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沐傳語
-
2 # 老衛來了
延熙十年衛將軍姜維開始對外用兵,延熙十一年大將軍費禕出屯漢中,至延熙十四年間姜維對外連續用兵,是費禕執政時期蜀對魏用兵的全部。與蔣琬時期姜維數帥偏軍入西相同,在敵境作指揮作戰的依然是姜維。不同的是,數帥偏軍入西時姜維是以蔣琬幕府司馬的身份,接受大司馬蔣琬指揮,而今姜維是以衛將軍,共錄尚書事的身份出征。“維自以練西方風俗,兼負其才武,欲誘諸羌、胡以為羽翼,謂自隴以西可斷而有也。每欲興軍大舉,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比起蔣琬的規方無成,夙夜憂慘,姜維擁有明確的戰略規劃,並自信自隴以西可斷而有也”。國家歷經蔣琬時期規方無成的戰略難以確定,到費禕之初若維徵行,銜持河右確定戰略,期間只有小規模的偏軍如西,其時即不如諸葛亮時期,也未見國力不足的記載,仍屬於主上仁賢,百僚稱職的情況,完全可以支援姜維去實施自隴以西可斷而有也的志向與戰略。
可姜維自隴以西可斷而有也的戰略並不是延熙六年確定的若維徵行,銜持河右戰略,如同衛將軍,共錄尚書事早不是涼州刺史。姜維每欲興軍大舉,主帥當然是姜維,不再需要費禕按照延熙六年戰略扮演為維後繼的角色。興軍大舉誠然是為了實現自隴以西可斷而有也的戰略目標,但也涉及到指揮權與兵權歸屬問題。諸葛亮時期有魏延欲效韓信故事,終諸葛亮一生,魏延也好,姜維也罷,皆沒有效仿韓信故事的機會。姜維也僅有與馬忠督張嶷平亂這一脫離諸葛亮大軍的軍事行動記載。諸葛亮所顧慮的,蔣琬,費禕亦當有所顧慮,魏延求萬人不可得,更不用說姜維是要興軍大舉。即便費禕與姜維一同出征,誰是統帥的問題依然存在,姜維自忖軍事能力凌駕費禕之上,而費禕覺得自己與姜維皆遠不如丞相。費禕做的,是裁製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而不是阻止姜維對外用兵,這實際上是實施在延熙六年制定的若維徵行,銜持河右,臣當帥軍為維鎮繼的部分戰略。蔣琬認為諸葛亮數闚秦川,道險運艱,竟不能克,所以不效仿諸葛亮故事,採取其他策略。
首先說明蔣琬無法解決道險運艱的問題來超過前人,其次暗指自己無法達到前人的高度,所以才要另闢蹊徑,放棄前人的方式。到了費禕,話說得更直接清楚:“吾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況吾等乎!且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業,以俟能者,無以為希冀徼倖而決成敗於一舉。若不如志,悔之無及”。雖典戎於外,慶賞刑威鹹諮於己的費禕在後主自攝國事時期,有沒有阻止姜維出征的能力不得而知,但應是大概率事件——畢竟並沒有費禕
-
3 # 老楊來自農村
《三國演義》裡的姜維,是被拔高了一點。
《三國志》裡的姜維,卻通常是被低估了。
論才具,鄧艾都承認姜維是一時雄傑,鍾會認為他足以和夏侯玄、諸葛誕相比——後兩位,尤其是諸葛誕,做出了多天翻地覆的事情啊。至於其他人的評價,不用多說。
論為人,姜維屬於心比天高之流。他家無餘財,倒未必是完美的清廉,只是他並無物慾,而一心在追求自己的目的。無論好壞,說他是個徹底的理想主義者,應該大差不差。
他才華不及諸葛亮,不丟人。全三國也就一個諸葛亮。
他不斷北伐,有勝有敗,其執著至少不必懷疑。
他的一個大爭議,是“窮兵黷武”。然而實在話是:很少人意識到,在蔣琬費禕死去前,姜維收到了多大的控制;之後那幾年,他又如何被朝中黃皓等人打壓。
