩王也只是要把軍權和政權從藩王手裡拿回來,並不涉及財稅等問題。
第一個是祖制,朱重八壓制商業,把農民綁在土地上,皇族們都被養起來了,不納稅,但是也不許出駐地,那就玩命生孩子,拿補貼,好像有資料,到明末各種皇族的數量達到了上百萬人,這種財政負擔那是太大了。
第二個最要命的是,士大夫不上稅,還亂攪合。他們不但大量兼併土地,而且官商勾結,把持朝政,皇帝一要動手增加財源,馬上就跳出來拿不與民爭利的祖制說事。反正壞事幹得說不清有多少。 一個政權的存續取決於他對政治、經濟和社會資源的掌控和分配能力與他所承受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壓力的比較狀況,能力大於壓力則政權生存,能力小於壓力則政權滅亡。
明初時期,資源主要集中於皇家,散佈於民間。到了明末,資源集中於士大夫階層。而在士大夫階層看來,保有自己對資源的掌控遠比維繫大明皇權更加重要,所以無意緩解明王朝所承受的壓力。
-
3 # 楊秦學歷史
這個問題不嚴謹。既不是建文帝削藩導致的宦官專權,也不是建文帝削藩導致的文官一家獨大。
明朝文官一家獨大是在土木堡之變後才開始的。土木堡一戰明朝開國勳貴武將幾乎被消滅殆盡,文武之間的勢力平衡被打破,文官借北京保衛戰之機掌控軍權壓制武將,這才慢慢開始一家獨大。之後的明朝皇帝為制衡文官,才開始扶持宦官勢力對抗文官集團,這才開始有了宦官專權。
假如建文帝不削藩的話,以明朝藩王的實力根本不敢造反,後來朱棣等叛亂也是建文帝根本不給藩王留活路,藩王不造反就只能等著全家被殺光。建文沒削藩的話,朱棣根本不會起反心。以朱棣手裡只有不到八百衛隊的實力,沒有前面周王湘王的被逼慘死,沒有奉天靖難的名義,他敢於叫板擁有百萬軍隊的大明?
後面被逼得裝瘋賣傻,提著腦袋造反,他朱棣難道不知道,大一統時代以王爺身份造反的,歷朝歷代幾乎沒有成功過的?
建文帝是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生前親自封的皇太孫,沒有比這個更明正言順的了,按古代立嫡立長的繼承規矩,他這個皇位是合法得不能再合法了。以建文帝的年紀,只要他沒有歷史上那麼愚蠢激進,熬死這些叔叔輩的王爺,他的皇位就穩得不能再穩了。
如果建文帝不削藩或者削藩策略不那麼激進的話,朱標一系能一直當皇帝。至於大明朝能有多久國運,就要看建文及後世皇帝的造化了。建文不削藩的話,以建文帝志大才疏虛偽歹毒的德行來看,不會有五平漠北也不會有七下西洋很可能也不會有遷都北京,大明朝倒是有可能走宋朝的老路。
不過萬一建文帝的後人出了雄才大略的人物,大明朝另有一番氣象也說不定呢?
-
4 # 元二使安西
建文帝不削藩,依然會文臣逐漸做大,最多就是太監依舊不是人,將朱元璋鄙視太監的政策貫徹到底,但個人認為,這個做法不能持續,因為太監是皇帝身邊最親近的人,甚至比嬪妃的地位更不可取代,只可駕馭,不可一味打罵歧視,這就好比你看不起單位的保潔、茶水小妹、飯店的服務員,但你真得做好心理準備:不要被人往飯菜裡吐口水哦!
