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Ggggsou

    簡單地說,是從崇楨廢除商業稅,海稅開始的,然後把四大徵都加在農民身上,讓農民要承受原先六七倍的稅賦,活沒下去自然要造反,國家又沒錢,如果沒壓榨農民,收取商業稅,海稅,農民不反,滿清鬧騰不起來

  • 2 # 撈瓶打醬油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明神宗駕崩。八月,皇太子朱常洛即位,是為明光宗,但不足一月,九月二十六日,光宗朱常洛駕崩,享年三十八歲。在位僅29天,隨後皇長子朱由校即位,在這一年,大明帝國連續駕崩兩位帝王,國家動盪不安,遼東局勢更加危機,內有天災不斷,叛亂不止,外有外敵入侵。大明帝國可謂風雨飄搖。在這內憂外患中繼位,年僅十六歲的少年天子可謂重擔在肩。

    他沒有受過太多的正統教育,但身為萬曆皇帝臨終前冊立的皇太孫,光宗的長子,受到的教育肯定不會太低,起碼不會像明史所說,目不識丁,連奏摺都看不懂。

    在父親與祖父相繼去世的背景下,在東林黨的支援下,移宮案宣告勝利。十六歲的少年開始登基即位,君臨天下。但沒有受過正統君王教育的他,帝王心術並不具備,治理國家更是無從談起,他只能在那些東林黨的指揮下,說什麼,是什麼,但是這樣僅過了兩年,由於東林黨廢除了商稅,不收海稅,只能向越來越少的自耕農階級收稅,終明一朝,有特權不上稅的人太多了,官員不上稅,宗室不上稅,連有功名的讀書人也可以不上稅。國庫的銀子越來越少,年輕的天啟皇帝只能用自己祖父積攢了四十多年的內庫去補充國庫。

    而遼東局勢也更加惡化,天啟元年1621年三月,努爾哈赤率軍攻陷了瀋陽,總兵尤世功、賀世賢戰死。之後,努爾哈赤再次攻取了明朝遼東重鎮遼陽,經略袁應泰自殺。 天啟二年(1622年)正月,後金又攻取西平堡,遼東局勢岌岌可危。但國庫沒錢,邊關將士的糧草裝備都成問題,更何況作戰呢。天啟皇帝此時發現那些所謂的東林忠臣,似乎並不是表明看上的那麼忠貞不二,東林黨諸公,哪位不是鮮衣怒馬,嬌妻豪宅。而自己的皇宮卻是年久失修。

    於是他開始啟用魏忠賢,有明一朝,若說誰對皇帝最忠心的,那肯定不是朝堂諸公,而是皇帝家奴,太監。對於太監來說,自己的權力全都來自於皇權,皇帝寵信,那就權勢滔天,若失寵,那等待的只有死亡。所以明朝太監應該算得上歷史裡最忠心的太監了,李自成攻破北京時,戰死最多的就是太監。自願殉葬的太監更是不計其數。而投降的則大都是那些所謂忠君愛國的東林諸公。

    大太監魏忠賢有能力,有手段,能夠為朝廷收到足夠的商稅,海稅,還能讓朝廷有條不紊的執行下去。既然這樣為何不啟用他呢?一個朝廷,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只有一種聲音,這樣皇帝的權威就會受到威脅,為了平衡朝堂勢力,壓制東林黨愈加囂張的氣焰,於是天啟帝開始重用魏忠賢為東廠提督,司禮監秉筆太監,魏忠賢執掌東廠,拉攏朝堂中的非東林黨,營造聲勢,自成一體,用閹黨的勢力制衡風頭極盛的東林黨。這樣朝堂才能平衡,天啟帝的權威才能受到維護。

    由於魏忠賢盡心盡力為天啟帝收稅,忠心耿耿的與東林黨作對,天啟一朝,後來從未出現過短缺遼東軍餉的事情,遼東的防線也越來越牢固,形勢趨於穩定。和後來的崇禎一朝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崇禎上臺不聽信兄長的勸告,費盡心機除掉了魏忠賢,從此朝堂只有東林黨,任何事物都是東林黨解決,廢除了商稅,還作死的往底層百姓加稅,他後來又自廢武功,裁撤了錦衣衛和東廠,讓一個帝王失去了眼睛和刀子,失去了讓群臣畏懼的工具,一個既沒錢,又沒權威的人,這樣的皇帝即便再勤政,也只能落得個自掛煤山的結局。

    天啟帝在位七年,期間,國內自然災害頻發,西南叛亂不止,遼東的女真也是虎視眈眈,但最後天啟交給崇禎的帝國確是一個,內庫充裕,遼東局勢穩定,地方叛亂已平定的明朝,比他自己即位初的形勢好的太多了。

    但由於他不願上朝面對那些東林黨與閹黨無意義的爭吵,在內宮處理朝政之餘還做點為數不多的愛好,木匠。就被後來的滿清修史者,東林黨諸公,安了個木匠皇帝的稱號。連明朝有名的仁君明君明宣宗,只因為喜歡鬥蛐蛐,也被修明史的人大書特書,弄了個蟋蟀皇帝的稱謂,更何況天啟帝呢。

  • 3 # 百無一用的書生o8o

    每個王朝的滅亡都不是單純的因為一個人而發生的,明朝經過張居正變法中興以後,後期萬曆不理朝政,又經過三次對外戰爭,明朝財政已經出現危機,又加之後期明朝天災人禍,滿清騷擾,各種的原因,讓大明王朝已經搖搖欲墜,後期結黨營私,各為己利,君臣猜忌。。。。各種原因加起來,最終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郭德綱和于謙說相聲真的沒稿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