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黃霖huang

    多謝邀請!周禮之事:有先人的標榜當然是好的{參照}或者也可斷中取義,吐故主新,好的觀點納取,壞的無用去除,好像夏,商,周,的古玉及青銅,當你拿到或者看到,你就知道,也好像走進那時代,再者好像我們買俄羅斯的戰機來仿樣,好地方納用,不好地方去除,加入我們自己好的作用,混後組裝。

  • 2 # 蘭臺說

    記錄周代禮制最為詳備的著作是《周禮》(又稱《周官》),講官制和政治制度,是西周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周公旦所著。

    武王滅商後,在新的相對統一的疆域裡,建立了周王朝。

    周初採取分封制,以有效地行使周人的統治權。當時共分封了70多個小國,其中華夏族的姬姓佔了50多個小國,它標誌著一個以華夏族為主體,融合其他民族的新國家誕生。

    這麼多的諸侯國,有的距王都千里之遙,如何讓擁有眾多人民的國家在一種和諧有序的制度中發展呢?

    於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制定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即“制禮作樂”。

    古人認為,“禮”是人的道德、倫理、修養的體現;“樂”是人的情感、思想、慾念的表現。

    周代的禮制,分“禮”和“樂”兩個部分。

    “禮”的部分主要對人的身份進行劃分和社會規範,最終形成等級制度;“樂”的部分主要是基於“禮”的等級制度,運用音樂進行緩解社會矛盾。

    周代禮樂制度在保留事神禮儀的同時,擴充套件了禮儀的事項,擴充了禮儀的內容,使社會的政治關係、等級秩序、道德倫理、思想感情等內容都體現為禮節儀項,使禮儀充斥於意識形態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周禮·春官》中將“禮”分為“吉、兇、軍、賓、嘉”五種儀制,其中除吉禮為事神禮儀外,其它四種與現實社會生活相關。

    這五種儀制又被分為“冠、婚、朝、聘、喪、祭、賓主、鄉飲酒、軍旅”九種禮事,各種禮事又各有具體的儀項和繁縟的儀節。

    為了體現禮的差異,無論是重要的祭祀禮還是宴飲、喪葬,都要按照不同的等級區別使用成套的。

    青銅禮器中,鼎和簋相配使用,鼎專門盛肉,簋盛裝其他食物,這種組合形成了用鼎制度,是西周禮儀制度的核心。

    按照《周禮》規定,天子用九鼎八簋,所謂一言九鼎即由此而來。而諸侯只能用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等等。鼎的大小與多寡標誌著主人社會地位的高下。

    如此一來就規範了社會身份,確定了每個人在社會上的責任、權利和義務,建立起一個差異有別的社會秩序。

    而且,大部分禮儀都有相應的音樂配合,不同的社會等級均有不同的樂隊規模和用樂範圍的嚴格規定,這些規定成為統治階級各階層必須遵守的制度。

    這樣,就使整個貴族階層的社會行為、思想感情乃至政治關係,完全消融在王室規定的禮和樂的文化氛圍之中。

    《周禮》所確定的法統的根本宗旨,是在人間秩序效法天道秩序的基本原則下,把天道法則及其價值落實在世俗立法中,把君主、大臣,普通人民的行為全部規導到一個秩序中來運作,即所謂“天人合一”。

    周公制禮作樂,就是要讓人的精神規範於用禮和樂編製成的網路中,約束和控制人們的道德、倫理和修養以及情感、思想和慾念。

    禮樂制度的推行使得西周王朝表面上看起來像是一個彬彬有禮的和諧國度,一個雅樂縹緲的神聖世界。

    但是,在用禮和樂編織起來的這張有形之網的下面,卻透露出森嚴的等級秩序和宗法倫理。社會的政治關係(君臣)和人際的血緣關係(父子),完全被束縛在“禮樂”的繩網中。

    這就是禮樂從神壇伸向世俗人間的實用效應,是周公發明的“禮樂治國”的實質。

    周公制禮作樂,使其成為系統化的社會典章制度和一整套具體可操作的行為規範,包括飲食、起居、祭祀、喪葬……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納入“禮”的範疇,潛移默化地規範人們的行為。

    進而,禮樂文化發展成為國家政治制度和社會政治倫理的標準。

    周禮目的是以周人的標準來規範各族和各代禮樂內容,並透過制度的形式推行到各個不同等級的統治階級中。

    其意義在於加強周人血親聯絡和維護宗法等級秩序;其本質是“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 。

    西周統治者用禮樂制度這一文化專制手段,來親和並控制宗周與諸侯之間以及宗法等級社會中的政治關係,是一種治國方略。這也是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的明智選擇。

  • 3 # 請你等等我215993908

    1.任何群聚的生物系統,當然也包括人類社會,進而包括西周,甚至將來在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的共產主義社會,都必然會在分工協作中自然地產生等級制度,因而,褒貶等級制度會牽涉系統性的問題,生髮汗牛充棟的討論,所以,本文只就《周禮》與西周等級制度的適用性作一簡單介紹。