假如建文帝沒有削藩,各地藩王大概率不會有異動,即使是燕王,也可能獨攬北疆大權,形成類似於雲南沐王府的格局,但不會輕易問鼎中原、染指王位。
既然不用削藩,大概率也不會給予所有朱家後代財政上的優待,王爺們的後代不會放開懷抱猛生,也許明代財政還能稍微好過一點。
-
5 # 當代曹植
宦官專權與文官一家獨大,與建文帝削藩無關。
土木堡一戰,明朝開國勳貴武將之後及靖難功臣之後被消滅殆盡,文官才一家獨大。之後的明朝皇帝為制衡文官,被迫扶持宦官勢力對抗文官集團,這才開始有了宦官專權。
假如建文帝不削藩的話,以明朝藩王的實力根本不敢造反,朱標一系能一直當皇帝。後來雖也會爆發藩王叛亂,但也會很快被平定。
建文帝難以穩定局勢,其後人能不能穩定局勢,就不得而知了。
-
6 # 子妄語
歷史是沒有如果的,但是有一點樓主說的有問題,文官的一家獨大是土木堡之變後形成的,當時很多功臣派在此戰役殞命。宦官崛起主要是在宣德一朝,明宣宗允許宦官讀書幫助皇帝處理政務。這些其實和削藩沒啥關係,太祖皇帝最開始定下的制度造成的
-
7 # 王義君
謝謝!歷史是對過去的真實記載。我認為,歷史本身不是文學,更不是小說,所以我不會對並沒有發生過的‘’歷史‘’,作任何的‘’如果‘’或是‘’假設‘’亦或是‘’虛構‘’等設想,抱歉了。謝謝!
-
8 # 北京不向北2020
建文帝的問題,不在於削藩,而在於建文帝穩不住明朝的局勢。
在開始削藩到靖難之役的前半部分,建文帝都有著絕對的優勢,之所以到最後連江山都輸掉,無論是用人,還是削藩的謀劃,乃至於對官僚體系的號召,都沒有辦法支援他的統治。
其實,建文帝失掉的不過是南京而已,但是丟掉的卻是整個江山。這除了建文帝本身有問題,沒有其他的。
-
9 # 天晴愛睡覺
歷史是不斷的重複輪迴,所有的歷史都能從從已發生的歷史中找到影子,也會在後世不斷的上演!
建文帝所處的環境,如同漢朝漢文帝所處的環境,功臣宿將全部被殺,同姓諸侯王張牙舞爪;如果建文帝沒有削藩,那麼結果就是建文帝的兒子在位時,諸侯王已經無法無天起兵造反,到頭來無非是諸侯王身死國滅;
回覆列表
如果建文帝朱允炆沒有削藩,朱棣可能不會謀反,明朝的傳承那就是建文帝的後代。
建文帝削藩,從道義上說不過去,他登基不久,就立三個弟弟朱允熥為吳王、朱允熞為衡王、朱允(火熙)為徐王,立他的兒子朱文奎為太子。既然要削藩,為什麼要封弟弟為王?既然建文帝的弟弟可以封王,為什麼不能接受叔叔們封王?
這段文字,意思是說當時諸王擁兵自重,做了一些不法之事。建文帝採用齊泰、黃子澄的計謀,想找理由、找藉口削除諸王封號。
再看《明史•諸王列傳》,湘王朱柏是一個文武雙全的皇子,喜歡看道家書籍,自號紫虛子,他曾經帥軍討伐古州蠻。有人告發他謀反,他無法證明自己的清白,自焚而死。這是一個被誣告逼死的皇子。在這些被告發謀反的皇子中,湘王朱柏是最無辜的一位。在這些被告發謀反的皇子中,假如湘王朱柏不在其中,可能影響會小得多。這些被告發謀反的皇子中,有湘王朱柏這樣的人在其中,這就有些說不清楚了。究竟是真反還是假反,還是有意栽贓陷害?沒有充分的理由,削藩這麼大的事是不能隨便搞的。
齊王朱榑、代王朱桂性格暴躁,殺人斂財。岷王朱楩殺戮吏民,收集諸司印信。他們貴為王,性格暴躁,品行不端,處置他們未嘗不可,但不能這麼多的皇子集中在差不多的時間處置,這樣一來,就算有理也會被其他皇子認定為建文帝有意削藩,而人人自危。
所以,建文帝如果慎重對待削藩,對個別不法之王加以懲戒,打擊面不要太廣,善待這些叔叔,燕王朱棣應該沒有謀反的理由,建文帝只要策略得當,朱棣應該不會謀反。
雖然朱元璋殺了很多功臣,朝廷軍隊比燕王朱棣的軍隊還是要強,沒有十足的把握,沒有足夠有說服力的理由,出師如果無名,如果他發動的是不義的戰爭,失敗的可能性就會很大,謀反是不能隨便發動的。建文帝朱允炆動作幅度太大,操之過急,給了燕王朱棣謀反的充分理由,使得他的謀反出師有名,所以谷王朱橞和曹國公李文忠的兒子李景隆開啟城門放朱棣進城,所以朱棣謀反能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