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戴著小紅帽的老巫婆

    那個時候,日本人全面發動侵華戰爭,雖然日本的武器先進,但是對於中國的土地日本人還是少的,日本人那個時候就經常在各個村莊建造炮樓。修炮樓的建材是磚頭、水泥砂漿和木料。磚頭、砂和木材是就地取材,水泥是日本人自己帶來的。後來日軍資源缺乏,就是普通的磚木結構,水泥都用不上了,因為是依靠當地農民修建的。欺負八路軍沒有炮。而且那個時候八路軍的人並不多,也分散,通訊裝置更差,哪裡有戰爭更沒有車,全靠步行。而且炮樓上還有大大小小的嘹望口,對於落後的八路軍來說,炸燬炮樓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還會付出慘重的代價。據聽說,這種炮樓是有淵源的,在安士桃山時代(1573~1603),由於各諸侯之間戰亂不斷,各領主在修築城池時,都好修建天守閣也就是炮樓。它不僅作為藩王的居住地,也是一座城中的制高點,軍事上作瞭望塔,政治上還有祭天的作用。到抗戰時期,雖然炮樓使用磚頭砌的,但是相對於那個時候日本人的武器各方面都比中國先進,華人是貧窮落後的,武器裝備都不全,就是丟個炸藥也不一定能炸掉,如果是現在,一堆炮樓也能炸掉啊

  • 2 # 不沉的經遠

    在抗戰裡,為了控制要點,同時防範八路軍和游擊隊,日本在交通要道和比較大的村鎮,都修建了炮樓和據點,用於駐守。修炮樓的材料一般是磚頭、三合土和木料。一般一個據點有幾個日軍,再加強10-20名偽軍。

    炮樓雖然只是磚頭、三合土和木料建造,不能防禦大口徑子彈和炮彈,但是對於缺乏重火力的八路軍和游擊隊來說,還是很難對付的。步槍子彈無法穿透炮樓的外牆,炮樓目標不大,用迫擊炮也難以命中,平射炮八路軍和游擊隊又比較缺乏,而且炮樓周圍一般有壕溝和鐵絲網,要冒著鬼子和偽軍的機槍火力靠上去爆破也要付出很大的代價。更重要的是,炮樓附近的縣城還有日軍,時間長了日軍增援一到,進攻就失敗了。

    所以進攻炮樓時,很多是智取,比如化妝成偽軍,混進炮樓,還有就是策反炮樓內的偽軍,曉以大義,接應游擊隊進去。為了打炮樓,根據地的軍工廠還對迫擊炮進行改造,讓迫擊炮可以平射,這樣就可以對付炮樓了。如果有平射炮,那麼炮樓就更好打了,新四軍浙西部隊曾經繳獲了鬼子一門92步兵炮,打炮樓時一炮就把炮樓開了頂,以至於後來即使炮彈用光了,一些只有偽軍的炮樓看到新四軍把大炮拉出來還是嚇得投降。不要說平射炮,新四軍游擊隊曾經搭救過一些美國轟炸機飛行員,在飛行員幫助下,把轟炸機上的12.7毫米機槍拆下來,打炮樓也是很好用,因為炮樓小,裡面空間比較擁擠,10幾發子彈過去,炮樓裡的守軍就得死傷一片。

    所以炮樓這個東西,純粹就是欺負八路軍和游擊隊缺乏重火力而已,自然不需要修太牢固,當然,修太牢固鬼子也修不起,水泥在日本也是稀缺物資,松山上的鬼子陣地,也就是土木結構,更別說炮樓了。

  • 3 # 蒼龍牛子

    抗戰期間,八路軍武工隊游擊隊在敵後打下日軍炮樓比較難,是符合歷史事實的。這是因為:

    (1)日軍炮樓雖然多數是磚頭砌的,但其構造還是堅固的。有的炮樓由5面牆而成,每面牆寬約2米,厚約30釐米,牆體由混凝土構築而成,非常牢固。有的高約3米,圓柱形,水泥圓頂,磚混水泥砌成,圍牆的四周鑿有近10個大小不一、用來瞭望與射擊的“槍眼”。有的炮樓較大,為半地下式,鋼筋混凝土結構,二層,平面呈長方形,圓弧頂,東西長7米、南北寬5米、外高4米、壁厚1米,佔地面積35平方米,四面皆有射擊孔,一面有出入口。有的呈不規則形狀,牆體用水泥混凝土製成,足有50CM厚,高約1.5米,寬兩米,長5米,在碉堡四周分佈著6個內窄外寬的機槍孔。

    (2)日軍炮樓四周的部防嚴密。八路軍打下日軍炮樓,首先要探測日軍地雷的位置;其次要在日軍火力下破壞鐵絲網,有的設有塹壕、開闊地,然後要觀察選擇衝鋒路線。最重要的還包括在各個方向上阻擊日軍援軍的戰鬥,還有規劃戰鬥以後的撤離路線,以及如何打阻擊。

    (3)日偽軍武器裝備優於八路軍游擊隊。日軍小據點,一個炮樓一般有1個分隊,也就是一個步兵班,大約裝備有8支馬步槍和1挺機槍,1具擲彈筒,以及5-10個基數的彈藥。八路軍特別是游擊隊,基本上都沒有火炮,如果想強攻打炮樓難度還是比較大的,武器陳舊,炸藥包大多也是黑色炸藥威力太小,手榴彈多是土造手榴彈。而且,民兵游擊隊也缺乏阻擊日軍援軍的能力。

    因此我們看到的影視劇中,八路軍正規軍才是打據點炮樓的主力,特別是大型據點。武工隊游擊隊打炮樓很困難,多用巧攻智取,也留下了許多有趣的戰鬥故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虎皮蘭是喜歡酸性還是鹼性土壤,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