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糊里糊塗的蟲
-
2 # 35號嫁你
在古代如果你是剩男,情況很危險,後果很嚴重。
古代相當重視單身婚齡男的婚姻問題,如果適齡男都不著急結婚生子,整個社會人丁缺乏,生產和戊邊就得不到保障。
因此,為了儘量減少這種社會現象的出現,有的朝代提前女性的婚配年齡,強行出嫁,有的頒佈‘處罰條例’,對“剩男”進行處罰。
周代有“男子三十,女子二十”結婚一說,而且一位傳說中人物就是如此——大禹。
《吳越春秋》載:“禹三十未娶,行至塗山,恐時之暮,失其制度”。這位年屆三十當時最忙碌的公務員,在走群眾路線時來到了塗山,深刻認識到結婚的重要性,遂娶塗山氏結束單身。大禹的確是剩男剩女勵志的榜樣,但從古代人均年齡較低來看,男人到三十結婚不太可能,一般而言,過了二十不婚便是剩男。 由於古代的重男輕女思想根深蒂固,女少男多,那麼提倡寡婦再婚,也是古代解決單身男子配偶的一個手段。
中國古代民間有“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個扁擔抱著走”的說法,且“好女不嫁二夫”,講究從一而終。在這種迷信陋俗的影響下,讓寡婦再嫁在古代還是有難度的。為了使適婚男女比例平衡,在男多女少的地方,不論是民間,還是官府,對寡婦再嫁都持積極的支援態度,而不是強調三綱五常,從一而終。與鼓勵寡婦再嫁相對應的,是鼓勵男人娶寡婦。
古代正月十五、七月七,也都是單身男女覓偶的良機。七月七又叫“七夕節”,被現代男女戲稱為“中國古代的情人節”。可以說,古代為單身男女的婚配也想盡了法子,這對解決“剩男剩女”問題是有效的。
現代一些未婚青年由於對自身定位不準,把自己估價過高從而把擇偶標準定得很高,久而久之就錯過了最佳擇偶年齡,這種情況在不少大齡未婚女青年身上表現得尤其明顯。相當部分女性認為自己條件優越,相貌、氣質、人品、職業、學歷、家庭背景和社會地位都不比別人差,甚至明顯優越於他人,她們不願意嫁條件不如自己的。在錯過了很多機緣後,她們成為了大齡未婚女青年,但仍然堅持標準,不甘流於平庸,流於世俗;絕不湊合、草率成婚。
回覆列表
古代也有剩男,但相對較少!從“剩男”到“聖男”,一個人要經過他自己。於是,有人闖過人生的十字路口,高歌猛進;有人蝸居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踟躕。何也?絕非項霸王“天之剩我,非我剩之罪也”。看看古代那些“剩男”,他們的朝“聖”之途,或許仍值得借鑑。
作為一個世界級影響的腕,劉邦早年卻是個貓嫌狗煩的主。學生時代,劉邦經常“翹課”,幹些討人嫌的糗事。不好好學習也罷,地種好了也有個地主的前途,可劉邦戒了——死也不種地。當然,劉邦也有愛好,就是遛街逛巷,結朋引伴。由於性格豪爽,能說會道,他倒也結交了不少“狐朋狗友”。
還有,不得不提另一個“剩男”,劉邦的肱股之臣,陳平。
陳平小時是“留守兒童”,雖然和劉邦一樣厭惡種地,但他喜歡讀書。在四書五經的滋潤下,又無勞役之苦,陳平出落一身“好皮囊”。惜墨如金的司馬遷,在《史記》裡就絮叨了陳平之美四次。不過,在陳平嫂子眼裡,帥不能當飯吃!帥也要工作呀!看著打著“遊學”口號遊手好閒的陳平,她禁不住發牢騷:“有叔如此,不如無有。”
那時還沒碩博連讀,陳平不能把讀書當做職業。“失業”後,他不願種地,就幹起“司儀”,幫人拾掇喜事、喪事,偶爾兼職幫村裡分分豬肉。很快,陳平四十郎當,整天為他人忙婚事,自己的婚事卻沒著落。帥,不是萬能的,還要有財。意識到這點, 陳平開始推銷自己。做了多年“司儀”,他認識不少達官貴人,這些有利於他開啟市場。很快,大財主張負進入陳平的視野。
帥就是有市場效應,張負一看陳平,才發現帥竟可以如此具體;一打聽,才知道陳平帥的“家徒四壁”。不過,張負特看重眼球經濟,揚言“人固有好美如陳平而長貧賤者乎”。他力排眾議,倒貼一筆彩禮,毅然嫁孫女。拉到張負這個財主的贊助,陳平重操舊業,以“遊學”的名義遊手好閒,很快門庭若市,高朋滿座。
陳平憑藉自己偶像派的外表、實力派的才幹加上“親友團”的助陣,“六出奇計”,“扶劉安劉”,最終完成“剩男”到“聖男”的蛻變,成為一代名相。
歷史如同一輛公交車,我們都是進出的乘客。因此,做“剩男”也沒啥,劉邦、陳平也曾是“剩男”,只要能正視自己,揚長避短,創造機會,抓住機遇,即使成不了“聖男”,起碼也能成為一個“剩男”中的“戰鬥男”,譜寫一己的熱血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