這是許多人很少提及的:諸葛亮北伐,也有平衡蜀中派和荊州派關係之目的;姜維則是隴西降將,和蜀漢內部關係更是複雜無比。實際上,針對他的除了黃皓,還有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與許多人想象的不同,諸葛瞻和姜維的關係,並不那麼美好。
所以,姜維其實是個夾縫中的男人:他有才華,私德也沒什麼可挑剔的,但落在他手裡的,是一個諸葛亮都無法逆轉的大局面,以及朝內不斷的鬥爭。但直到最後,蜀漢沒亡在他手裡——哪怕面對魏國大軍壓境,他自己身在沓中,被鄧艾層層圍裹阻攔,他還是完美的殺過陰平橋、晃過諸葛緒、回到劍閣、守住了鍾會,簡直把魏國的西征計劃摧毀了大半。
最後蜀漢是亡在鄧艾那次傳奇的偷渡之上,但直到成都被迫,鍾會在劍閣,還是動不了姜維。
本來,到此為止,哪怕就這樣結束,姜維也算為漢盡力了。可甚至在蜀漢滅亡後,姜維還是籌劃著那著名的復興大業。他說服了鍾會,搞定了鄧艾,而且給劉禪的祕奏裡如是說:
”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最後計策未成,但一日之內,拖死了鍾會、鄧艾和他自己。他好歹也算熬到了蜀漢的最後一刻。
我其實挺難想象:一個人要執著到什麼程度,才能在如此漫長的時間裡,在如此狹窄的夾縫中,在如此難以逆轉的大勢下,不斷衝擊命運?僅論執著,他實在還勝過諸葛亮。
前三國所以比後三國傳奇,不在於後三中國人才凋零——實際上,後三國極多文武全才的人物,但大多都太聰明。姜維之傑出,未必在才情——雖然鍾會也承認他了不起——而在於他有前三國時,那些屈而不撓、執著至極、燃燒至死的性格光彩。有缺陷,但依然為蜀漢——我更願意稱之為季漢——燃到了最後。
-
4 # 愛妮品歷史
我的評價是:生不逢時,主昏於上(劉禪簡直就是個弱智,小時候摔壞了),諸葛亮都沒辦法,姜維能獨撐大局,還能主動出擊攻擊魏國,足見大才。一些名人對姜維的歷史評價諸葛亮:孔明書曰:“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又曰:“須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覲見主上。”鍾會鍾會與姜維書曰:“公侯以文武之德,懷邁世之略,功濟巴、漢,聲暢華夏,遠近莫不歸名。每惟疇昔,嘗同大化,吳札、鄭喬,能喻斯好。”鍾會謂長史杜預曰:“以伯約比中州名士,(諸葛)公休、(夏侯)太初不能勝也。”(參見《三國志*姜維傳》)卻正:姜維身為上將,位高權重,可是住宅簡陋。除了薪俸,家無餘財;除了正室,別無妻妾。從不聲色犬馬,衣服僅僅夠穿,車馬僅僅夠用————他這樣做並不是為了以身作則、使世風清廉,而是真正從內心覺得這樣已經滿足。象他這樣好學不倦、清廉樸素的人,自是一代表率。孫盛:姜維是魏中國人,卻投奔蜀國,不忠;拋棄父母祖先,苟且偷生,不孝;攻擊自己的祖國,不義;戰敗不自盡,無節;對內,驅策百姓上戰場,以求表現,對外,無法抵抗外侮,招致敵人攻擊,無智無勇。姜維“忠孝節義智勇”皆不備,實際上是魏的逃犯,蜀的庸臣。陳壽:姜維粗通文武,立志建功立業,名垂青史。可是窮兵黷武,沒有遠見。缺乏判斷能力,終於被殺。何焯:姜維執政時,蜀的根基已經不穩,政治司法,今非昔比,人民無法很快從戰爭中恢復了。幹寶:姜維是蜀相,國家滅亡,卻不去死,反而死於鍾會之亂,不值。王鳴盛:姜維想復興蜀漢,功敗垂成而死,忠義之心,日月可鑑。陳壽在晉當官,對此事不敢直言。明代大學者李贄稱伯約為“又一孔明”。轉一文:姜維,歷史對他的評價是不公正的
