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冒牌東方朔

    袁術本為“袁氏門閥”繼承人,“袁氏門閥”四世三公“硬實力”足夠強勁

    東漢末期,門閥林立,“袁氏”門閥便是其中勢力較大的一支,當時袁氏門閥掌門人便是袁術和袁紹的父親——袁逢。

    袁逢不僅是割據汝南的軍閥,更是在朝廷中官居“司空”之位,說到“司空”之位,我想列位肯定立刻就會聯想到之後的“曹操”,這是一個掌握著絕對實權的官職。

    所以,袁術他老爸在地方上所積累的厚重的家底兒,便能夠為袁術後來的率先“稱帝”提供必備的“物質基礎”。

    說到這裡,也許列位想問,那為什麼不能是“袁紹”呢,“袁紹”在整個東漢末期以及後來的三國時期,也都是一個“風雲人物”。

    這就要說到“袁術”和“袁紹”他們兄弟二人的關係了,他們兩個雖然是“兄弟”,而且袁術還是弟弟,但是,袁術是“嫡次子”,而袁紹卻是“庶出”,所以,在袁逢的嫡長子去世之後,能夠名正言順地繼承“家業”的便只有袁術了。

    再加上,由於“袁紹”是庶出,所以,他在很小的時候就被他的父親袁逢過繼給了他的伯父“袁成”,而當時袁成的官職只不過是左郎中,無論是從官階,還是從實力上來講都要比袁逢遜色許多。

    袁術、袁紹因扶立宗室兄弟反目,此後二人長期爭霸,袁術成功割據淮南

    下面就可以具體地來說一說“袁術”稱帝的過程了,這個還要從“袁紹”的一個“大動作”開始講起,那就是,在“董卓之亂”後,整個東漢政權已經是分崩離析,當然,作為袁氏門閥的“主力軍”,袁術和袁紹兩兄弟都從這樣的混亂當中撈到了不少的好處。

    尤其是“袁紹”,雖然是“袁氏門閥”的庶出之子,但是,積聚的勢力卻是水漲船高,也就是在討伐完了董卓,瓜分完了地盤之後,袁紹便有了要立東漢的宗室劉虞為帝的想法,並且希望袁術也能予以支援。

    然而,此時的袁術早就已經看出了東漢宗室的衰微,也因此而心懷異志,所以,他便不願意再擁立東漢宗室之人繼續稱帝,而且還公然反對袁紹的提議,最終,他們兩兄弟也因此翻臉,並且有了積怨。

    而在這個事件之後,袁術便開始拉攏公孫瓚和陶謙和自己結盟,在加上之前早就已經和他結盟的孫堅,袁術擁有了足夠雄厚的實力,隨後便開始了與他弟弟袁紹之間的爭霸。

    這裡有必要提下的是,就在這個階段,在袁紹的盟友當中就包含了後來獨霸一方的“曹操”,後來,甚至就連同樣成為了一方霸主的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人都成為了袁紹麾下的戰將。

    袁氏兩兄弟之間的爭霸持續了年很長的時間,但從結果來看,袁術取得了更大的戰果,是他能夠成功地割據淮南地區,袁紹便轉而向北方繼續拓展他的地盤。

    等到了興平二年,即公元195年的冬天,董卓的餘部李傕和郭汜在弘農郡的曹陽澗一帶對四處逃命的獻帝及公卿百官進行追擊,當時唯一追隨漢獻帝,並且保護文武百官的楊奉被涼州軍徹底打敗,最終只剩下獻帝一人僥倖地逃到黃河的北邊。

    此時的漢獻帝已經成為了“孤家寡人”,所以,袁術認為時機已經到了,於是他便召集所有的部屬們開會說:“如今劉氏的天下已經衰微,而我們袁家四代都是朝中重臣,百姓們也都願意歸附於我。所以,我想秉承天意,順應民心,現在就登基稱帝,不知諸位意下如何呀?”

    袁術的部屬們聽了之後,堂下鴉雀無聲,沒有人幹站出來說什麼,過了一會兒主簿閻象才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他說道:“當年周人自其始祖后稷直到周文王,一直在積德累功,直到三分天下取其二,他們仍然小心翼翼地向殷商稱臣。

    明公您雖然累世高官厚祿,但恐怕比不上姬氏家族那樣昌盛,再有,眼下漢室雖然衰微,似乎也不能和殘暴無道的殷紂王相提並論吧!”

