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詞娛樂

    捧高祖貶霸王現象,太容易理解了。

    一是成王敗寇。高祖成功了,霸王終究是失敗者。

    二是主流媒體被成功者控制,宣揚高祖語錄業績功勳恩德,貶低霸王無智無謀,理所當然。至於非主流的議論,不成氣候,可以忽略矣。

    三是封建帝制給人的烙印是一姓天下,既然天下是高祖的,他人屬於託高祖弘福的寄居者,種人家地,吃人家飯,當然要捧高祖。

    四是生活還要繼續,捧活人現實有用,捧死人無用無奈。

  • 2 # 財狼皇

    從哲學和社會科學來分析,因為普通民眾不會以政治眼光去看待他人的行為處事.對政治家而言,達到政治目標和戰爭戰略目的是可以不計方式方法去打擊敵人和對手而取得成功的.但是普通民眾的普世價值觀念是不容許違背道德,違背原則,不守誠信的為人處世,必須按章法,按規矩辦事.信仰和價值觀念的不同,所以造成人對人的平價也就不同!漢高祖劉邦是一個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之人,很多行為都是不拘一格,結識達官貴族,唯才是用,不計出身!心胸開闊,海納百川之人.行軍打戰也一樣,懂得人心,無利不起早,他答應手下將領,誰打下的城鎮,這個城鎮的所有就歸他管,財富也歸眾將領分配。按照普世價值的觀念,他是一個不務正業的男人,不誠信的,不守規矩的人!漢高祖和項王曾經有過楚漢協議,互不侵犯條約……但是劉邦違約,這是不誠信的行為.項羽雖然兇暴,或者說殘暴,但項王行事光明磊落,誠信公開,守約.當屬君子坦蕩為人,特別是在過去獨尊儒術的社會氛圍之下。做任何事情都要守規守約,懂得禮義廉恥.所以古人,那怕是現代,對項王的評價還是正面的.對劉邦的行為是負面評價較多.這也普世價值觀.政治家可以不計一切代價成功.但文明社會需要的更多是仁義,誠信,守約!這也就為什麼捧項王的多,而貶高祖了.漢高祖違背了普世價值觀念.

  • 3 # 十世執念

    古代就有才子佳人之說,要麼大團圓,要麼悲劇收場,一位梟雄的崛起必然會有更多人成為別人的踏腳石。

    小說之所以是小說,他就是經過藝術加工的,不像史書那樣讀起來枯燥無味。

  • 4 # 中孚鑑

    項羽不僅是兵家兵形勢的代表人物,而且他個人武力過人,亦有霸王舉鼎的故事流傳,他在鉅鹿之戰中大破秦軍主力,讓秦朝名存實亡,更加奠定他在諸侯之間的霸主地位。所以項羽對推翻秦朝所做的貢獻還是很大的。

    秦朝滅亡後,項羽大封諸侯,劉邦被封為漢王,之後劉邦定三秦,開始和項羽決裂,也進入了楚漢相爭的階段。

    在楚漢相爭前期項羽雖然屢勝劉邦,但每次劉邦都能東山再起,最終在劉邦在垓下之戰,圍困項羽,項羽兵敗自刎而死。

    項羽死後,劉邦作為勝利者就建立大漢王朝登基為帝。

    劉邦是勝利者,項羽是失敗者,但後世的作品中為什麼會貶劉邦而捧項羽呢?

    劉邦和項羽都對後世有很大的影響,項羽被稱為“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在滅秦時貢獻極大。而劉邦建立的大漢王朝對後世也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影響。他們功勞和貢獻是不容否定的。這也是得的認可的。

    但是後世作品卻多是貶低劉邦而追捧項羽,這還是有原因的。

    第一,劉邦性格的原因,他在未發達之事,他為人處事雖好,但名聲卻不好。當時他的家世背景也不如項羽。

    項羽因為武力過人,被人稱為英雄,劉邦和英雄人物在一起比較多會有著不如。

    第二,在楚漢相爭的時候,項羽為了讓劉邦臣服,就把劉邦的父親劉太公抓住,準備把劉太公烹煮了來威脅劉邦。

    而劉邦卻對項羽說烹煮之後記得分給他一杯羹,項羽當時氣的大罵,覺得劉邦太無情,然項羽最終還是沒有烹煮了劉太公。

    項羽當時則不同,他沒有因為個人的氣憤而真的烹了劉太公,這一比較,也會讓人對項羽追捧之餘而貶低劉邦。

    第三,項羽武力過人,被稱為“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同時他在滅秦時的功獻也是有目共睹的,他雖然沒有為帝,但他稱為西楚霸王,權利卻猶如皇帝。

    就是這樣的一個厲害人物項羽,最後卻敗給了劉邦,讓他成為了失敗者,人們往往會為同情失敗者,更何況是項羽這樣的悲劇英雄式的失敗者。所以後世作品中,多數貶低劉邦而追捧項羽。

  • 5 # 蒼天佑華夏

    項羽真打,劉邦投機。

    項羽沒有殺功臣吧,劉邦殺絕。

    項羽沒有拋妻棄子吧,劉邦全做,楚河漢界誰毀約?

    君子流氓一比便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喜歡的女孩子不接受自己的追求,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