-
5 # 笑侃歷史那些事
姜維對於蜀漢的忠誠以及對北伐的矢志不渝應該是沒什麼人會懷疑的,在劉禪本人都已經投降的情況下他居然還策劃了聯合鍾會謀反這一出,在歷史上也算是很罕見的壯士。
姜維在軍事上最大的缺點在於貪。姜維的軍事才能其實是很高的,自從他上臺後,曹魏的整個西北都被他攪得雞犬不寧(當然蜀漢自己也被姜維攪得雞犬不寧),直到段谷慘敗於鄧艾前,鎮守曹魏西北的郭淮、陳泰、王經等人明顯看得出在正面交鋒中是不如姜維的。但姜維遠遠稱不上是一流統帥,他的戰略觀很糟糕,主要體現在貪功和貪地。
姜維在費禕被刺後頻頻出師北伐,十年間出兵六次(段谷大敗前四年每年都出兵),搞得民生凋敝,對生產生活造成極大的困難。而且由於每兩次出兵的時間間隔太短,使得蜀漢積攢的實力不足,因而很快就糧盡退兵,難以獲得實際成效,這樣的北伐可以被稱為無腦北伐。
無腦北伐的結果就是無謂地消耗己方實力,而當時機真正來臨時卻沒有足夠的力量去把握住。典型的案例在姜維北伐中發生過兩起,一次是在延熙十八年,姜維出兵狄道並在洮西大勝王經,魏軍損失數萬,這是整個蜀漢歷史上北伐獲得的最大戰果,超出了姜維本人甚至諸葛亮的任何一次北伐。但問題在於由於之前兩年姜維已經發動兩次北伐,當時的蜀漢並沒有足夠的實力進取狄道,導致這次北伐虎頭蛇尾,連主要將領張翼都全程反對。
十八年,與衛將軍姜維俱還成都。維議復出軍,唯翼廷爭,以為國小民勞,不宜黷武。維不聽,將翼等行,進翼位鎮南大將軍。維至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經眾死於洮水者以萬計。翼曰:“可止矣,不宜復進,進或毀此大功。”維大怒。曰:“為蛇畫足。“維竟圍經於狄道,城不能克。
另一次則是延熙二十年,此時整個魏國的大部分兵力都因諸葛誕叛亂以及東吳的入侵而被糾纏在了淮南一帶,如果說整個三國時期蜀漢有哪次北伐最可能取得重大戰略成功,那就只能是這次了,諸葛亮當年所說的“天下有變”指的就是這種情況。結果無獨有偶,姜維帶領蜀軍前一年在段谷遭受重創,受到的損失尚未恢復,吳國也因為深陷宮廷鬥爭,導致軍隊實力大受打擊,結果雙雙在這次規模最大的魏國內亂中毫無作為。
戰爭不是遊戲,士兵不是數字。死一個人就是一筆撫卹金,死一個隊就是一村的烈士家屬,死個千把人對蜀漢這種小國就是政治問題,更不用說姜維還在連連勝利時張翼就對他強烈反對了。以諸葛亮作為參照物件,諸葛亮出征都是經過深思熟慮,出必有獲,而且建立在不影響生產的前提下。因為缺糧,諸葛亮可以在大勝後花三年時間來準備下一次北伐,試問短短几年就把蜀國國力搞殘的姜維有這個耐心?
十年,亮休士勸農於黃沙,作流馬木牛畢,教兵講武。
十一年冬,亮使諸軍運米,集於斜谷口,治斜谷邸閣。
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取得三郡投降的戰果時,馬謖在街亭戰敗,張郃揮軍趕來。實際上張郃此時的兵力並不多,而且因為急行軍和戰鬥,戰力有所削減,諸葛亮帶領的蜀軍主力完全有一戰之力。但諸葛亮馬上忍痛放棄了已經到手的三郡,選擇退軍。為何?即使打敗了張郃,後續還有曹真的部隊,而曹真的後續還有親自坐鎮長安的曹叡在。諸葛亮看得到這些,他知道不能拿自己手上的人去賭,贏率太低,而且贏了也對自己傷害太大。洮西戰勝後的姜維就看不到,因此他選擇了強圍狄道。諸葛亮捨得果斷放棄已經獲得的戰果,不糾結於既定的失敗,這是名帥的風度,也是姜維所欠缺的。
因而諸葛亮北伐時上下一心,而姜維北伐則怨聲載道。如果是讓諸葛亮碰上了淮南三叛,你猜他會不會搞得自己像姜維一樣帶著個國力已經被自己玩得半殘的蜀國在那裡乾瞪眼?
