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Phantom文先生
-
2 # 朝史暮想
公元937年,段思平建大理國。公元1254年,被元滅。大理國定都羊苴咩城,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帶。疆域大概是今天的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緬甸北部地區,以及寮國與越南的少數地區,面積相當於今天雲南省的2.9倍。
那麼大理為什麼能在強國林立的兩宋時期存活這麼久的時間呢?
歷史上,大理這個地區其實一直都是遠離中央的自治態勢雖然我們說從秦國開始,大理這塊區域就納入了版圖,並開始接受中央管理。但是以當時的交通條件和通訊手段,大理一直都處在遠離中央,自治的狀態。僅僅是說在大一統王朝的時候,大理是在“地圖上納入”版圖。一直到明清的改土歸流後,中央才逐步真正掌控這塊區域。
大理一直都以宋朝的屬國姿態處理“外交關係”大理國王段譽,對,就是金庸筆下的那個段譽,在1117年派使臣入宋進貢,宋徽宗冊封段譽為雲南節度使、大理國王。對於這樣一個姿態上表現順從的屬國,宋朝沒有理由去攻打。
北宋初年,進攻大理不符合當時的北宋佈局趙匡胤建國後,當時全國並未統一。大理當時不屬於漢人傳統意義上的“中國”地區,北宋要面對的局勢有在廣西一帶的南漢,江南的南唐,山西的北漢,還有已經佔據燕雲十六州的契丹,而其中的無論哪個,對北宋的威脅都遠遠大於大理。北宋初年,進攻大理不符合老趙的“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指導方針。
南宋時期面對金兵的壓力,無力顧及大理這個好理解。宋朝都被趕到南方偏安一隅了,自己北邊的國土都被金國佔領沒能收復,哪裡還有餘力顧及大理。同時,在南宋後期,大理也成為了南宋和蒙古之間的屏障。
攻佔大理,談何容易雲貴一帶,地理環境複雜,少數民族眾多,正所謂:
土風之不便,沮洳之所陷,瘴疫之所傷,饋餉之所乏當年唐朝兩次派兵征討南詔(大理前身割據政權),以損失20萬人的代價依舊沒能拿下,而剛剛建國的北宋,實力和當時的大唐完全不在一個當量上,這個時候征討大理,估計夠嗆。
從經濟利益上看,征討大理完全是賠本買賣我們拋開國家一統的層面,純粹從經濟利益角度出發,當時的大理,國土三分之二以上都是貧瘠的土地,地勢複雜,集結重兵征伐大理,對兩宋王朝並沒有利益上的直接益處。
大理舉國信奉佛教,對外征服欲不強大理國相對當時其他國家,國力較為弱小,且信奉佛教,對外征服慾望舉國上下都不強烈。一個沒有野心和威脅的實力鄰居,相對來說就顯得不這麼需要“迫切”對待。
回覆列表
首先,我們介紹一下大理國具體資訊,大理國是公元937年由段思平所建立的小國,其都城位於羊苴咩城(雲南大理),國內有烏蠻、白蠻等眾多民族,全盛時的疆域覆蓋了今天的雲南、貴州、四川西南部以及緬甸、越南北部等地區。
那為什麼包括野心勃勃的趙匡胤,先後滅了南平、後蜀、南漢、南唐等政權,還有接下來的兩宋各個皇帝,但最後都還沒有滅掉大理呢。我認為是以下幾點原因:
1、地理位置,大理國在今雲南地區,中間隔著今天的四川,貴州,廣西部分地區,隔的這些地方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山多,若是要遠征路途遙遠,而且中間崇山峻嶺,毒瘴瀰漫要討伐代價實在是太大了。
2、經濟情況,我之前也提到過大理國的民族組成形式了,這是一支少數民族組成的政權,這塊地方歷史以來都沒有被中原王朝系統的管理過,基本上屬於自給自足的落後原始生活狀態。若是討伐下來,不僅稅收少的可憐,反而還是國家財政的一個大包袱,而且少數民族地區各方面落後,容易激化矛盾,時不時發生動亂還得耗費財力派兵鎮壓,當真是比雞肋還不如。
3、政治原因,大理國在宋徽宗時期就已經向宋稱臣了,屬於宋的番屬國,而且大理國一直稱的都是王,也沒有稱帝過,從法理上講大理始終是屬於宋朝的地盤,而且歷史以來中原對西南地區一直都是將其領導馴服,然後由其代為管理,從不親自派人管轄。
4、戰略原因,當時整個宋的戰略佈局都是在防禦北方,北方那時候有什麼?有西夏,有遼,還有之後的金,統統都是宋朝的大敵,稍不注意放北方敵人南下就是宋朝的滅頂之災,那時候哪兒還有心思去管統一什麼大理,別人不給你搗亂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