    閻象的這番話,很明顯是在拿袁術和當年的周文王做對比,意思自然就是在表達他反對袁術稱帝,而袁術在聽了閻象的這番說辭之後,心裡自然是非常惱怒的,卻又無法當面做出反駁,所以,他稱帝的想法便暫時不了了之了。

    不過,就在袁術稱帝的想法被閻象壓下去之後沒多久,有一個名叫張鮍的河內人為他卜了一卦,解卦的時候恰好就說了他有做皇帝的命,聽到張鮍為他解的卦,袁術也終於找到了理由延續自己“稱帝”的想法。

    袁術藉助卦象成功“稱帝”,稱帝之後荒淫無道、引發眾怒,最終走投無路嘔血而死

    而且,這一次,他再也沒有徵求任何人的意見,很乾脆地在建安二年,也就是公元197年在壽春登基稱帝,並以“仲氏”為國號。

    不過,自從袁術稱帝之後,他便開始走向了一條不歸路,他先是任命原本的九江太守為淮南尹,並且廣置公卿大臣,搞得原本井然有序的一個“軍閥割據集團”變得烏煙瘴氣、胡亂不堪。

    除此之外,在生活上他極度地奢侈荒淫、揮霍無度,身上穿的衣服極盡華麗,吃的食物也是集天下之大全,後宮的妻妾更是多達數百人。

    然而,當稱帝之後的袁術在他的寢宮裡過著極度奢靡生活的時候,他軍中的將士們卻長期處於飢寒交迫的狀態之中。

    原本曾經雄霸一方的軍閥首領,在成為皇帝之後,卻施行了極其腐敗的統治,這便致使江淮一帶變得民不聊生,許多地方甚至人煙都已經斷絕,當饑荒出現的時候,甚至都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

    這便致使袁術手下很對的部屬已經生起了“反心”,當然,這還不算完,由於袁術的僭越稱帝行為,同時,也引起了割據在其他地區的各路諸侯的反感,早就已經被“皇帝”二字衝昏了頭腦的袁術已然成為了“眾矢之的”。

    沒過多久,袁術就接連遭到了孫策、呂布、曹操三方勢力的叛盟和征討,而且三戰皆敗,最終袁術便只好灰溜溜地又回到了他當初發跡的“淮南”地區。

    等到了建安四年,也就是公元199年,山窮水盡的袁術已經走投無路,便去了灊山投奔他以前的部屬雷薄、陳蘭等人,但卻遭到了拒絕。

    最終沒有辦法,就只好寫信向他的兄弟袁紹求助,同時也說了許多“恭維”的話,甚至就連自己的“帝號”都轉讓給了袁紹,通過這些舉動,這才讓袁紹重新接納了他。

    但沒想到的是,就在袁術帶著僅剩的殘部去投奔袁紹的長子袁譚時,卻被曹操派去的劉備和朱靈軍截住了去路,袁術見狀之後又退回了壽春,而後又被迫退到了江亭,最終就在江亭嘔血而死。

    至於說,袁術在稱帝的時候,他的手下有那些,其實在上述袁術從發跡到稱帝的過程當中也有提及,總的來說,他麾下得力的文臣主要包括閻象、楊弘、韓胤三人,得力的武將則主要包括橋蕤、樂就、李豐、樑綱四人,除此之外還有紀靈、張勳、劉勳等人。

    不過可惜的是,在袁術成為了一個僭越的“無道昏君”之後,橋蕤、樂就、李豐、樑綱這四員大將全都死在了曹操征討袁術的那場大戰之中,自此之後,袁術的羽翼也幾乎被斬折殆盡,只能苟延殘喘。

  • 2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袁術稱帝時,身邊的文臣武將真不少。

    以袁術的資源,如果他能好好利用,他身邊能籠絡到一推頂級好手。

    可惜,袁術既無識人之能,又無御下之術,結果,身邊的人雜七雜八一大堆,但能用的卻沒有幾個。

    袁術集團的人才結構

    作為“四世三公”的袁家嫡子,袁術的能量場還是非常大的。

    不過,由於袁紹的競爭,名士們大多都跟著袁紹混了。袁術因此大罵:“群豎不吾從,而從吾家奴乎”?