連姜維的對手——魏國的陳泰都知道不輕易勞師動眾以儲存國力的道理。蜀國實力還遠不及魏國,因而姜維這樣搞不是找死嗎?
泰每以一方有事,輒以虛聲擾動天下,故希簡白上事,驛書不過六百里。司馬文王語荀顗曰:“玄伯沈勇能斷,荷方伯之重,救將陷之城,而不求益兵,又希簡上事,必能辦賊故也。都督大將,不當爾邪!”
而在魏國發動伐蜀前的緊要關頭,姜維依舊還在貪地,最後也招來了惡果。
六年,維表後主:“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謂敵終不自致,啟後主寢其事,而群臣不知。及鍾會將向駱谷,鄧艾將入沓中,然後乃遣右車騎廖化詣沓中為維援,左車騎張翼、輔國大將軍董厥等詣陽安關口以為諸圍外助。
表面上看是黃皓弄權,後主昏庸導致魏軍輕鬆進入蜀國重地,但早在半年前就已經得到訊息的姜維卻在後主不理會的情況下繼續呆在沓中種了半年田,而不是及時收縮防線,放棄掉陰平一帶。結果等到鄧艾和諸葛緒的部隊一來,陰平武都還是被魏國給輕鬆拿下了,姜維本人也失去了回援漢中的機會,導致陽安關淪陷,漢中戰略功虧一簣。守不住的地方就應該及時放棄,否則早晚拖累自己,這個道理諸葛亮是懂的,姜維不知道懂不懂,反正就實際表現來看,他捨不得放棄既得地盤。
雖然批評了姜維在整個北伐當中的表現,但並不代表我反對北伐,我所反對的只是姜維式的無腦北伐,那是一種會讓自己喪失掉真正機會的北伐,對於有利的時機,自然是不應放棄的。例如司馬懿發動政變後,撤換了西北戰區的負責人夏侯玄,這時老將夏侯霸也叛逃,應該說此時就是不錯的時機。但由於費禕的制衡,姜維只率領了不到萬人,使得戰果有限,這就顯得過於保守了。
十二年,假維節,復出西平,不克而還。維自以練西方風俗,兼負其才武,欲誘諸羌、胡以為羽翼,謂自隴以西可斷而有也。每欲興軍大舉,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
人要看清自己的實力,國家也是同樣如此,不顧現實只憑意志發動戰爭那是昭和參謀的作風。對於蜀漢和曹魏這種懸殊的實力差距,真正開啟局面的鑰匙並不在蜀漢而在曹魏的手裡。蜀漢的局面比日本要強多了,對於曹魏,蜀漢是有機會的,只是這個機會不能被葬送在自己的手裡。雖然站在蜀漢的角度,曹魏顯得無比強大,但事實上魏國並非鐵板一塊,而是存在著諸多的內部矛盾。
像剛剛提到的諸葛誕之亂就是大好機會,還有後來司馬炎時期的禿髮樹機能之亂持續九年,晉國喪師數萬,戰死四名封疆大吏,整個西北差點淪陷。此時蜀漢滅亡才不到十年,如果蜀漢能撐到此時,如何不可大有作為?魏國也好,晉國也好,本來就是矛盾重重的政權,西晉統一天下才十年就爆發了八王之亂,接著又是五胡亂華,徹底玩廢自己。蜀漢整頓好自己內部,搞好團結,不荒廢農事,同時修繕甲兵,有節制地北伐,等待魏晉的問題自己爆發才是可行的道路。結果就是,吳蜀兩國比西晉廢得還快,並且都是自己把自己玩廢。
對於姜維這樣的人物,我們尊重並嘆息,但不能學習。還是那句話,人的成就離不開自身的奮鬥,但也要考慮到歷史的程序。諸葛亮奮鬥得很好,但沒有遇到諸葛誕之亂這樣的歷史程序,姜維遇到了歷史程序,但自己奮鬥得太糟沒能把握住。不過諸葛亮給後繼者留下了一個兵精甲足、政治清明的蜀國,可以繼續奮鬥下去,而姜維卻什麼都沒能留下。
所以啊,適度北伐有益,強行北伐傷身,無腦北伐灰飛煙滅。
-
6 # 曉肥俠
諸葛亮六出祁山是為了貫徹《隆中對》的戰略方針,可惜由於缺少了荊州這最重要的一環,所以每次北伐最終都被迫撤軍,甚至還曾遇到生死危機;但是諸葛亮從未放棄過,因為如果取勝了,就能使蜀隴連成一片,擴大地盤,建立蜀隴戰略基地,進可攻,退可守,有較大的軍事迴旋餘地。