    2.西周建國,仍然推行商代的封土地、建邦國的封建主義制度(而不是教科書上的奴隸制度),周天子自居國之中央的京畿要地,受封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士拱衛“中國”,爵士們享有封土及其產出,封土上的人口會隨封土流轉,但沒有買賣、生殺的根本權力,這種制度系統性地牽制了諸侯的反叛,又極大地調動了人民墾殖土地、繁衍生息的主動性。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文武大略的周公旦制定了《周禮》。

    3.《周禮》所涉內容極為豐富,大至天下九州,天文曆象;小至溝洫道路,草木蟲魚。凡邦國建制,政法文教,禮樂兵刑,賦稅度支,膳食衣飾,寢廟車馬,農商醫卜,工藝製作,各種名物、典章、制度,無所不包。《周禮》是一部透過六官分工制來表達治國方案的著作,六官的分工大致為:天官主管宮廷,地官主管民政,春官主管宗族,夏官主管軍事,秋官主管刑罰,冬官主管營造,涉及到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面,在上古文獻中《周禮》所記載的禮的體系最為系統,既有祭祀、朝覲、封國、巡狩、喪葬等等的國家大典,也有如用鼎制度、樂懸制度、車騎制度、服飾制度、禮玉製度等等的具體規制,還有各種禮器的等級、組合、形制、度數的記載。

    巜周禮》不僅是一部成文的系統的憲法大典,也是國家的行政法、組織法大典,《周禮》還詳細規定了吃穿住行、婚喪嫁娶的禮儀,也就是將人民的主要的道德規範上升到法制的層面。即使西周結束、禮樂崩壞幾百年後,霸主楚莊王僅僅打聽了一下東周王鼎的大小、輕重、形制,都為諸侯側目、唾棄,這也是流傳至今的“問鼎中原”一詞的典出,謂其有“不王之心、不臣之意”,《周禮》的作用可見一斑。

    《周禮》極大地鞏固了不斷成熟的封建制度,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推動了人民開荒拓地、漁獵耕織的積極性,也推動西周的發展最後走上了否定之否定的上升階段。後世學者文人大多看到了禮樂的教化、固化、圓融化之意,而《周禮》的淵源是出於社會存在、發展的分工、分化,《周禮》在整體上強化了“分化”作用,是周王朝對臣民諸工、王侯四服的“分而治之”,無論是王公侯爵的分立、農夫大夫的分立(當時務農稱夫,夫大了或大於夫了,稱大夫),還是五服不婚(這個很厲害,分散了各階層的姻親關係,流傳至今)、天下不酒(酒不能亂喝,各有禮制,這是現代人理解的禮節上的禮,包括待人接物、吃喝住行、坐立行談),這才是《周禮》的要義,也是《周禮》的哲學意韻並流布至今的生命力之所在,也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看清《周禮》的彌合作用。站在今人的高度,洞若觀火地看清了《周禮》治世採用了鯀治水用“堵”的思維,這也預示了禮崩樂壞的必然結局,也只有站在這個啟承節點上,我們才能理解孔子的復禮不是周禮的簡單複製,更不是全面“復群”,也才能理解孔子的治世觀念是禹治水用的“疏”,所以孔子刪定春秋後,還一定要天下人誦詠詩三百,不僅理解窈窕淑女的天理之求,更要理解百姓對碩鼠的憤怒吶喊以及伐檀的聲討時光中伐去的大木之根,人們常說的子日詩云之微言大義,也就是要理解孔子的中而能用、疏而不堵,否則,哀久必生怨恨、怨怒,憤久定要出離、出手,則亂世將至矣!孔之為聖,實至名歸也。(始皇帝威武蓋世,難有其匹,他不僅復辟了周禮,又使其細化、上升為嚴刑峻法,嚴和峻都是表面現象,其本質是將禮法進一步法制化,堵民之口,杜民之心,則其敗滅指日可數。秦皇威武少讀書,善始劇終賴暴嚴。聖子尼山早曉喻,春秋不明也枉然。)

    4.一俟土地開發達到了農夫溫飽有餘、諸侯過度臌脹的階段,諸侯多可自立甚至威脅王權,諸侯已然失去了勤王的動力,王權在面對自然災禍、外族入侵、內部動亂的時候,立即陷入風雨飄搖之中,這也是《周禮》無法維繫的歷史發展,甚至成了積重難返的歷史桎梏。歷史終於經歷了春秋戰國的血腥暴力摧毀了西周的封建主義制度,來到了一統天下、郡縣集權的秦漢盛世。

    5.歷史拋棄了周朝的封建主義制度,開闢了政治上集權、行政上郡縣、社會上法治,並將道德從禮法中解放出來,實行文明教化的儒法並舉的時代,但《周禮》並不是被徹底否定,而是在推陳出新中有揚有棄,其大部分制度得以儲存並繼續,直到今天仍有權大、極多的實用、借鑑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autumn和fall的區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