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作家李漩
-
2 # 黃宇芬
曾鞏即曾子固。被稱“唐宋八大家”不是湊數的,實至名歸的。他是北宋大文學家,是嘉佑進士,中舍書人。文章一時無人匹比,曾為王安石推許重用。他的散文平易舒緩,長於敘事說理,講究章法結構。當時彭淵材其中一恨曾鞏不能詩,這是毫無道理的挑剔。曾鞏並不是不能詩,他的一生也寫了不了詩,有些詩還不錯,如《甘露寺多景樓》、《上元》。只是他的詩遠不如文章的成就大罷了。他有《元豐類稿》,《隆平集》後人亦把他以歐陽修並稱“歐曾“,可見曾鞏的實力。他被稱“唐宋八大家”決不是圖有虛名的。
-
3 # 文以載道MZS
題主提的這個問題也是廣大普通民眾的一個疑問,曾鞏真能配上“唐宋八大家”的名號嗎?
筆者來回答者個問題。
首先,我們要弄明白唐宋八大家是如何出籠的。“唐宋八大家”並不是由唐宋時期文壇和朝廷評定的,它最早出現是在明朝。明代文壇上有一個很重要的文學流派叫做唐宋派,其代表人物叫做茅坤。茅坤倡導人們學習唐宋古文,並編纂了《唐宋八大家文鈔》一書,選編了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和曾鞏,進入中國古代最優秀的散文家行列,從此流傳後世數百年不衰。在《唐宋八大家文鈔》中,茅坤選了韓愈352篇、柳宗元120篇、歐陽修286篇、蘇洵60篇、蘇軾251篇、蘇轍172篇、曾鞏87篇、王安石219篇。曾鞏的文章數量倒數第二,僅僅高於蘇洵。
茅坤為什麼要選曾鞏進八大家呢?說起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王安石等,他們在官場、在文學詩詞上典典大名,是當時的文化先鋒人物,筆者認為大家都能認同他們都應當在八大家之列。那茅坤選曾鞏的理由是什麼能?因茅坤選取的主要是以散文為主,而曾鞏其文章以“古雅、平正、沖和”稱之於世。當時有一種說法:要想學習司馬遷的文章,就先學習班固的文章,要想學習班固的文章,就先學習歐陽修的文章,而要想學習歐陽修的文章,就得先學習曾鞏的文章。茅坤認為,曾鞏的文章“古雅、平正、沖和”,最為純正,最為規範,最適合初學者學習,這符合教育的功能,這便是茅坤選曾鞏入唐宋八大家的一個最大原因。
清代桐城派推崇曾鞏,使其在八大家中佔有一席之地清代人尤其是本同城派對曾鞏更是情有獨鍾,清代康熙年間,著名學者張伯行重新選編《唐宋八大家文鈔》,其中韓愈60篇、柳宗元18篇、歐陽修38篇、蘇洵2篇、蘇軾26篇、蘇轍27篇、曾鞏128篇、王安石17篇。曾鞏的文章數量遠遠超過其他七個人,佔百分之四十,獨居榜首。這又是什麼原因呢?張伯行在評論曾鞏文章時說:曾鞏的文章,源自儒家的“六經”,繼承了司馬遷、班固的文章傳統,與明人茅坤的觀點相同。這說明曾鞏的文章深得儒家經典的精髓,所以理論純正;深得《史記》、《漢書》的章法,所以語言純淨、章法精煉。這就是清代桐城派推崇曾鞏的理由,使曾鞏鞏固了他在八大家中的地位。
總結結論:事實勝於雄辯,曾鞏是名副其實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回覆列表
曾鞏一生,歷任地方官職,鞠躬盡瘁,上書皆以侍親為言。總的看來,政治表現不甚突出。《宋史》本傳說“呂公著嘗告神宗以鞏為人行義不如政事,政事不如文章。”
王安石說:“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
蘇軾認為:“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
蘇轍用“儒術遠追齊稷下,文詞近比漢京西”來概括曾鞏的學術成就。
南宋朱熹推崇他“予讀曾氏書,未嘗不掩卷廢書而嘆,何世之知公淺也”;“愛其詞嚴而理正,居嘗誦習”。
元代劉壎認為曾鞏“平生深於經術,得其理趣;而流連光景,吟風弄月,非其好也。往往宋人詩體多尚賦,而比與興寡,先生之詩亦然”。
元末明初朱右編選《八先生文集》,開始將曾鞏與韓、柳、歐、王及三蘇並列。
《明史·王慎中傳》載:“慎中為文,初主秦漢,謂東京之下無可取,已司歐、曾作文之法,乃盡焚舊作,一意師仿,尤得力於曾鞏;順之初不服,久亦變而從之。”
明代唐宋派的王慎中、唐順之、茅坤、歸有光作文都推尊曾鞏。茅坤編《唐宋八大家文抄》,將曾鞏正式列為八大家之一,這更奠定了他在散文史上的重要地位。
清代桐城派的宗祖方苞,以及劉大櫆、姚鼐等,將歐陽修、曾鞏的文章作為楷模,從學曾入手學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