而馬超更是在劉備伐吳之前就因種種原因病逝了,真可謂天不助蜀漢也。諸葛亮在平定後方後,認為荊州暫時已經無望,就把目標瞄準了北方,卻不料六次出征,都因各種原因而無奈撤軍,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自身損失也是不小;更何況蜀地各方面都遠弱於魏國,在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後,作為諸葛亮遺願繼承人的姜維,毅然而然扛起了北伐的大旗。
諸葛亮死後,蜀漢的人才衰退的速度也極快,朝中漸漸被奸臣把持。其中尤以最受劉禪寵愛的宦官黃皓最為突出。尤其是董允過世後,朝中便無人再能製得住他。姜維曾想除去黃皓,但為劉禪所阻。而黃皓也因此忌恨姜維,屢屢想奪去姜維的兵權,然後加以謀害。姜維深知其中厲害,所以不敢放棄兵權。而保住兵權的唯一方法就是領兵出戰。
正是因為姜維多次挫敗曹魏大將曹爽,王經,才使得魏軍一直被卡制在秦嶺一線。但是和諸葛亮六出祁山一樣,魏國地廣人多,加上政治清明,恢復很快,這點損失對魏國來說簡直就是九牛一毛,差不多算是普通邊界日常衝突了。但是對於蜀國則不一樣,蜀國本來就人口相對少的多,常年的征戰,讓人民極度的厭戰,渴望和平。
在《三國演義》卷末有詩說:“孔明六出祁山前,願以隻手將天補;何期歷數到此終,長星半夜落山塢!姜維獨憑氣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勞;鍾會鄧艾分兵進,漢室江山盡屬曹。”
-
7 # 小驢品歷史
姜維,三國時蜀漢名將,天水功曹姜冏之子。姜維年少喪父,侍奉母親,崇拜儒家大師鄭玄。諸葛亮北伐中原時,姜維受到猜忌,不得已投降蜀漢,得到蜀相諸葛亮重用。
姜維為漢盡心盡力了。在蜀漢滅亡後,姜維還是籌劃著那著名的復興大業。僅這種忠誠就讓人敬佩!
“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譯文大意:希望陛下能暫時忍耐數日的屈辱,我要讓搖搖欲墜的江山社稷重新恢復安定,讓黑暗的重新恢復光明!
論才具,鄧艾都承認姜維是一時雄傑,鍾會認為他足以和夏侯玄、諸葛誕相比
在蜀漢末期,看不到未來的情況下依舊赤膽忠心,最後不幸以身殉國。姜維死,漢亡。
-
8 # 素履踏寒霜
姜維大家讀過三國演義的基本都知道,姜維可以說是後三國的牌面了,前三國那麼多名將,厲害的謀士,但是到了後三國,姜維可以算唯一一個智力武力雙90的人了吧
一個人要有多堅定的信念才能堅持道這種程度啊。姜維確實在能力上比不上諸葛亮。但是他卻是一個死士。一直配置蜀國走到了最後一刻。
-
9 # 小龍女5505
歷史上蜀漢後期名將之一姜維,雖謀略不足,但也是一位忠誠驍勇、堅貞剛烈、武藝高強、戰力一流、有勇少謀,綜合能力中等的悲情名將。
-
10 # 歷史輪迴
三國時期有三個人很牛,分別是: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冢虎司馬懿,都是三國時期左右局勢的大人物,其實,後起之秀的姜維也被稱為“幼麟”,在人才濟濟的三國,也與上述三雄並列。但我認為,姜維在歷史上實際能力,是配不上“幼麟”這個名號的。
諸葛亮曾經五出祁山,雖然基本無功而返,但多有獲勝,未嘗有大的敗績,也沒有關鍵性的戰敗。後續,姜維更是發起了十一次戰爭,勝敗都有,但是對於一個軍事將領而言,可以輸很多次,但是關鍵性的戰爭不能輸,我們來看下姜維:
