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兩件大事,都和特朗普有關,他是2018年中東大變局的總策劃!
退出伊朗核協議、搬遷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到耶路撒冷。
這兩件事,背後都得到兩個地區重要國家:沙特和以色列的支援,美國的反伊朗聯盟已經具有了雛形!
在特朗普的伊朗核協議“棄約”行動中,得到伊朗“死敵”以色列率先支援。
伊朗的壯大對美、以、沙來說都是難以接受的。不能接受的不是伊朗本身發展,而是伊朗透過代理人在中東不斷挑起事端,證明自己是什葉派老大,挑戰阿拉伯、以色列和美國在本地區勢力。
作為波斯灣地區的一強,伊朗的國土面積跟人口數量在區內舉足輕重。但伊朗和波斯灣伊斯蘭國家其實相當格格不入。
伊朗作為最大的伊斯蘭教什葉派的政權,在2010年的阿拉伯之運動中,成功避過這一波反政府浪潮。在一批阿拉伯國家倒下後,伊朗反而顯得更加強大、這種反襯效果顯然是存在的。
對於伊朗來說,如果能借機削弱遜尼派國家實力,除了增加本身安全感,更主要是擴大什葉派地帶,蠶食遜尼派勢力範圍,在中東形成從伊朗經伊拉克,到黎巴嫩、敘利亞的“什葉派走廊”。
然而,伊朗要想成就什葉派大夢,需要過兩關:以色列和沙烏地阿拉伯,這兩個最仇視伊朗的中東國家。
沙特南方鄰國葉門,因為內戰關係導致遜尼派政府倒臺,叛變的什葉派武裝動輒就用飛彈攻擊沙特,葉門胡塞武裝的背後有伊朗的影子。飛彈幾乎全部來自於伊朗。
以色列北方鄰國黎巴嫩,國內基督教跟伊斯蘭教勢力相當,境內遜尼派、什葉派並存。地中海沿岸地區以遜尼派為主,南部靠近以色列的地區是以什葉派為主。
黎巴嫩在1975年因為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勢力失去均衡,爆發激烈內戰,讓黎巴嫩成為“失敗國家”,內戰至今沒有徹底平息,反抗以色列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被趕到了黎巴嫩當中。
黎巴嫩南部的什葉派真主黨,則是遵奉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為精神領袖,以建立伊斯蘭政府為口號,要消滅以色列,讓黎巴嫩南部成了反以色列大本營。
黎巴嫩在今年5月舉行了國會大選,距離上一次大選已經9年了。目前,黎巴嫩總理哈里里屬遜尼派,他所領導的政黨席次在減的,而支援什葉派真主黨的席次在增加。
這說明什麼?伊朗的影響力是在增加,對以色列的敵對行為也會更趨激烈。
對以色列來說,既要對付黎巴嫩南部的真主黨襲擾,同時還要防備敘利亞境內的伊朗援軍隨時可能對以色列攻擊。
雖然以色列有足夠的能力自衛,但面臨的還是腹背受敵的局面。背後一個重要挑戰者,就是不與以色列接壤的伊朗!
此外,以色列毗鄰巴勒斯坦,巴勒斯坦人反抗運動,以色列軍警疲於奔命。作為針對伊朗的反制手段,以色列不斷派出戰機轟炸在敘利亞境內的伊朗基地,目的就是要防止伊朗勢力繼續往西擴張到以色列!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是中東國家裡的“反伊朗急先鋒”,他不斷出現在各種國際場合,揭發伊朗還在研製核武器的各樣證據,稱得上是“特朗普的大將”。
觀察特朗普一年多來的的動作,能大概勾勒出特朗普對付敵人的方式。
首先,退出或撕毀他認為“不合理”的國際協議。
然後,找“可靠代理人”來修理對手。
這個模式也正被用在伊朗身上。可以想見,接下來除了一輪又一輪的經濟制裁,以色列必定加倍打擊敘、黎境內的親伊朗勢力,迫使伊朗的勢力回縮。
同時,沙特也會對加緊打擊葉門,讓伊朗的支援縮回北邊。
這種做法,對特朗普來說,成本是最低的。
經濟制裁方面,美國本身沒有傷筋動骨,因為美國跟伊朗的貿易本來就不大,受損比較嚴重的是歐洲各國。
假如動武的話,出人命的也是以色列和沙特,由他們頂在第一線。美軍靴子則妥妥地不會踏上伊朗。
以色列和沙特的作戰方式,必然不會走聯合國程式,這都不用解釋。
所以,特朗普的根本策略是大力壓制伊朗,但手段跟成本是透過兩個“主要打手”來實現,風險和成本轉嫁到美國以外的國家。
這就是特朗普的算盤,透過幫助以色列和沙特換取籌碼,組建由美國牽頭,但其實美國自己可以退居稍遠處的“反伊朗聯盟”!(完)
中東兩件大事,都和特朗普有關,他是2018年中東大變局的總策劃!