    在袁術稱帝前,他的人才結構主要分為三股。

    1、基本力量。

    跟在袁術身邊的人,主要是:長史楊弘(演義中的楊大將);主簿閻象;廬江太守劉勳;大將紀靈、張勳、橋蕤等;

    2、外圍力量。

    袁術以他強大的“能量場”,吸引了一堆雜七雜八的力量。

    比如:南匈奴的於夫羅;白波賊中的楊奉、韓暹;汝南黃巾中的何儀、劉闢;泰山諸將中的臧霸、孫觀、昌霸等人。

    3、孫家力量。

    回顧這些人才的特點,我們就能知道:為何表面強大的袁術在曹操面前屢屢不堪一擊了。

    基本力量:不堪一用

    1、楊弘。

    在《三國演義》中,楊大將是袁術集團中上鏡率比較高的人物。

    楊大將正是楊弘。(都是袁術的長史)

    與演義中一樣,袁術對楊弘基本上還能“言聽計從”。

    從袁術拙劣的戰略表現來看:楊大將名字雖然拉風,但水平確實有限。

    2、閻象。

    閻象在袁術手下擔任主簿。

    從閻象勸阻袁術稱帝時所說的話來看:他的情商、學識應該都不錯。

    但無奈“政治上不正確”,終未被袁術採納。

    3、紀靈、橋蕤、張勳。

    但從征戰記錄上看:至少不是曹操、呂布的對手。

    張勳、橋蕤,七路大軍討伐呂布,被呂布打得大敗。

    4、劉勳。

    劉勳是袁術故吏。

    孫策打下廬江後,袁術以劉勳為廬江太守,應當算是袁術的親信了。

    不過,此君在袁術被打得滿地找牙的過程中卻“玩消失”。只是最後截住了前往投奔孫策的楊弘、張勳等人。

    而從後來對抗孫策時的表現看:劉勳水平真心一般。

    值得一提的是:在孫策擊滅劉勳後,楊弘、張勳等人應該是投到了孫策帳下。而孫策也很注重利用袁術的影響力,對袁術的兒子、女兒都很不錯。

    外圍力量:玩票黨

    外圍力量,和袁術的關係很“隨便”。

    1、汝南黃巾:迷茫者。

    汝南黃巾,“初應袁術,後附孫堅”。後來,又配合袁紹、劉備一起打曹操,被曹操擊敗後,又投降了曹操。

    中原諸侯他們基本上都投了個遍,可謂是很迷茫。

    2、泰山眾將:自在者。

    袁術討伐劉備時,呂布認為:如果袁術擊敗劉備,再北聯泰山眾將,那我們就被包圍了呀!於是,就有了“轅門射戟”。

    袁術與呂布作戰時,臧霸襲建尋,與呂布相持於莒;“布覆叛為術”後,臧霸等人又配合呂布攻擊劉備。

    可見:泰山眾將與袁術的關係還是不一般的。

    其實:獨立自主,才是泰山眾將的訴求。

    臧霸等人歸順曹操後,曹操令他們以“半獨立”的狀態在青徐對抗袁紹,即便如此,昌霸依然數叛!

    3、雷簿、陳蘭:匪。

    這兩位在袁術稱帝后,乾脆上山當起了山大王。

    袁術兵敗後,曾經想投雷薄、陳蘭。(袁術好歹是稱過帝的人,居然要去投土匪,真是能屈能伸!)

    但兩位好漢不但接收,反而掠奪袁術!