在費禕去世之前,姜維並未獨掌大權,自己帶的不是主力,只能小打小鬧一番。
公元234年,以維為司馬,數率偏軍西入。公元249年,假維節復出西平,不克而還。正史中記載的兩次戰鬥,都無功而返。在寸功未立的情況下,三國志那麼記載:維自以練西方風俗,兼負其才武,他想要大舉動兵,但費禕對其加以限制,撥給他的兵馬不超過一萬人。
公元253年春,費禕去世,姜維此刻大權獨攬,一刻也不願意等了,迫不及待在夏天,率領數萬人馬從石營出兵,最終啥事兒都沒幹成,糧盡而退兵。雖然沒做成事兒,次年,朝廷還加姜維官為督中外軍事。
後續贏了兩次史書明確記載為大捷的戰爭,公元254年贏了徐質,公元255年贏了王經,但是,要知道徐質和王經兩個人都是屬於無名之輩,在正史裡面連傳都沒立,就豆腐大一小塊版面,一筆帶過他們兩人的名字。姜維如若是“幼麟之才”,贏兩個小將,何況未取得重大的戰略成果(洮西大捷,魏國雖然一度失去了對隴右的控制,但很快拿回來),不值得大書特書。
最為關鍵的是,“幼麟之才”在與鄧艾爭鬥的過程中,一共發生過三次戰爭,三次皆完敗於鄧艾,而且這三次都是關鍵性的戰爭,輸一次,就讓時局發生了重大逆轉。
公元256年,姜維在段谷被魏國大將鄧艾擊敗,史稱“星散流離,死者甚眾。”,於是,這一次姜維謝過引負,求自貶削,威信大跌。此戰兩個結果,一是隴西騷動不寧,失去了之前的戰略成果隴西控制權;二是姜維失去了群臣甚至是劉禪的信任,“眾庶由是怨讟”,導致後續的“分護陽安、陰平”的諫言不被重視。
公元262年,姜維率眾出兵漢城、侯和,被鄧艾擊敗,這一次戰敗,讓宦官黃皓利用,想要廢除姜維代之以閻宇。姜維頗感畏懼,不再返還成都。此戰造成的結果是讓姜維遠離了權力核心圈,導致“分護陽安、陰平”的諫言群臣不知。
公元203年,在蜀國滅國戰爭中,姜維被鄧艾擊敗,退守陰平後又退兵到廣漢、妻阝縣一帶,不久,後主投降,雖然,將士們都十分憤怒,拔刀砍石,但姜維還是放下武器,解除鎧甲。此戰的結果是,姜維再也無力迴天。
總體來說,“幼麟之才”還是完敗於鄧艾,雖然在戰場上沒贏鄧艾,不過,後續姜維實施離間計,逼死鄧艾,但復國並沒有成功,導致妻子兒女都被殺害,殊為可悲。
最終陳壽這麼評價“幼麟之才”的姜維: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
回覆列表
黑姜維的主要出於他的能力。的確他能力不如諸葛劉備——劉備諸葛面對的是曹魏的五子良將和一眾天才,但劉備諸葛背後也有關張趙馬黃魏延法正簡雍孫乾等一眾“爪牙”相幫。反觀姜維呢?要知道他只有一個人,要面對的對手是:郭淮、鄧艾、鍾會、陳泰。而在面對魏國當家花旦鍾會鄧艾雙子星,他最終還能做到死前雙殺對手。論當時天下,誰還能做到?
而歌頌一個人,不光要看能力,還要看他的情操。一個魏國天水郡的26歲降將,何故為了你們蜀國,戎馬一生,多遭猜疑,50多歲身死疆場。他的面前是魏國百萬大軍,而在他的身後,卻是投降的君主、無能的豬隊友和賣隊友的益州團伙。
打也是輸。不打,也是輸。我一個魏國投降而來的將領,憑什麼為了你們這些人,身死族滅??恐怕只有兩個字:理想。
戰亂時代,能堅持理想的人,到底能否算大英雄、真丈夫呢?你們說呢?
望陛下忍數日之辱,維將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必不使漢室終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