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要弄清楚中小超市、便利店、大超市的功能定位,才能知道它們是否真的存在競爭關係,從而做好經營決策。中小超市、便利店與大超市消費群體雖有一定交集,但本質並不在一個零售戰場,最多是一種弱競爭關係。
從業態定位和功能來看,大超市最少是對3公里商圈半徑的服務,是一次性集中購買。中小超市是對更小商圈的深耕服務,而便利店定位於社群,是滿足消費者的即得性和便利性。
三者之間,大超市只和中小超市因為商圈重疊,功能相似,存在一定的競爭關係。中小超市和便利店商圈收縮,存在一部分消費者分流,而便利店卻相對獨立,尤其和大超市根本不存在競爭。
超市在規模上的定義並不很清晰,但6000平米以上一般被稱為大超市或者大賣場,沃爾瑪和大潤發是這個級別。中型超市多在1000平以上,幾百平米是小超市。現實社會中,很多人認為更小一點的超市就是便利店,這是認知錯誤。
超市有一個特點就是品類大而全,沃爾瑪單店單品在數萬個,消費者可以一次購足。中小超市單品數少很多。這在早期是大超市的優勢,現今卻成了短板,因為電商平臺的衝擊,除了生鮮商品,大部分預包裝商品都可以配送到家,而不需要到大超市去買。
沃爾瑪等大超市也與京東到家合作,從而將商品配送至家裡,但這個更多是頻率增加。消費習慣和電商的雙重疊加,到大超市購物剛需降低並且不夠方便,大超市主要是對這個商圈的輻射。
事實上,中小超市也面對著大超市的問題。中小超市多開在社群,隨著商圈競爭的增加,輻射面積也會縮小。中小超市更多的是服務社群居民。因此它與大超市的競爭優勢就是更加貼近周邊消費者。
首先,中小超市的商品線不需要大超市那麼多,但最敏感賣得好的品牌一定要有,並且價格不能高於大超市,同時還要關注電商平臺的價格。同類別的商品要有一些二三線品牌來組合,這樣能夠拉高一些毛利率,但要一定適合消費群體。
其次,拓展多渠道觸達消費者,比如社群O2O的外賣平臺美團和餓了麼等,從而實現線上線下同步銷售提高坪效。
最後,社群型超市可以透過社交裂變等方法來實現社群營銷,實現引流轉化和提高客單價,也可以透過辦理會員來實現消費者復購。
中小超市不需要和大超市打價格戰,只要關注價格適時調整。大超市很多優勢現在也不差,比如購物體驗,吃喝玩樂等,都是中小型超市不具備的。中小超市要在系統性運營上下功夫,包括供應鏈和生鮮經營。
中小超市和便利店在一些商品組合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便利店一般在3000個單品左右,中小超市會多出很多。一些便利店會24小時營業,中小超市不會。
便利店提供的是即得性和服務,在便利店基本看不到5L金龍魚大豆油和5KG大米,但在中小超市會有賣。便利店會有餐飲和現磨咖啡,中小超市相對較少。中小超市會銷售果蔬、熟食、麵食等商品,便利店有鮮食便當。
中小超市和便利店的定位功能不同,決定了在商品、服務方面的差異化。但部分商品的有所重疊也是難免的。尤其當到處都是小超市和便利店時,競爭就會加劇。
綜上所述,問題的提出應該是將中小超市和便利店歸為了一類,但其實它們並不一樣,雖然定位和功能不同,但它們之間因為太近,競爭反倒比大超市多一些,並且未來中小超市和便利店都會在社交化運營方面投入更大的努力。
將大超市做為競爭對手本身就是錯誤的,大超市財大氣粗很多都是上市公司,比個什麼勁?中小超市和便利店定位好自身,深耕社群,看清楚趨勢,做好線上線下精細化運營才是正道。
目前國內零售市場細分早已開始,包括便利店、生鮮超市、生鮮便利店、天貓小店、蘇寧小店等細分和數字化業態越來越多。個人認為,生鮮超市增多會分解中小超市,小超市會便利店化,便利店會數字化、並且服務內容會越來越多,而大超市目前也在小型化的路上了。
先要弄清楚中小超市、便利店、大超市的功能定位,才能知道它們是否真的存在競爭關係,從而做好經營決策。中小超市、便利店與大超市消費群體雖有一定交集,但本質並不在一個零售戰場,最多是一種弱競爭關係。
