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慶字輩兒

    老郭說的是沒有稿子,但是沒說沒有大綱,他倆的合作方式是今天想講什麼,就寫下來,也就那麼幾句話,把重點和轉折寫下來,然後到臺上順著往下捋,演個十幾次就成了一個新節目了。

    當然應對不同的觀眾和不同的表演環境時,表演相同的節目時也會有所不同,就是帶一些即興的東西,跟觀眾互動,活躍一下氣氛。

    比如節目里老郭去廟裡,和尚讓他捐點,沒錢器官捐獻也成。

    老郭問:“你有病啊?”

    和尚:“你有藥啊?”

    老郭:“你吃多少?”

    和尚:“你有多少?”

    老郭:“你吃多少有多少!”

    和尚:“你有多少吃多少!”

    說了這麼兩次臺下的觀眾就跟著一起說,老郭就著就跟觀眾互動了一次,效果是非常好的。

    當然,只有大綱這種情況只適合功底兒深的,不然很容易冷場。

  • 2 # 娛樂巷子

    老郭自己說過,即使是同一個傳統段段子,演出十場要說出十個不一樣的傳統段子,也就是說,即使是同一個段子,每次演出都要有創新,所以他兩個演出沒有固定稿子。

    鑑於老郭和謙哥合作多年,彼此已經非常熟悉。尤其是謙哥,對老郭的現掛不進能夠接的不留痕跡,有時候還能出彩。

    雖說沒有固定稿子,但是兩人對每次演出應該有大綱,也就是提綱挈領的東西。否則,即使謙哥再厲害也抵不住老郭的雲山霧罩。

  • 3 # 三聲

    作為一個時間不短的“鋼絲”,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是有稿子的。任何表演都不可能沒有劇本,因為這樣既是對演員的不負責任,也是對舞臺不負責任,更是對花錢來看的觀眾不負責任。

    但相聲這個行業你完完全全照本宣科不是不行,但過於平庸沒有自己特色不說,觀眾看兩遍全都記住了,包袱也就抖不響,時間長了也就沒人看了。所以所有相聲演員都會根據現場氣氛和觀眾的互動進行“現掛”。這時候就比較考驗演員的功力和彼此之間的默契了。“現掛”掛的好觀眾氣氛調動的很快,場子能夠瞬間熱起來。但要是掛的不好,尷尬就不說了有時候還會打亂搭檔的節奏,影響節目的程序。德雲社現掛來的好的還是得看于謙於大爺。於大爺有時候憋著壞來的一句老郭都想不到,好幾次老郭在臺上“警告”於大爺:你照稿子說啊!!!你後臺不是這句!!!

    這也從側面印證了他們是有稿子的。但老郭他們倆會認認真真的看稿子嗎?也不會!!!老郭曾經說過,兩個人的事情都很多,而且為了我保證對節目的新鮮感,兩個人都不怎麼仔細的看稿子。也就是見個面梳理兩遍大綱就算看過稿子了。這也是為是麼同一個段子兩個人每說一遍都有新的包袱的原因。

    相聲就是這麼個行當,死板吃老本很快就會被市場淘汰,但經典的老段子又不能扔,所以怎麼把老段子說出新感覺才是最不易的地方。

  • 4 # 蔡員外1979

    有稿子,尤其是中前期的作品,我字系列,你字系列等等。特別是那些有故事情節的:《西征夢》《我要幸福》《我是黑社會》《我要鬧緋聞》《我是科學家》《你這半輩子》《你要做善人》等等這些,本身就有故事有情節有主線有副線的相聲,一個是原創性較強,大多數內容都是貼合時代背景,與那一時期的百姓生活狀態息息相關的一些個題裁,這不可能全是舞臺的即興創作,更多的都是屬於本子上寫下,並經過舞臺磨合提煉才最終成熟的作品。

    到了後期,一些個包袱經過拆洗,在多個不同的相聲作品中穿插運用,而且聽上去並不違和,這得益於郭老師多年的相聲舞臺表演經驗和作為主持人的那種臨場的急智和脫口秀經驗,以及與于謙合作下的那種默契,渾然天成,這時就會出現很多現掛,而且相聲的結構性和層次性的東西就會欠缺,趣味性高於一切,不可避免的失去了故事性和傳統上來說的三翻四抖一類的規劃,整體結構很鬆散。

    相聲發展到一定時候,除了繼承傳統,更要在自己的風格之上形成發展和獨創性,

    正如郭老師本人強調的,學員說相聲,說你像誰誰,沒問題,說個三四年,,要還說你像誰誰,甚至連毛病都學,那就完了,成不了氣候。

    每一個相聲演員都要有自己的風格和特色,並讓這風格能夠與時代相結合,深受觀眾的喜歡,並能帶動觀眾形成一種獨有的娛樂文化或者說市場,郭老師和德雲社在這方面是做的最成功的。

