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才思敏捷的咯咯

    二戰期間,馮·諾依曼加入曼哈頓計劃,此時的他已經擁有極高的學術地位。原子彈的研製涉及大量運算,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在體驗過機電計算機Harvard Mark I之後,對ENIAC寄予了更高的期望。1944年的夏天,馮·諾依曼作為顧問加入ENIAC專案,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意見,並深度參與到EDVAC的討論中。

    這期間,馮·諾依曼在EDVAC上投入了許多思考,他愈發覺得,EDVAC不單是一個平凡的計算機專案,它潛藏著更深的理論意義。他想起圖靈的論文,通用圖靈機能夠根據紙帶上的策略資訊模擬任意圖靈機的行為,紙帶是它是儲存器[1],策略資訊就是程式,這正是儲存程式最早的思想萌芽。而他們現在所嘗試的,正是用電子管將它變成現實!1945年6月,在一趟返回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列車上,完整的EDVAC已在馮·諾依曼腦中清晰可見,他奮筆疾書,寫出了那篇長達101頁,影響計算機歷史走向的《EDVAC報告書的第一份草案》。

    草案不僅詳述了EDVAC的設計,還為現代計算機的發展指明瞭道路: 1. 機器內部使用二進位制表示資料; 2. 像儲存資料一樣儲存程式; 3. 計算機由運算器、控制器、儲存器、輸入模組和輸出模組5部分組成。

    這些在現在看來似乎是理所應當的原則,在當時卻是一次劃時代的總結。這份草案與其說是馮·諾依曼對EDVAC的設計描述,不如說是他對當時全世界計算機建造經驗集大成式的高度提煉。

    馮·諾依曼將計算機與神經細胞類比,運算器、控制器和儲存器相當於聯絡神經元,輸入模組和輸出模組相當於感覺神經元和運動神經元。通俗地講,就好比人擁有可以思考(處理資訊)的大腦,並透過“感覺”獲取來自世界的資訊,透過“運動”去改變世界。計算機同樣需要這樣一個世界,那就是當時的穿孔介質、開關、旋鈕、接外掛,等等,統稱外部記錄媒體。

    這種基於儲存程式思想的計算機結構,後來被稱為馮·諾依曼結構。馮諾依曼結構奠定了現代計算機的基調,放到今天,運算器和控制器就是CPU的主要組成部分,儲存器主要對應為記憶體,輸入和輸出模組也被晶片化後集成到主機板,外部記錄媒體變得豐富多樣,比如滑鼠、鍵盤、顯示器、觸屏、手柄、硬碟、隨身碟、音箱、話筒,等等。

    馮·諾依曼結構

    這份草案很快流傳開來,並轟動了整個計算機界,但作為ENIAC團隊的共同成果,卻只署了馮·諾依曼一個人的名字。命運又一次給埃克特和莫奇利開了個大玩笑,這不僅讓EDVAC失去了巨大的專利價值,還讓ENIAC團隊失去了應得的聲譽。儘管馮·諾依曼並非有意為之,埃克特和莫奇利也一再強調即使沒有馮·諾依曼,他們也能給出同樣的成果,但“馮·諾依曼結構”實在太過經典,這個名詞早已深入人心。

    而EDVAC的設計思想中,有多少屬於埃克特和莫奇利,有多少又屬於馮·諾依曼,這是個永遠也解不開的謎。但至少,如果沒有馮·諾依曼將設計方案抽象至理論層面,計算機世界的“大一統時代”可能還要推遲到來。

    如果說圖靈描繪了計算機的靈魂,那麼馮·諾依曼則框定了計算機的骨架,後人所做的只是不斷豐富計算機的血肉罷了。

    1948年4月,ENIAC團隊透過線路改造使ENIAC的函式表有了儲存指令的能力,但其容量對於程式來說還是太小了。實現儲存程式的關鍵是建造容量足夠大的內部儲存器,要既有不拖累電子運算的訪問速度,也要有相對低廉的成本。一時間,計算機界百花齊放,湧現出各種不同的儲存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全新科魯茲操控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