退出伊朗核協議、搬遷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到耶路撒冷。
這兩件事,背後都得到兩個地區重要國家:沙特和以色列的支援,美國的反伊朗聯盟已經具有了雛形!
在特朗普的伊朗核協議“棄約”行動中,得到伊朗“死敵”以色列率先支援。
伊朗的壯大對美、以、沙來說都是難以接受的。不能接受的不是伊朗本身發展,而是伊朗透過代理人在中東不斷挑起事端,證明自己是什葉派老大,挑戰阿拉伯、以色列和美國在本地區勢力。
作為波斯灣地區的一強,伊朗的國土面積跟人口數量在區內舉足輕重。但伊朗和波斯灣伊斯蘭國家其實相當格格不入。
伊朗作為最大的伊斯蘭教什葉派的政權,在2010年的阿拉伯之運動中,成功避過這一波反政府浪潮。在一批阿拉伯國家倒下後,伊朗反而顯得更加強大、這種反襯效果顯然是存在的。
對於伊朗來說,如果能借機削弱遜尼派國家實力,除了增加本身安全感,更主要是擴大什葉派地帶,蠶食遜尼派勢力範圍,在中東形成從伊朗經伊拉克,到黎巴嫩、敘利亞的“什葉派走廊”。
然而,伊朗要想成就什葉派大夢,需要過兩關:以色列和沙烏地阿拉伯,這兩個最仇視伊朗的中東國家。
沙特南方鄰國葉門,因為內戰關係導致遜尼派政府倒臺,叛變的什葉派武裝動輒就用飛彈攻擊沙特,葉門胡塞武裝的背後有伊朗的影子。飛彈幾乎全部來自於伊朗。
以色列北方鄰國黎巴嫩,國內基督教跟伊斯蘭教勢力相當,境內遜尼派、什葉派並存。地中海沿岸地區以遜尼派為主,南部靠近以色列的地區是以什葉派為主。
黎巴嫩在1975年因為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勢力失去均衡,爆發激烈內戰,讓黎巴嫩成為“失敗國家”,內戰至今沒有徹底平息,反抗以色列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被趕到了黎巴嫩當中。
黎巴嫩南部的什葉派真主黨,則是遵奉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為精神領袖,以建立伊斯蘭政府為口號,要消滅以色列,讓黎巴嫩南部成了反以色列大本營。
黎巴嫩在今年5月舉行了國會大選,距離上一次大選已經9年了。目前,黎巴嫩總理哈里里屬遜尼派,他所領導的政黨席次在減的,而支援什葉派真主黨的席次在增加。
這說明什麼?伊朗的影響力是在增加,對以色列的敵對行為也會更趨激烈。
對以色列來說,既要對付黎巴嫩南部的真主黨襲擾,同時還要防備敘利亞境內的伊朗援軍隨時可能對以色列攻擊。
雖然以色列有足夠的能力自衛,但面臨的還是腹背受敵的局面。背後一個重要挑戰者,就是不與以色列接壤的伊朗!
此外,以色列毗鄰巴勒斯坦,巴勒斯坦人反抗運動,以色列軍警疲於奔命。作為針對伊朗的反制手段,以色列不斷派出戰機轟炸在敘利亞境內的伊朗基地,目的就是要防止伊朗勢力繼續往西擴張到以色列!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是中東國家裡的“反伊朗急先鋒”,他不斷出現在各種國際場合,揭發伊朗還在研製核武器的各樣證據,稱得上是“特朗普的大將”。
觀察特朗普一年多來的的動作,能大概勾勒出特朗普對付敵人的方式。
首先,退出或撕毀他認為“不合理”的國際協議。
然後,找“可靠代理人”來修理對手。
這個模式也正被用在伊朗身上。可以想見,接下來除了一輪又一輪的經濟制裁,以色列必定加倍打擊敘、黎境內的親伊朗勢力,迫使伊朗的勢力回縮。
同時,沙特也會對加緊打擊葉門,讓伊朗的支援縮回北邊。
這種做法,對特朗普來說,成本是最低的。
經濟制裁方面,美國本身沒有傷筋動骨,因為美國跟伊朗的貿易本來就不大,受損比較嚴重的是歐洲各國。
假如動武的話,出人命的也是以色列和沙特,由他們頂在第一線。美軍靴子則妥妥地不會踏上伊朗。
以色列和沙特的作戰方式,必然不會走聯合國程式,這都不用解釋。
所以,特朗普的根本策略是大力壓制伊朗,但手段跟成本是透過兩個“主要打手”來實現,風險和成本轉嫁到美國以外的國家。
這就是特朗普的算盤,透過幫助以色列和沙特換取籌碼,組建由美國牽頭,但其實美國自己可以退居稍遠處的“反伊朗聯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