    變則通,不變則死,任何事物的發展規律都是如此,守著不知從哪來的規矩,還要拿著用權力寫就的規矩到處充權威,打壓別人,抬高自己,這才是相聲界最大的危害和陋習。

  • 5 # 鐵掌幫幫主裘

    相聲其實就是格式化的東西,前面的一段墊話中間是正活,傳統相聲還有三翻四抖,不過隨著大眾的文化程度提高已經用不了一個包袱翻兩三遍了,然後就是底,完了還有翻場通常就是幾個小笑話。相聲區別於小品,沒有小品那麼嚴謹,所以只要有個大綱就可以。

  • 6 # 北京深藍yyds

    20%有,其他都是倆人配合!早期是配合,現在配合談不上,因為每次說的都差不多,怎麼說心裡都有數了。配合是什麼,配合是當一方出現漏洞時可以給接上。也可以說他們有劇本,老劇本!為什麼現在觀眾都能借下差,那是因為黔驢技窮了!不是說他們不好,要求不好,至今無人超越!為啥說黔驢技窮,因為出名了,用在鑽研的時間少了,新作品少了。自然規律!絕不是詆譭!!觀點!!!

  • 7 # 蘇沐橙楓1

    草稿 相聲包袱都是很少重複的 但是大的點肯定有

    有個詞叫砸現掛 值得說相聲臨時抖包袱

    這個根本不能串詞 所以大部分臺詞是沒用的

    背誦的相聲跟說相聲是兩種表現

  • 8 # 文娛一品堂

    相聲類似於今天的脫口秀,說他們沒稿子是不可能的,因為不可能兩個人什麼都不準備就上臺說,說他們有稿子,他們又不會完全照著稿子一字不差的說下來。

    相聲演員最初作科學習的時候,是有本子的,因為需要背貫口,順口溜,數來寶大段大段的詞,這些都是相聲演員的基本功,但是真到了臺上卻又不能把詞背完就行了,那樣也沒意思,郭德綱善於將傳統與現代糅合在一起,汲取傳統的精髓輸入現代的觀念,達到二者有機的結合,百分之四十的傳統功底,百分之四十的時興理念,再加百分之二十的個人努力與天賦,成了今天的郭德綱相聲。

    孰能生巧,郭德綱于謙合作這麼長時間了,只要大體溝通一下要說哪一段作品基本上就可以上臺了,跟兩口子過日子是一樣的,因為彼此太熟悉了,于謙知道郭德綱怎麼使活,然後自己應該怎麼接,怎麼翻,讓包袱抖的更響。

    另外,臨時砸掛是相聲的一門非常重要的技巧,這不是臺下商量好的,而是即興發揮,大家愛看郭德綱于謙很大程度是因為他倆的現掛,拉近與觀眾的距離,而這些都不是稿子上有的,像武林高手一樣,修煉到一定層次方能隨心所欲。

  • 9 # qzuser236513615

    一個好的相聲作品,需要作者有較高的創作水準,要經過不斷的推敲、打磨、演練達到喜劇效果,畢競它是逗樂的。某些演員為了吸引觀眾,創作不嚴謹,信口開河,東一郎頭西一棒子,胡謅八咧,貌似機智,其實素質低下。如果把馬三立、侯寶林、王文友……等名家名段和某相聲紅人的作品對比,就會發現某紅人與名家們的差距,作品經不住時間的考驗。沒有文字,上臺現編現演實屬對歡眾的不尊重。特別是在表演上用相聲的語言對同行進行謾罵、貶損,把相聲舞臺變為戰場,更顯示其齷齪的嘴臉。把觀眾當成衣食父母,就要尊重他們,用好的作品報答,決不能口是心非,騙取他們的票款。

  • 10 # crystal26164762

    如果是自己寫出來的話應該不需要稿子,如果團隊給創作的那應該有題詞的吧,不然誰能背的下那麼多東西,萬一忘詞了豈不是很尷尬,不過也不好說,誰知道呢,我只負責聽,哈哈哈,好聽就行,其他無所謂,我們這樣的給個稿子照著念也沒人家隨口說或者忘詞了好聽,大家覺得呢?

  • 11 # 閒白社

    說了這麼多年相聲,也幾乎一段相聲在劇場磨合了百八十遍了,上節目再說一遍的時候還要看稿子那就真搞笑了。

    你仔細聽郭德綱的段子,都是經常說的,在很多場合說過很多次的。有些段子一張口就知道後面的包袱底是什麼。

    而且郭德綱現在說相聲就跟聊天似的,先介紹的東西就有一大堆,比如於謙的三大愛好,或者于謙的爸爸王老爺子。這些別說于謙了,就連觀眾都能接的上了。

    有很多墊話都是程式化的,為了增加演員與演員或者演員與觀眾的默契,可以說是郭德綱有意識地培養出來的。

    郭德綱和于謙配合的默契,他們的默契在於于謙瞭解郭德綱,郭德綱隨便說出來一個包袱,于謙馬上能想到,噢,這是這一段。不讓段子掉地上。

    跟郭德綱以前合作過的老先生比起來,于謙年輕,反應快,很多玩笑也能開,如是而已。

    郭德綱不會拿一個昨晚上剛想好的包袱,連個詞兒也不對對就拿到臺上去說,那樣于謙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未必接的住了。

    還有一個就是現掛,合作時間長了,兩個人確實是有默契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蘋果11和mate30pro之間應選擇哪個好呢?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