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直在提倡素質教育,但是素質教育需要能力的提升和均衡的發展,這勢必在成績上比不過只追求應試教育的那部分人,但是成績至上的高考,沒有成績又很難進入一所好的大學。對於普通大眾,這個問題應該怎麼理解
-
1 # 小草2594047
-
2 # 新資優教育
誰說現在素質教育往往幹不過應試教育?應試教育看起來是分數論高低,但真正影響分數的,表面看起來是孩子學習成績不好,而影響學習成績的,一定是一些非智力、非認知能力方面的綜合素養!這其實就是素質教育的高低在背後影響應試教育的優劣。
諾貝爾獎獲得者、獲授2019中國政府友誼獎的美國微觀計量經濟學的開創者詹姆斯·赫克曼教授就經40年研究發現:在人一輩子的收入中,智商能解釋的比重大概只有3-4%。他認為智商是可以被改變的,他說“有些人天生聰明,有些人天生愚蠢”這些觀點都是錯誤的,甚至於很多以往被認為的認知能力是由遺傳決定的,或者至少是在很小的年紀就確定的人格特質,也是可以被改變的。
(前排左一為赫克曼教授)
他研究得出的結論是決定孩子成長的關鍵性因素是其早期成長環境及非智力、非認知能力,比如專注力、忍耐力,情緒管控能力, 能讓人們學會自我控制,耐心等待機會,開放思維、傾聽他人想法,自信並提升抗逆能力,堅持不懈。事實上,我們看看身邊的實際例子,現在的孩子都一個比一個聰明,那些調皮搗蛋的孩子沒一個是笨的,但為什麼他們就有學習障礙,學習成績就是上不去呢?而往往又歸結這些孩子是“家教不好”,那家教到底教什麼呢?肯定不是語數外數理化吧,就是一些平常的素質教育!比如教導孩子養成規律作息良好習慣、激化思維、提升情緒控制能力及社交技巧等,都是這些非學科功課、非智力因素“軟性技能”在促進輔助孩子的學校學習和成績提升。
所以,我們除了做好教授應試表面必備的一些閱讀理解、聽說寫作和計算算術等智力因素(認知能力)外,家庭和學校教育更需要傳授非智力因素(非認知能力)素質教育內容,運用比較優勢培養髮揮個人特長,並以各種方式武裝好自己,去應對未來需要的適應性和靈活性,這將對於以後的高考、人生成就的影響越來越重要。我們跳出“分數應試”看問題,“學會學習”,只有父母先有思想和洞見,有前瞻性,才能培養出潛能盡顯、一展所長,適應未來變革的孩子。
-
3 # 獨角獸的精彩
所謂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其實都是偽命題,應試教育的產生不光是教育部門的責任,學生,學生家長,整個社會的認知都為產生所謂應試教育滋生土壤。因為中國現在的社會認識更多是實用主義,就是學這個知識有什麼用?第一,找份有前途的好工作?第二,還是成就自己的喜好?現實中更多人選擇了前者,那必然就希望明確實現目標的過程以及相關標準,以便知道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刀刃上,押題,刷題,不都是這樣嗎?所謂的應試教育也就隨之產生了。如果整個社會的認識都是成就自己或者自己孩子的愛好而選擇學習什麼知識,也就不存在所謂的應試教育了,那只是實現某一類目標的標準而已,真正的教育在家庭,學校僅僅是傳授知識和啟發智慧的場所,追求所謂的素質教育並不和應試教育相沖突,家庭教育就是最好的素質教育,家長對這個社會的理解和認知,對後代的發展影響是巨大的。不管用什麼教育方式,最終都是希望後代能發展和生活的更好,那現在就從我們做父母的開始改變,如你現在已經長大成人,就讓自己開始從覺知到覺醒,真正看清了解這個世界,從而作出自己真正想要的選擇。在這之前你只需回答自己,你究竟想要什麼?
