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上人279

    我雖然上了年紀,也很愛子女,但還沒有你所說的體會。我的小孩都不在身邊,在城裡工作,我們在鄉下屬空巢老人,生活能自理,非常支援小孩工作。凡節假日小孩要來看望我們,我們也儘量叫他們少來,因為節假日路上太擠了,記得有一年我開了白眼障要回家,小孩特地從外地開車來接我回家,卻因正好是端午小長假路上堵車厲害,最後的半小時路程堵了二個多小時。從此就儘量勸他們少來。另外我的兒女親家都比我們年齡大,我總關照小孩有時間多去陪陪他們。對網上為了到誰家過節都要爭的這種現象我覺得不可理喻。我們不是不愛小孩而是更愛小孩了。小孩不出去工作怎麼行?再說小孩也有一個家,還要考慮你的親家。你把小孩栓在家,小孩上哪兒去賺錢養家,你只想小孩陪你,那末不是要小孩疏忽你的親家嗎?這不叫愛,叫自私。我們小孩天天晩上跟我們通電話的。也天天微信上發發照片,影片等,這樣感覺挺好啊。俗話說“男兒志在四方”。你不讓子女去闖去工作本身違背常理。

    當然我想老人要小輩常陪他別出去。除了自私,還有一個可能有疾病,那末小輩應帶他去醫院好好查查。同時老人生命不長了也很盼望兒女們能多陪陪他的。那小輩應該盡孝,儘量滿足他的要求。

    我只談自己的真實體會,無意冒犯任何人,也沒要求人人跟我一樣。望請鑑諒。

  • 2 # 艾林花園

    一、原因

    人年齡越大,有兩種情緒越來越濃厚:

    ① 寂寞:兒女已成年,都有自己的獨立生活,很難常常圍繞身邊,如果生活在農村還好,有鄰居、鄉親,可以說話、打牌、聚會,哪怕是磕磕絆絆、鬧鬧矛盾,也可以抵抗寂寞,就怕生活在城市裡的老人,如果自己不主動走出去,參與、創造社交生活,則會被寂寞包圍、吞沒,連鬧個小矛盾、小別扭都沒有物件。推薦電影《天水圍的日與夜》,把這種寂寞描繪得極為透徹。

    ② 恐懼:對死的恐懼,對病的恐懼,對纏綿病榻無人管的恐懼,對失去自理能力後喪失尊嚴的恐懼。所有這些恐懼,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成正比例一點點加深。而,能幫老人較好地應對這種恐懼、處理這些麻煩的人,兒女最好。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一種偉大的愛,這種偉大在於比任何其他的愛都更無私,還在於明明自己希望兒女常繞膝、卻甘願忍受寂寞恐懼而放手,父母們明白,就算自己再需要兒女,也應該放手。有一句話說得極好,天下只有母愛,是從一開始就註定要別離的愛。我想,父愛亦應如是。

    二、應對

    很多華人缺乏明確的人生追求和精神生活,日常絕大部分時間都用於吃喝拉撒等基本的物質生活和確保生存上,一旦退休,立刻會處於無事可做的境地,進而百無聊賴、寂寞日深。

    因此,每個人都應該儘早選擇一些興趣,或做一些規劃,在退休之後,依然有自己獨立的生活方式和追求,這樣就不至於把自己和兒女的生活繫結在一起,也不必追著兒女要孫子、看孫子,用帶孫輩來應對無聊。

    如能照辦,則給子女和自己都留下了恰當的空間,可以繼續體面地相處,當相聚時相聚,不能聚時也可以各自玩耍、保持一份愛的懷念,豈不是更好。

  • 3 # 嶽陽樓記

    幼年時,我們總把父母比作巍峨的大山,避風的港灣,跟著父母,感到極為安全,父母是我們的依靠,父母是我們的保護傘,為什麼那樣認為,那是我們兒時幼稚,心智不全,身薄力單。同理,父母逐漸年老,漸感身心疲憊,力不從心,有時也感到無助,感到寂寞,渴望兒女在身邊,這是因為兒女是親人,和自己心連心,兒女在跟前,能享受天倫之樂,又感到自身的安全。俗語云:百善孝為先,讓我們每個人常回家看看,或打個電話問安,免得年邁的父母擔心,讓父母感到兒女常在身邊,千萬不要留下不孝的遺憾。

  • 4 # 每天都要思考吃什麼

    謝邀,兒女於父母來講,既是軟肋,又是鎧甲,出生時,小小的、軟軟的,一不留神就可能融化在掌心,看著那小小的一團,豔陽般的溫度,充溢父母的內心,恨不得把全世界都拿出來,倘若有一絲狡黠的傷害偷偷混入,像是孤獨勇士面對惡龍時的憤怒,他們會毫不猶豫拿起手中的劍,一個擋在前面,一個防在後面,一站就是幾十年。漸漸的,那小小的一團長大,會跑會跳,一天24小時都可以玩耍,與世界的接觸更多了,父母跟在後面,眼不離,心不懈。終於,那個會跑會跳的小人竄高了個頭,強健了心智,不再滿足於父母們營造守護的天地,外面的冒險更加刺激,他們推開門,毫不猶豫的要走出去,走進新的世界,而父母早已年華逝去,華髮叢生,行動顫顫巍巍,記憶漸漸消退,但是依然記得,一個擋在前面,一個防在後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正在追求的女生對你忽冷忽熱是什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