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依山伴水006
-
2 # 咪媽咪媽
我認為不用帶搓衣板!!!!
我常去美國,從沒有帶過洗衣用具。洗衣服美華人和我們的生活習慣不一樣,他們都機洗或送洗衣店,一般都用烘乾機烘乾,不是晾乾、曬乾。
我把我的方法分享給大家:
小件內衣可以每天手洗,酒店有衣架,一般室內都有空調一天就幹了;同時可以使室內空氣溼潤,起到加溼器的作用。
大件衣服,特別是牛仔褲等厚衣服,可以送酒店洗衣服服務——各個城市、各個星級酒店服務價格不同;若沒有足夠的替換衣服,一般酒店可以提供加急限時服務,但是服務費會高些。
有的酒店有公共洗衣間,洗衣機、烘乾機齊全,有的地方是免費使用,大多付費——投幣,不同城市、不同星級酒店付費價格不同。
最方便的是居民區中有好多自助洗衣店,提供洗衣液,價格便於,投幣後就可以使用洗衣機和烘乾機了,在洗衣機和烘乾機工作時候你可以周邊逛逛,非常方便。
這個,不合適,你千萬別這麼做。儘管小搓板的尺寸自重形狀,完全能被一個航空旅行箱所包容,但它卻與美國的習俗講究格格不入。
作為原滋原味的華人,這裡非常理解長途旅遊你“帶個小搓板”的習慣與用心。到哪兒了,洗個熱水澡,把內衣內褲襪子等貼身衣物一換,再順手將換下的一洗一涼……乾淨利索省時,這興許還會給你平添一抹額外的舒坦。
只是,你用小搓板洗衣會發出別人不熟悉的聲音;洗淨的衣物還沒地兒涼,自己另闢蹊徑涼出去,卻會讓當地人或賓館的侍者感到不適。
在美國基本上沒有涼什麼之說,在他們那的家裡、公寓或者賓館,洗衣機+烘乾機是基本標配。換洗的衣物,從放入洗衣機轉入烘乾機,到最終成活拿出來再被一一疊好,前後大致也就需一個多小時功夫兒。在賓館,一般都會有一個洗衣間,其中會配有若干臺洗衣機與烘乾機。有的需要你將待清洗的衣物放在特定的籃子裡或袋子裡,有的也支援你自理,好像費用可算在小費裡,也可以另外單獨支付費用。你送去的是一堆贓衣,而回來的則往往是香噴噴的,乾爽爽的,被疊得整整齊齊並內有一定熱度的成裝。
這個過程,應該是文化差異的碰撞。關於中西文化差異,實際它不僅體現在“穿越劇”上的,美國的穿越劇一般都是往前穿,咱們中國的都是往後穿,給你的感覺僅僅是,他們在規避歷史,而我們在忽視未來;在生存空間裡的細節上,他們講究做自己想做的事,但別影響別人,包括視線……我們則凡事不怎麼想自己,同時也真不在乎影響別人。
他們日常的第一狀態是安靜,完後還是安靜,環境生態之原本能得到最大限度尊重;我們到哪兒基本是安靜不下來,那真是一條子聲音,是各種各樣此起彼伏的喧囂,所到之處原環境與生態都將面臨最高層級的考驗。
需要強調的是,美華人洗衣不晾衣,完全是在烘乾機裡烘。烘乾機將洗過衣服上的水氣蒸發,再透過排風管道排到戶外,這樣洗衣液氣味就會在空氣中瀰漫。所以,在美國的城市裡,來到人口稠密區域,如果你留意那裡的空氣總會有一種與這個城市相匹配的洗衣液味道。在他們看來,氣味是觀察一座城市文化的最有趣參照。據講,在美國還有一種沒有正式立法的禁令,叫做“曬衣繩禁令”。雖然這個禁令在聯邦政府或各州沒實現立法,但此規矩卻被那裡的人們普遍接受。
你不願意這樣,不習慣與此相應的費用,想在那延續自己原有的習慣。那麼,你就是在直接踐行中西文化差異或給你帶來的不便。
當然除了簡淺的提醒,你不會遇強制的阻止,大概也不會有因此而衍生的不愉快。只是,還是那句話,你的所為,“於無聲處”會令人不適。
無論何地都有其自己的美而不言,無論何時都有其自己的法而不宣,無論何物都有其自己的理而不辯。你不在乎這些,以為飄起了“萬國旗”咱們就舒服了,可這對別人來講很有可能就是災難……
說是,美國西海岸有一個離聖弗朗西斯科不遠的地方,原來住的都是西班牙人,名字叫“小馬德里”;後來華人來了,且人越來越多越來越鬧,西班牙人不堪其擾便一家家陸續搬走,其名字逐漸就被改成了“小上海”;再後來印度人來了,且人越來越多越來越鬧,華人也不堪其擾則也一家家陸續搬走,那個名字逐漸便被改成了“小孟買”……
事情就是這樣,當心靈找不到淨土,當講究已無處將就,當公序良俗得不到連續,那劣幣自然就要驅逐良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