    4、未成型的外圍力量:諸葛玄。

    諸葛玄,也是袁術故吏。

    可惜,諸葛玄被擠走,跑去投奔劉表了。

    可見:袁術能量真心不小,籠絡到了大量的外圍資源。可惜,這些袁術不善利用,這些外圍資源或心懷各異,或得不到支援站不住腳,終究沒有幫上袁術什麼忙。

    孫家力量:從中流砥柱到仇敵。

    不誇張的說:袁術的地盤,基本上是孫家打下來的。

    1、孫堅:袁術崛起的中流砥柱。

    袁術當初從洛陽逃出來時,雖然名頭好,但一沒槍二沒地盤。

    孫堅剛好殺了南陽太守,把南陽給了袁術。

    然後,孫堅又擊敗袁紹任命的豫州刺史。

    可以說,有孫堅在,袁術在於袁紹的競爭中可謂佔盡先機。

    遺憾的是:在討伐劉表時孫堅不幸戰死。袁術也結束了短暫的“軍事優勢期”。

    2、孫賁等孫堅餘部:袁術捲土重來的關鍵。

    孫堅死後,袁術進入了一段挫折期。

    糧道被袁術斷絕,退出南陽;向北發展被曹操打得大敗;回九江又被陳瑀所拒。

    袁術,幾成喪家之犬。

    袁術退保陰陵,以駐屯在此的孫賁“合兵”擊之,收復了九江,獨步江淮。

    3、孫策:反目成仇。

    孫策的故事就不講了,大家都知道了。

    值得注意的是:直到袁術稱帝,孫策才“以書責而絕之”,徹底翻臉。

    被打爛的好牌

    袁術,其實原本是有一手好牌的。

    可惜,從袁術的人才結構,就能看出他為何表面強大,卻不堪一擊了。

    孫策、臧霸這樣的猛將,與袁術淵源頗深,袁術如果有曹操這樣的才幹,未必不能據為己用;

    劉曄這樣的謀士(諸葛亮當時年紀太小,發掘不到就算了),如果袁術有求賢若渴之能,未必不能提拔重用。

    可惜,這些人,或與袁術貌合神離,或屈於中下層,不得重用。

    反觀袁術身邊的核心層:楊弘、張勳、橋蕤之類的人物,文不能治,武不能戰,使袁術既缺乏足夠強大的基本力量,又缺乏協調、利用外圍資源的能力。

    如此,一手好牌,自然就被打爛了!

  • 3 # 鍋盔餅子

    袁木手下有七大武將,三大謀士。

    文臣分別有:

    1、主簿閻象。袁術稱帝時,主簿閻象勸他說:"明公家世雖貴,未若有周之盛;漢室雖微,未若殷紂之暴也。此事決不可行。"但袁術未聽,最後失敗。

    武將從袁術起七路大軍徵徐州可以看出來,能在這個時期領兵的,至少其能力應該得到認可。

    聽聞呂布已將韓胤解赴許都,為曹操所斬,乃大怒,遂拜張勳為大將軍,統領大軍二十餘萬,分七路徵徐州。第一路,大將張勳居中;第二路,上將橋蕤居左;第三路,上將陳紀居右;第四路,副將雷薄居左;第五路,副將陳蘭居右;第六路,降將韓暹居左;第七路,降將楊奉居右。名領部下健將,剋日起行。命兗州刺史金尚為太尉監運七路錢糧,金尚不從,術殺之。以紀靈為七路都救應使。術自引軍一萬,使李豐,樑剛、樂就為催進使,接應七路之兵。

    這此武將最後的結局:

    1、韓暹、楊奉背叛袁術投靠呂布,接應呂家軍入寨使張勳軍大敗。後來呂布令二人權住沂都、琅琊兩縣,二人縱兵掠民。被劉備設宴詐請議事,飲酒間使關丶張殺之。

    2、橋蕤。領五萬兵作先鋒與曹軍會於壽春界口。橋蕤當先出馬與夏候惇戰不三合,被搠死。

    3、李豐、陳紀、樂就、樑剛守壽春,城破被生擒,操令皆斬於市。

    4丶紀靈被張飛刺於馬下。

    5丶雷薄、陳蘭兩個落草為寇。袁術奢侈太過,雷薄、陳蘭皆投嵩山去了。

  • 4 # 大老二爺

    袁胤:袁術的堂弟袁胤,袁術在興平二年任命他為丹楊太守,結果不敵孫策而敗走。公元199年,袁術又氣有病,最終鬱悶而死。因為害怕曹操,袁術的後代帶著他的靈柩和妻子兒女,隨袁術手下逃到皖城,投奔廬江太守劉勳。沒過多久,孫策大舉進攻皖城,袁胤這些人遷居到吳郡,之後的事情就沒有明確的記載。但從僅有的資料來看,袁胤並沒有多少能耐。

    袁渙:袁渙早年曾任郡功曹,後被公府徵辟,相繼被舉為高第、秀才。漢末戰亂時,袁渙流寓江淮一帶,初為袁術所用,後投呂布。建安三年(198年),曹操率兵剿滅了呂布,袁渙又轉投曹操,拜沛南部都尉,後又任諫議大夫、郎中令等職,在任上盡心盡責,以敢諫直言稱名。

