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轟炸雞
-
2 # 芳輪
敬酒不吃吃罰酒是一句古老的流行於民間的俗語,意指當事的對方不知好歹,不識抬舉。具體出處和來源不詳。
酒文化也是中國文化的重要分支之一,華人不僅好客,而且更愛斗酒,人和人之間的感情因子,往往會伴隨著醇烈的酒精在酒桌上得以加強和昇華。
華人好勸酒也是舉世聞名,婦幼皆知的不爭之實。中國自古便是禮儀之邦,好客樂施,這種傳承尤其是在酒桌上更是表現的淋漓盡致。華人敬酒和勸酒時,通常都希望對方多喝點,來客喝多越多,主家就越高興,這既代表來客高看自己,又代表略盡地主之誼。
但是如果來客不喝或者少喝,主家就會認為薄了自己的臉面。而在旁人看來則是當事人
不知好歹,不識抬舉。
拿咱們普通老百姓的話講,那就是不著三四,不懂得人情來往。
主家勸酒的方式有如下幾種:“文敬”、“武敬”、“罰敬”等等。“文敬”,傳統酒德的一種體現,意即有禮有節地勸客人飲酒。
“武敬”,傳統酒德的一種體現,意即帶有暴力和壓迫性的理由勸客人飲酒。
“罰敬”,傳統酒德的一種體現,意即編造各種五花八門的理由強迫客人飲酒。
這些勸酒的方式雖然有中國民風淳樸和傳統遺存的一面,但也存在著一定的負面影響。
敬酒不吃吃罰酒就是這種負面影響的具體體現。華人敬天,敬地,敬神敬佛儒道,當然也會敬人。可是被敬之人卻不給情面,不留餘地,當事的眾人自然不會袖手旁觀,就會群起而攻之,被敬之人自然是好漢難敵四拳,往往會被逼的迫不得已而喝的酩酊大醉。而且會更遭眾人的戲弄和奚落。
而敬酒不吃吃罰酒就是對這種哄著不喝,打罵才喝的行為最生動的比喻和描述。
中國的古文化源遠流長,得以傳承和流行的不僅只是所謂的那些“官家記載”,其實更多的智慧和說辭往往確實出自民間,傳於民間,用於民間。
敬酒不吃吃罰酒━不識好歹。
很多影視劇裡面壞人給好人使壞被察覺拒絕時都會說上這麼一句。意思是我哄著你偏不喝,打著你才喝,其實這句話是在酒桌上形成的勸酒文化傳統,在我看來頗為糟粕。
中國古代,吃飯有重要的社交功能,時間一般也持續得比較長。唐代宴會一般從上午開始,一直到黃昏才歇腳,差不多七八個小時。清朝時,公家的宴會有的竟能持續三五天,這些活動囊括了政治和社交。不僅要談笑風生,吟詩作對,也要觴光交錯,開懷暢飲。
當然能有機會飲酒作樂的一般都是達官貴族,仕林群體,鄉紳土豪,他們有文化,好弄風雅,在宴會的時候,除了穿插絲竹歌舞,就是飲酒了。因為要吃這麼長時間的飯,為了打發無聊,人們有了各種勸酒的技巧。 比如投壺喝酒,行酒令等等。
勸酒嚴格說來是源自敬酒。敬酒在古代宗法社會是有等級區別的,一般是下級敬上級,晚輩敬長輩,沒有強制性。但是上級回敬或者主動敬,就有了極大的強制性。從家庭倫理開始,慢慢地形成了國家的政治強制力量。歷史上有很多有名的勸酒的例子,有的很有趣,有的卻很殘忍。
《世說新語》記載了東晉石崇的勸酒事蹟。石崇家財萬貫,經常宴請那些達官貴族,而且喜歡勸酒、壓酒。他有一絕就是讓家裡養的美女給客人敬酒,如果哪位客人沒喝的話,那個美女就會被家丁割頭,很殘忍是不是?這種方式使得客人不得不喝酒,常常喝得酩酊大醉。後來大將軍王敦偏偏不信邪,就是不喝美女敬的酒,結果石崇眼睛都不眨,殺了三個美女,逼王敦就範。
《典論》中寫道,劉表宴請賓客的時候,會放一根長木棍在旁邊,木棍頂端安一枚長針。如果哪位客人喝醉了趴下去,他就扎人家屁股,那人疼醒了就命令他繼續喝,非得喝到他沒有知覺,恐怖不?
曹操有一次因為張繡投誠,非常高興,大宴群臣請喝酒。曹操帶著典韋,典韋帶著斧頭,依次向眾人敬酒,曹操敬,典韋行禮。那意思就是:你不喝?信不信砍了你小樣兒的!孫權有一次舉行宴會,強迫大家喝酒。虞翻假裝喝醉,倒地不起。但當孫權即將離席之際,他卻演技太爛,竟爬起來打算開溜,孫權一看大怒,拔劍就要砍他。還好身邊的人勸住了,不然虞翻小命不保。
適度喝酒有益,過度喝酒傷身,可以勸人多吃點,切莫勸人多喝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