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情情的懷
-
2 # 數峰無語
看到這個問題,我想到了跟名字有關的一些事。
名和字在古代是分開的,現在大家都放在一塊說了。 第一個名字都是長輩“賜予”的,自己沒有選擇的權力。選定第一個名字的時候,有的經心仔細,有的漫不經心。有文化的,選的高雅一些,懂風水的,寓意深些,啥都不懂的,就只好順手撿一個了。
我的名字起的就比較隨意。大伯把本家幾個哥哥的名字在一塊兒一排,一念,挺順溜,當即拍板,就這個了。記得上學時有一年放假回家,曾當面向大伯“抗議”我的名字起的粗糙、草率。大娘在一旁說,這不挺好的麼!好像是我說大爺的不好。從那以後,我再也沒在他們跟前提過這件事兒。
工作以後,也有人問,你這名字有啥寓意啊?我就一本正經的跟他們講,中間一個字是輩分,我們這一輩的人都用這個字,“寬”來源於《論語》: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其實,這都是我瞎掰。老人們哪裡讀過什麼《論語》。
其實,不說意義,單講語音我的姓名用普通話讀著就不順口。名字中間的字是輩分,是固定了的,後面用“寬”字,只念名字,不論用家鄉話還是普通話讀,都沒有問題,要命的是如果加上姓,用普通話讀就特別拗口。普通話裡,我的中間的那個字是上聲,也就是三聲,姓和“寬”都是陰平(也就是一聲),讀時,前後平,中間要拐個彎,就不順溜。並且,一前一後的尾音都是“an”,這三個字的組合就比較怪。
但這個問題在我們老家不存在。在家鄉話裡上聲也就是三聲,基本都讀作去聲(四聲),就不存在上面說的問題。大伯種地在行,哪懂什麼普通話,音韻學啊。所以他們認為挺好的。
讀初中那陣,同學中間興起了一陣改名風。比如,有同學特別佩服周恩來、劉少奇,就改名“恩奇”。我也決定改名,那時特別稀罕“偉”字,想改成*偉。現在看也挺土的。最終因為臉皮薄,連用都沒敢用。
現在看來,當時琢磨著改名字的,都是讀了兩年書,腦子開了竅,發現自己的名字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不能讓人滿意。有的就是個笑話,比如男同學有叫楊偉。
改名字其實改的是思想,改的原來的生活方式,都是對原來生活的反動。
那些自己改了名字的,到中考時,又都改回去了,原因很簡單,跟身份證不符。
到了高中,還有幾個同學對自己的名字耿耿於懷,也不知最後改了沒有。 再往後,為了學業、生存、生活奔波,也明白名字也就是個記號,就忘了這搭子事了。
前兩天,在單位還聽到有同事覺著自己名字太土,想改。看來被名字所困擾的不止是我,是你,還有很多人。
名字有時也挺重要的。我做過中學老師,知道如果學生的名字簡單大方,朗朗上口,老師會不自覺的多提問,而相反,如果太生僻,老師怕唸錯,沒有人去冒那個險,會不自覺的迴避。
另外,現在文字發表越來越容易,很多人都在網路平臺上寫作,起一個漂亮的筆名也很重要。我就看到一個網路寫手專門談過這個問題,他寫同樣的文字,用不同的筆名效果特別不一樣。所以在這個網路時代,如果想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還是應該花一些時間取一個恰當的筆名的。
回覆列表
其實,這個問題直接回答多少畫就可以算是結束。但是,一個名字的誕生、衍生的意義等卻賦予了名字許多有趣、有內涵、有價值的東西。如偉人的名字,不僅僅是幾筆幾畫就可以講述清楚的。
首先,講一個小笑話。初中時有們同學名“宋文章”,可偏偏歷史成績不行,經常在班上排名靠後,歷史老師很是無奈。一次忍不住了,“你名字取得好!文章,還是宋朝的文章,可惜呀!過時了!”當時全班同學笑噴。
其實,取名是非常講究的,要有音美、形美、義美、還得有一串非常有詩意有寄寓的道理在其中,所以,父母親及長輩在給孩子取名時,都是反覆思量、多套方案。筆畫自然也是其中考量的一個因素。有的講究簡單美,筆畫就少。有的注重韻味美,如果恰好是複姓,筆畫就多了一些。
記得小學時,曾經玩過一個與筆畫有關的小遊戲。在一張表上,寫上多少畫,然後對應著對將來性格命運的預測,然後我們就根據自己的筆畫在表上查詢自己的命運,這算是對自己對自己的一個命運測算,其實也是小孩子對自己未來的一個憧憬和嚮往。
最後,我的名字,21畫。
祝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