    楊弘:袁術之長史。術暗有稱帝之心,乃回書推託不還玉璽,急聚弘、張勳、紀靈等商議,弘獻計攻劉備。後術敗回淮南,遣人往江東問孫策借兵報仇不成,怒欲伐之,弘力諫方止。術為眾諸侯所圍,弘進堅守壽春之計,術從之。演義當中誤為楊大將。

    紀靈:是東漢末年袁術帳下將領,勇猛非常,曾奉命率軍攻打小沛的劉備,在呂布轅門射戟的調停下撤兵。建安元年(196年)袁術派遣紀靈等領導步騎三萬人攻劉備,劉備向呂布求救。呂布領步兵一千人、騎兵二百人前往救援劉備。呂布到來後雙方停戰,呂布邀請雙方赴宴並施展“轅門射戟”,技驚四座,紀靈和劉備同意撤軍。

  • 5 # 古今歷史觀文

    東漢末年諸侯並起,逐鹿天下,各方勢力無不是小心翼翼發展各自勢力,為恐當出頭鳥,但是就有這麼個人,拿到玉璽迫不及待的登基稱帝,這個人就是袁術。據陳壽《三國志》評價,“袁術無毫芒之功,纖介之善,而猖狂於時,妄自尊立,固義夫之所扼腕,人鬼之所同疾。雖復恭儉節用,而猶必覆亡不暇。袁術奢淫放肆,榮不終己,自取之也”,可見袁術歷史評價之低。那麼袁術真是因為蠢才會選擇稱帝嗎?

    袁術出身與汝陽袁家的豪門大族。是四世三公的背景,也就是說,袁術家前四代均有人擔任三公的職位。三公是司徒、司空、司馬。掌握著朝廷的工農兵三項大權,是朝廷核心權力機構的首腦,屬於國家級幹部。所以,袁術是官五代。從身份上講,袁術比袁紹更尊貴,他是嫡出,而袁紹是庶出,屬於根紅苗正的封建王朝的接班人。在袁術眼裡,袁紹只是個袁家的家奴(有史料可查)。從實力上講,袁術稱帝前,是各路諸侯中地盤兒最大,人才最多的諸侯。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一個叫劉虞的人,由於是漢室子弟。所以有的人想擁立他為皇帝,而袁紹曾經也有過這樣的想法。對於袁紹這樣的想法,袁術自然是不會同意的。後來袁紹還想和袁術爭地盤,從他把豫州的刺史換成自己的人就完全可以看出來。這件事情讓他們兄弟二人徹底反目,又因為後來的一系列事情,他們已經完全形成了敵對的狀態。二人水火不容,誰也不服誰。袁術與袁紹的戰鬥,最後以袁術戰敗而結束。當然袁術也因禍得福,從此稱霸淮南。

    最終讓袁術下定決心的催化劑還是傳國玉璽,在古代誰擁有的傳國玉璽誰就能號令群雄,執天下牛耳,從秦始皇開始玉璽就是皇權的象徵,代表著國家的最高權力,孫策用傳國玉璽向袁術換得了孫堅舊部四人,袁術毫不猶豫就答應了,傳國玉璽的出現一下就勾起了袁術稱帝的決心,再加上想要榮華富貴的將士們的慫恿,缺乏政治經驗的袁術決定稱帝了,天不遂人願,袁術最終失敗,嘔血而亡。

  • 6 # 文青聊史

    在東漢末年,三國初期的時候,袁術率先稱帝,這是三國中第一位稱帝的人,但是在那樣動盪的社會中,稱帝的訊息剛剛散發出去就遭受了孫策、呂布、曹操等各路諸侯的討伐。

    要知道一個人稱帝首先是要有名氣,而且要有一定的實力,況且還是在那亂世之中,實力就尤為重要,袁家時代名門望族,名氣是有了,那麼袁術部下勢力是怎樣的?