從業態定位和功能來看,大超市最少是對3公里商圈半徑的服務,是一次性集中購買。中小超市是對更小商圈的深耕服務,而便利店定位於社群,是滿足消費者的即得性和便利性。
三者之間,大超市只和中小超市因為商圈重疊,功能相似,存在一定的競爭關係。中小超市和便利店商圈收縮,存在一部分消費者分流,而便利店卻相對獨立,尤其和大超市根本不存在競爭。
一、中小超市和大超市的競爭,取決於商圈輻射、商品服務和消費者體驗,共同競爭對手是電商平臺, 中小超市要側重於社群經營與大超市錯位超市在規模上的定義並不很清晰,但6000平米以上一般被稱為大超市或者大賣場,沃爾瑪和大潤發是這個級別。中型超市多在1000平以上,幾百平米是小超市。現實社會中,很多人認為更小一點的超市就是便利店,這是認知錯誤。
超市有一個特點就是品類大而全,沃爾瑪單店單品在數萬個,消費者可以一次購足。中小超市單品數少很多。這在早期是大超市的優勢,現今卻成了短板,因為電商平臺的衝擊,除了生鮮商品,大部分預包裝商品都可以配送到家,而不需要到大超市去買。
沃爾瑪等大超市也與京東到家合作,從而將商品配送至家裡,但這個更多是頻率增加。消費習慣和電商的雙重疊加,到大超市購物剛需降低並且不夠方便,大超市主要是對這個商圈的輻射。
事實上,中小超市也面對著大超市的問題。中小超市多開在社群,隨著商圈競爭的增加,輻射面積也會縮小。中小超市更多的是服務社群居民。因此它與大超市的競爭優勢就是更加貼近周邊消費者。
首先,中小超市的商品線不需要大超市那麼多,但最敏感賣得好的品牌一定要有,並且價格不能高於大超市,同時還要關注電商平臺的價格。同類別的商品要有一些二三線品牌來組合,這樣能夠拉高一些毛利率,但要一定適合消費群體。
其次,拓展多渠道觸達消費者,比如社群O2O的外賣平臺美團和餓了麼等,從而實現線上線下同步銷售提高坪效。
最後,社群型超市可以透過社交裂變等方法來實現社群營銷,實現引流轉化和提高客單價,也可以透過辦理會員來實現消費者復購。
中小超市不需要和大超市打價格戰,只要關注價格適時調整。大超市很多優勢現在也不差,比如購物體驗,吃喝玩樂等,都是中小型超市不具備的。中小超市要在系統性運營上下功夫,包括供應鏈和生鮮經營。
二、中小超市和便利店存在一定的競爭,爭取的都是社群消費者,但一個側重全品類服務,一個側重於便利性和服務增值中小超市和便利店在一些商品組合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便利店一般在3000個單品左右,中小超市會多出很多。一些便利店會24小時營業,中小超市不會。
便利店提供的是即得性和服務,在便利店基本看不到5L金龍魚大豆油和5KG大米,但在中小超市會有賣。便利店會有餐飲和現磨咖啡,中小超市相對較少。中小超市會銷售果蔬、熟食、麵食等商品,便利店有鮮食便當。
中小超市和便利店的定位功能不同,決定了在商品、服務方面的差異化。但部分商品的有所重疊也是難免的。尤其當到處都是小超市和便利店時,競爭就會加劇。
綜上所述,問題的提出應該是將中小超市和便利店歸為了一類,但其實它們並不一樣,雖然定位和功能不同,但它們之間因為太近,競爭反倒比大超市多一些,並且未來中小超市和便利店都會在社交化運營方面投入更大的努力。
將大超市做為競爭對手本身就是錯誤的,大超市財大氣粗很多都是上市公司,比個什麼勁?中小超市和便利店定位好自身,深耕社群,看清楚趨勢,做好線上線下精細化運營才是正道。
目前國內零售市場細分早已開始,包括便利店、生鮮超市、生鮮便利店、天貓小店、蘇寧小店等細分和數字化業態越來越多。個人認為,生鮮超市增多會分解中小超市,小超市會便利店化,便利店會數字化、並且服務內容會越來越多,而大超市目前也在小型化的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