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鬼針陰行斷血流
-
2 # 趕往春天的路上
北魏是信奉佛教,孝文帝改革後,國力增強,遷移到洛陽後,為了儲存北魏的文化遺產,更好更持久地統治下去,建造了石窟。
-
3 # 野馬共和
修建石窟不得不提的一個人曇曜。
北魏太武帝為了鞏固統治大肆滅佛,誅戮長安沙門,焚燬天下一切佛經,寺院塔廟卻無一倖免,史稱太武法難。
虔誠的佛教徒曇曜死裡逃生。他頂禮膜拜的佛像,如今蕩然無存,內心渴望一種方式能夠讓佛像萬世長存。於是,效仿印度石窟,雕鑿石佛像的想法在內心萌生。
恰在此時,文成帝繼位。文成帝本來就反對太武帝武斷滅佛,為了彌補先帝過失,他欣然採納曇曜雕鑿佛像的想法,從官方予以大力支援。
曇曜是一位偉大的設計師和工程師,他選擇適合雕刻的武州塞斷崖作為開窟之所,親自操刀設計。當然他也不是閉門造像,自從目睹敦煌鳴沙山的石窟,便久久不能忘懷。
五座石窟,先後拔地而起。五尊大佛在代表佛陀的同時,也分別象徵自太武帝以下的五位皇帝個人。
望著巍峨的佛像,信眾沸騰了。
此風一開,文成帝之下的歷代帝王紛紛效仿,於是有了雲岡石窟。
公元493年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把修建石窟的風氣帶到了龍門。於是,長達150年的龍門石窟營造史拉開了帷幕。龍門石窟的古陽洞、賓陽中洞、蓮花洞等是北魏造像的代表作。
此時的僧人是帝王殿前的座上賓,佛教也成為統治者的思想統治工具。
不僅是北魏,之後的東魏與西魏、北齊與北周都有續作。
到了唐,龍門石窟迎來的營造巔峰。以武則天為代表的大唐皇室紛紛發願造像。武則天更是贊助脂粉錢兩萬貫,修建奉先寺摩崖群雕,已武則天為原型的盧舍那大佛氣勢磅礴,端坐伊水之上,俯瞰大唐繁華,已成為龍門石窟乃至盛唐的象徵。
-
4 # 歷史比小說精彩
其他回答大多隻說明了第一個問題,即北魏為什麼要修建石窟?而對第二個問題涉及很少,就是北魏建石窟為什麼從雲崗延伸到龍門。其實原因很簡單,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當時都修建在北魏首都的附近,雲岡石窟是高僧曇曜奉旨開鑿的,龍門石窟是孝文帝遷都洛陽後雕鑿的。
北魏修建石窟的原因主要是佛教在北朝的繁榮發展和北魏政權維護統治的需要。在佛教發展上,佛教自東漢末年傳入中國之後,發展是非常緩慢的,因為佛教的教義和佔統治地位的儒家學說是衝突的。自魏晉以來,天下大亂,中原混戰,戰爭連綿不絕,廣大民眾陷入苦難的深淵,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饑荒和死亡都是常事,迫切需要精神的慰藉。而佛教慈悲為懷救苦救難的旗幟在亂世非常有吸引力,信佛的人也就逐漸地多了起來。在北魏時期,從帝王到大臣整個統治集團都是信奉佛教的,百姓剃髮當僧尼的人數也非常多,在太武帝時期,佛教徒的增加甚至導致了戰爭中兵力的缺乏,才引來了短暫的滅佛,但太武帝死後,佛教又很快恢復。所以,修建石窟是北魏政權和百姓尊崇佛教的共同需要,是佛教信仰在北朝期間繁榮發展的體現和結果。
下面,我來著重講北魏石窟為什麼從雲崗延伸到龍門。這要從北魏的政治文化中心的遷移來說。
雲崗石窟在今天的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處的武周山南麓,大同市在北魏時期叫平城,天興元年(公元三九八年),道武帝拓跋珪將國都自盛樂(今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境內)遷至平城(今大同市),迄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公元四九四年)再次遷都洛陽,大同作為北魏王朝政治、文化的中心,幾近百年。 孝文帝遷都的故事就更有名了,洛陽在東漢就是都城,北魏遷都後方便了進一步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文化,並加強了對黃河流域的統治。
修建雲崗石窟和龍門石窟都是北魏的官方行為,而且這在北魏時期是巨大的工程,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都選擇在都城附近。
回覆列表
首先,北魏是拓跋族人,其統治範圍起於北方,慢慢擴充套件及中原地區。
其次,經孝文帝改革後,國力增強,民族文化逐漸融合,北魏從大同遷都洛陽,是以石窟從山西延伸到了中原文化中心洛陽。
眾所周知,北魏皇家信奉佛教,當時天竺傳來的佛教已然思想統治的支柱,而石窟正是佛教藝術的集大成者,於是從孝文帝開始,統治者不斷建造石窟以期鞏固在中原的統治,而其後來繼承者也延續了這個傳統,封建時代子承父業,繼父志也是大流,老祖宗的手藝不能丟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