    三大猛將

    紀靈

    袁術因為出現的時間比較短,紀靈也算是認知度比較高的一個武將了,最出名的就是“轅門射戟”

    袁術令紀靈率領三萬步兵前去征討在小沛的劉備,劉備不敵最終像呂布求援,呂布最終轅門射戟將此時攔下。

    在軍中紀靈以勇猛著稱,並且袁術敢讓他率領三萬步兵可見對其信任。

    張勳

    此人是袁術的開國大將軍,因為之前孫策在袁術手下做事所以一直非常敬佩孫策,在袁術稱帝之後就率領二十萬軍隊征討呂布,但是不幸戰敗,同年,曹操征討袁術,袁術命張勳迎戰,依然敗退,也算是袁術手下的頭等大將。

    劉勳

    此人雖在袁術手下沒有什麼作為,但是能力確是最高的,只能說袁術此人不會用人吧。

    在袁術兵敗之後再江淮一帶拉攏起一幫袁術舊部,勢力頗大,讓在附近的孫策都感到忌憚。

    最終孫策使用計謀偷襲孫勳所在的城池進而打敗孫勳,走頭無路的孫勳最後投奔曹操,官至河內太守,可以說是幾人當中最後過的最好的人了。

    軍中智囊

    閻象

    史書上對於此人的記載比較少,在袁術軍中是個主薄,在袁術稱帝的時候曾召開會議,問眾大臣該如何?

    只有閻象一人站出來反對,並且用了周文王在擁有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卻仍向殷稱臣,讓袁術切不要急於此刻,但是最後沒有沒采納。

    這些都是關於袁術部將的記載,只能說袁術稱帝心切,或者說是太過自信。

  • 7 # 有風物語

    袁術應該算是三國裡的一位奇葩了,歷代對他的評價都極低,理由很簡單,就是一手好牌被他打了個稀巴爛。

    袁術也是做過許多大事的,殺進皇宮宰殺過宦官,最後自己還稱了帝。而且三國英雄那麼多,能跟操、孫、劉都硬剛過的大概也就是袁術了。

    袁術的活動期不過十年,屬於在三國群雄爭霸期間就提前掛掉的,所以他的手下文臣武將存在感極低。當然,這也從一方面說明了袁術此人的不得士心民心。因為他佔據的南陽潁川、江淮江東等地日後都出了不少叱吒風雲的人物,可惜都不能為袁術所用。

    在君擇臣臣亦擇君的三國時代,不說投奔袁紹和曹操的潁川老人,就是還不出名的周瑜魯肅,他都一個沒招攬到。

    (好好的紈絝不當 偏得去當皇上)

    麾下第一悍將應是孫堅

    孫堅一開始是很聽袁術的話的,因為袁術最開始的時候絕對是一大軍閥。袁術從洛陽出走後,就跑到了南陽,將整個豫州都劃在了自己的勢力範圍內。更何況,袁術背後是四世三公門生滿天下的袁家,從地理位置上而言,從湖南殺出的孫堅在討董卓時先歸附袁術也是理所當然。

    正因為袁術有著自己的勢力也有著深厚的背景,所以孫堅在北上一頓亂殺朝廷大員後一到袁術處,袁術就仗著自己的身份舉薦孫堅當破虜將軍、豫州刺史,孫破虜的名號也正是就此而來。

    這兩人其實有一個相同的地方,就是不善經濟,屬於熊瞎子掰苞米一類的。南陽可是光武帝中興的龍起之地,一直人口眾多堪稱富饒,據說袁術佔據的時候有二百多萬人口,可是袁術不善治理地方,而且南陽地區世家豪門的勢力強大,於是袁術竟然看中了江淮之地。也就是為什麼孫堅討董卓時,北上途中居然殺了南陽太守,因為袁術已經從南陽走了,這個南陽太守是董卓封的官。

    孫堅也是一樣,轉戰了大半輩子,從江淮到西北到湖南,然後一路北上,荊州刺史被他殺了,可是荊州他也不要,繼續北上,又把南陽太守給殺了,仍然不要,跑去魯陽跟袁術會和了。不過就此也能看出,孫堅一開始真的是沒有什麼天大野心的。

    雖然《三國志》只是說,“前到魯陽,與袁術相見”沒有提到兩人關係,但是從後面的事兒來看,孫堅應該是成了袁術的部下。

    初平三年,術使堅徵荊州,擊劉表。表遣黃祖逆於樊、鄧之間。堅擊破之,追渡漢水,遂圍襄陽,單馬行峴山,為祖軍士所射殺。(《三國志》)