-
4 # 酒醉的免子
題主這簡直就是在煽動自家兩個孩子打架的口氣!還什麼素質教育"幹"不過應試教育?其實,這兩個概念絕對不是互相沖突的。
素質教育是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教育。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相對應,但也並非絕對對立的概念,因為兩者在詞義上本來就非反義詞。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始終把提高全民族的素質,作為關係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域性的一項根本任務。
從中國的國情出發,目前還沒有行之有效的人才評價體系。人才的選拔和培養,離不開應試教育這個有效的途徑,所以就使人們產生了認知上的誤區。如果說,素質教育是個大概念,而應試教育才是整個素質教育的一個部分。
前些年,有許多地方也曾強調,甚至開始實施素質教育。這下好了,學生舒服了,老師輕鬆了。可是,學生的考試成績下來了,這就是最直接的影響。
素質教育目的還只能作為一種樸素的理念,而且中國教育發展的終極目標必須要向這個方向發展。但是,在我們還沒有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評價和實施體系之前,我們的應試教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
5 # 老趙英語沙龍
應一分為二看待“應試教育” 常見各大、小報刊登載:“為了全面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推進素質,..小學,做出了‘取消考試,就近入學’的決定..”。且不說這決定的具體實行,效果會如何。僅僅就這句話一“取消考試,就近入學”來說,筆者以為不能全盤否定“應試教育”,應該一分為二地、公正地看待它。當然,一味地進行“應試教育”,不求能力的鍛鍊,當然是不行的。但是,突然來個180度的大轉彎,完全否定過去的做法,不用考試,也是不全面的。我們都知道:做任何事,不能盲目地一哄而上,人云亦云。當前的教育現狀,還是處在“應試教育”占主導地位,逐步向素質教育轉變這種過程中。它們二者之間存在著互相銜接的關係。應試教育,一直延續至今,自然有它的道理。我們應當正確認識它的“功”與“過”,它與“素質教育”是辨證統一的。 首先,應試教育造成了人才的片面發展,有“過”。它看重的是分數,片面追求升學率。學生為了分數而學,老師為了分數而教,唯“分數論英雄”。在課堂教學中滿堂灌、填鴨式,課後加班加點,機械重複訓練,搞題海戰術。不僅老師們累得要死,更嚴重的是,加重了學生的負擔。結果,學生“讀死書,死讀書”,不能靈活記憶,不能融會貫通。雖然考試分數高,但動手能力卻低。對於後進生則是,看見他們就特傷腦筋!特別是那些屢教不改的同學,老師拿他們也沒啥高招,往往成為被人遺忘的角落。這就造成了惡性迴圈:越差的越不想學,越不想學的就越差。這不符合我們教育的初衷,這是“應試教育”所不足取的地方。 其次,應試教育是選擇人才的重要手段,有“功”。到目前為止,國內外還在通過“試”選擇人才。除了它,還沒有找到比這更好的辦法!至少在當前,它還是我們國家選拔人才的公平競爭手段。如果我們馬上就取消應試,將會有更多的不公平現象產生。即使高考實行的“3+2”,“3+x”考試,雖說是朝著素質教育方向發展的,但目前還是屬於“應試教育”我相信,在現階段,即使所謂的權威專家,他們也不敢說找到了理想的教育、教育考試方式,馬上全部廢棄應試。也許會有人說,應試教育已經是窮途末路,沒啥出息了,確實已到更新換代之時。但我們也會說,任何新事物的誕生,是孕育於舊事物中的,它們彼此間存在一定的聯絡。我們應該“去其糟粕,取其釋華”,不能全盤否定“應試”,應讓它們和諧地銜接,平穩地過渡。也只能說,“素質教育”,一切尚在探索之中,只有不斷完善.. 其三,要正確處理好“應試教育
-
6 # 文子浮生
這並不是誰幹不過誰的問題,而這本身就是兩個概念,似乎相互對立,但卻並不矛盾的兩個教育概念,只是我們目前還沒找到將兩者相互融合,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方法!