    孫堅的兒子“小霸王”孫策也曾為袁術效力,只不過屢次被忽悠之後,奉上玉璽,換來了去江東發展的機會,在袁術稱帝后,反戈一擊,袁術部下的吳景等人都隨之反叛。

    還有一個紀靈應該能湊數

    袁術派紀靈率軍三萬去攻打劉備,呂布搶了劉備的徐州之後本想借刀殺人,不過部下勸他兩家是脣亡齒寒的關係,於是呂布只帶了一千步卒二百騎兵就是勸架了,也就是有名的“轅門射戟”。

    布謂靈等曰:“玄德,布弟也。弟為諸君所困,故來救之。布性不喜合鬥,但喜解鬥耳。”布令門候於營門中舉一隻戟,布言:“諸君觀布射戟小支,一發中者諸君當解去,不中可留決鬥。”布舉弓射戟,正中小支。諸將皆驚,言“將軍天威也”!明日復歡會,然後各罷。(《三國志》)

    紀靈的出場也就是為了襯托呂布的勇猛罷了

    張勳:袁術稱帝后的大將軍。打呂布,打不過,打曹操,打不過,袁術死後他帶著殘部想去投孫策,結果被曹操手下的劉勳抓住了。

    橋蕤:袁術第一次被曹操打敗後逃到淮南,任命他為大將。他和張勳算是難兄難弟,只不過打呂布的時候,被呂布活捉了。打曹操的時候,直接被打死了。

    李豐、樑綱、樂就:這三位就是打醬油的,和橋蕤死於同一樣戰役。

    雷薄、陳蘭:袁術失勢後,兩人劫了糧草就跑出去當賊了,聚眾數萬,袁術窮途末路想去投奔,被二人拒絕。陳蘭一直在兩淮見當匪寇,後來死於張遼之手。

    黃巾軍眾:

    汝南、潁川黃巾何儀、劉闢、黃邵、何曼等,眾各數萬,初應袁術……白波賊楊奉、韓暹,“奉由是失望,與韓暹等到定陵鈔暴。太祖不應,密往攻其樑營,降誅即定。奉、暹失眾,東降袁術。”

    至於說文臣,拿得出手的就是一個袁渙了,還不是在袁術手下出名的。

    “頃之,袁術遣從弟胤代尚為太守,而瑜與尚俱還壽春。術欲以瑜為將,瑜觀術終無所成,故求為居巢長,欲假塗東歸,術聽之。遂自居巢還吳。”“袁術聞其名,就署東城長。肅見術無綱紀,不足與立事”

    上面兩段說的周瑜與魯肅,可見袁術是多麼不得人心,就連呂布都說他,就會胡說八道說大話。

  • 8 # 幸福依然

    袁術的謀士主要是閻象、袁渙、楊弘等,手下大將主要是紀靈、張勳、橋蕤等。

    1、閻象:東漢末期人物,袁術的主簿。獻帝興平二年(195),手執玉璽的袁術要稱帝時,問於部下,只有閻象引用周文王雖擁有三分之二的天下還向殷稱臣的故事進行勸諫。卻未被採納。

    2、袁渙:袁渙早年曾任郡功曹,後被公府徵辟,相繼被舉為高第、秀才。漢末戰亂時,袁渙流寓江淮一帶,初為袁術所用,後投呂布。建安三年(198年),曹操率兵剿滅了呂布,袁渙又轉投曹操,拜沛南部都尉,後又任諫議大夫、郎中令等職,在任上盡心盡責,以敢諫直言稱名。

    3、楊弘:袁術之長史。術暗有稱帝之心,乃回書推託不還玉璽,急聚弘、張勳、紀靈等商議,弘獻計攻劉備。後術敗回淮南,遣人往江東問孫策借兵報仇不成,怒欲伐之,弘力諫方止。術為眾諸侯所圍,弘進堅守壽春之計,術從之。演義當中誤為楊大將。

    4、紀靈:是東漢末年袁術帳下將領,勇猛非常,曾奉命率軍攻打小沛的劉備,在呂布轅門射戟的調停下撤兵。建安元年(196年)袁術派遣紀靈等領導步騎三萬人攻劉備,劉備向呂布求救。呂布領步兵一千人、騎兵二百人前往救援劉備。呂布到來後雙方停戰,呂布邀請雙方赴宴並施展“轅門射戟”,技驚四座,紀靈和劉備同意撤軍。

    5、張勳:張勳是東漢末年軍閥袁術麾下的重要將領,袁術稱帝后的大將軍。統帥二十萬大軍與呂布軍交戰,但是大敗而回。

    6、橋蕤:袁術麾下大將,為袁術開拓地盤立下了一定戰功,後被曹操軍擊破身亡。《演義》中橋蕤為袁術伐呂布七軍第二路大將軍,橋蕤居左,橋蕤一軍取小沛。後曹操討袁術,橋蕤在壽春與曹操軍大戰,被夏侯惇所殺。

  • 9 # 星火辰

    一、做為袁術親族的諸袁

    1、袁燿:袁術之子,袁術稱帝后所立太子,袁術死後投奔劉勳。孫策拿下劉勳後又投入東吳,和孫權結親家,嫁女給孫權之子。

    2、袁胤:袁術的從弟,曾擔任丹楊太守,後被孫策所驅逐。袁術死後,袁胤和袁術之子袁曜等人放棄壽春,投奔廬江太守劉勳。

    3、袁嗣:袁術所任命的陳相,後被曹操降伏。

    二、袁術的將領

    1、張勳:袁術稱帝任命的兩位大將軍之一。曾和橋蕤一起攻打呂布,結果大敗。後又被征討袁術的曹操在下邳擊敗。袁術死後,張勳和楊弘等人收集袁術身前的財寶,想要投奔孫策,結果被廬江太守劉勳俘獲。

    2、橋蕤:和張勳一樣,兩位大將軍之一。興平二年,橋蕤、李豐等四將拒守於蘄陽對抗曹操,結果失敗被殺。

    3、李豐、樑綱、樂就:和橋蕤一起,被曹操斬首的其他三將。

    4、劉詳:袁術較早期大將,袁術在與曹操爭奪兗州時,劉詳曾統軍進入陳留,被袁紹、曹操合擊而大敗。此戰,袁術被曹操千里追擊,一直逃到了九江,幾乎被嚇破膽。

    5、陳紀:九江太守,是袁術鎮守關鍵區域的大將。曾經,袁術向孫策許諾任命他為九江太守,孫策為攻九江立下大功,袁術卻用了陳紀。

    6、劉勳:廬江太守,為攻下廬江,袁術故技重施,許諾任命孫策為廬江太守,結果再次讓孫策失望了。此事是促使孫策決定單幹的一大原因。袁術死後,劉勳得到其殘餘力量,勢力強大。孫策趁劉勳出兵之機,一舉偷襲空虛的廬江城,趕走了劉勳。

    7、紀靈:三國演義裡袁術手下的第一大將,其實在歷史上其地位多半不比張勳、橋蕤、陳紀、劉勳等人,曾經奉命進攻劉備,見到了呂布轅門射戟的神蹟,被迫退軍。

    8、雷薄、陳蘭:是袁術的部曲將領,袁術後期陷入絕境時想投奔他們,卻被二人拒絕。

    9、楊奉、韓暹:都是幷州、河東一帶的白波軍出身,楊奉曾為李傕部將,他二人有奉漢獻帝東歸的大功,但被曹操擊敗,投奔袁術。後來,楊奉應該是死於劉備之手。

    三、袁術的文臣

    1、楊弘:擔任袁術的長史。袁術死後想要投奔孫策,載著袁術的財寶,結果被劉勳截獲。

    2、閻象:擔任袁術的主簿。極力勸說袁術不要稱帝,袁術不聽。

    3、韓胤。袁術使者,被呂布捉送許昌,被曹操斬首。

    4、舒邵:沛相,勸袁術救濟災民,反倒惹得袁術大怒。

    四、一些本屬袁術,最終各走各路的人

    1、孫堅、孫策父子及孫家諸將:孫堅曾從屬於袁術,被袁術推薦擔任豫州刺史,協助袁術和袁紹曹操的同盟爭中原。孫堅死於奉袁術之命進攻劉表的戰爭。孫堅死後,孫家諸將其實成為袁術的直接部屬,直到孫策開始單幹。袁術稱帝后,已經在江東站穩腳跟的孫策以此為名,趁機完全脫離袁術。

    2、金尚:朝廷任命的兗州刺史,袁術支援他和曹操爭奪兗州。袁術稱帝時逃走,被殺。

    3、陳瑀:袁術任命的揚州刺史,卻拒絕接納被曹操打敗的袁術,結果戰敗逃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用空調,大金、三菱、科龍、格力、美的、海爾、海信,如何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