應試教育主要是以增長知識為目標,提高學生的答題能力和應試水平,對學生的綜合素養的提升不是很關注。應試教育目前一直是中國教育的一個主流教育觀念,並不是我們不想改變,只是現實階段中,我們無法改變,家長和學生一時間也無法接受!
目前無論是中考還是高考都是以分數的高低來對學生進行選拔,而其它的對學生的綜合素養並沒有什麼有效的方法,在這種情況下,老師以傳授知識,提高應試能力為主,家長直接以分數的高低來評價自己孩子的優劣,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只能以追求高分為主要目標!
-
7 # hc3305
不能割裂事物,緊急立法必須強制提高中國人的良心素質法律素質倫理素質防疫素質美學素質音樂素質優生優育素質醫學藥學素質知足素質誠信素質邏輯思維素質靈魂素質數學素質禮貌素質語言素質敬畏素質消防素質基因素質哲學素質全域性謀劃素質軍事素質安全素質愛心素質生態環保低碳素質人格素質正氣勇氣靜氣素質愛心感恩素質自信自尊自強素質身體素質飲食素質衛生素質孝道素質敬業素質責任素質工匠素質…………等等綜合素質,你信不信呢?
-
8 # 養了一個娃
到底什麼是素質教育?低分就是素質教育的結果嗎?
這兩個不矛盾啊,學習能力是素質教育的根本吧,沒有學習能力談什麼素質?學都學不會哪來的素質??
素質教育幹不過應試教育的原因:
1、應試教育較好地適應了當前的選拔考試。不管是中考還是高考,都屬於選拔考試,歸根結底需要分數,應試教育能滿足在分數上決一高低的要求。要想讓學生取得高分,就需要應試教育,學生需要,學校需要,社會也需要。
2、應試教育是中國教育的傳統,對當前教育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從私塾到學堂,再到現在的學校的分班教學,教師採用的是灌輸式的教學方法給學生傳授知識,學生被老師牽著走,考試也只考書上的和教師講的。考狀元、考大學都是這麼過來的,從古到今,社會、學生、家長、學校也承認應試教育是中國教育的傳統,是傳統就要發揚。
3、現實生活中的教師大部分是應試教育的受益者,他們希望自己的學生也能從中得到好處。他們讀書的時候老師採用灌輸式的方法教他們,現在他們仍然這種方式來教自己的學生。
4、其他原因。
應試教育培養的人分數是高,但是能力低下,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社會需要的是既要有科學文化知識,又要有動手能力的複合型的人才,這就需要大力提倡並是實施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以人為本,學生不僅要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還要注意自己的能力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與單純的灌輸式教學方式和片面追求分數至上的應試教育截然不同。
怎樣才能扭轉現實生活中素質教育幹不過應試教育的被動局面呢?
1、國家繼續花大力氣宣傳素質教育、提倡素質教育,讓素質教育深入人心。
2、廣大教師要加強學習現代教育理論,摒棄應試教育思想,牢固樹立素質教育理念。教師要注意角色的轉換,由以前高高在上的權威轉換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由以前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轉換為學生學習過程的引導、啟發、探究的教學方式;學生既要學習知識,還要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得到培養。
3、改革人才選拔渠道,改變高中、大學“一考定乾坤”的單一的唯分數論的招生辦法。學生除了學習成績外,品德、身體素質、情感意志、勞動能力都應該在升學中佔有一席之地,真正體現德、智、體、美、勞等升學中的價值,使素質教育效果落實,得到方方面面的承認。
4、改變對學校的唯分數、唯升學率的評價體系。
第3點最重要了,只要人才選拔的渠道得到了改革,不再“唯分數”論選拔人才,把德、智、體、美、勞都拿進人才選拔中考量,素質教育就一定幹得過應試教育。
素質教育是中國教育追求的目標;素質教育也是廣大教師的畢生努力工作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