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Crazy灬歷史
-
2 # 行話歷史
優勢?
首先要搞明白一個問題,簽訂澶淵之盟的原因是啥,為啥遼國要攻打大宋。
在簽訂澶淵之盟以前,遼國帶領著大部隊一路進攻,看似是勢如破竹,直接打到了澶州城下。好像一直在打勝仗一樣一樣。
可是這就是有優勢麼?
首先遼國軍隊是孤軍深入到現在已經是深入宋朝腹地了,車馬勞頓,剛出來時候那種銳不可當的局面不可能再現。二來長途奔襲,哪有什麼後勤補給啊,說不好聽一些後勤補給就是靠打下城池以後自己去搶,最後不能看著打贏了,打贏了不代表有優勢,之前攻下的都是一些小城池,於宋朝而言沒太大傷害。
咱們在這裡舉一個不是非常恰當的例子,比如王者榮耀裡殺人頭最多的一方就會贏麼?
再來說宋朝這邊,宋真宗在宰相寇準的建議之下御駕親征,也有可能是因為皇上運氣好,守城的時候直接用床子弩把遼國大將給射死了,群龍無首,沒將才,要兵意義不大。
現在撐死就是個兩兩僵持的局面,沒有哪一方有明顯的優勢。
那麼咱們再說回澶淵之盟,內容就是就是給錢,給絲綢,布,還有就是名義上稱臣,對兩邊來說都樂意啊。
遼國是來幹嘛的,所謂打草谷,說白了就是來搶東西,他對你別的東西不感興趣,就是想要錢,所以他沒想滅宋,就算滅了他也管理不了。
宋朝,只要能和平,錢算個啥,商業那麼發達,每年給點,做點貿易就賺回來了,不虧啊,而且事實證明遼國還能充當個緩衝區。
所以根本不是有優勢為什麼還澶淵之盟,是目的就是這個,雙方都達到了而已。
此次戰爭從一開始,遼軍就完全佔據了戰場優勢,深入宋朝腹地,宋軍幾乎毫無招架之力,最後宋真宗親征,準備在澶州與遼軍那決戰,然而在遼軍統帥到澶州城下視察敵情時,卻被宋軍意外射死。最後遼聖宗與北宋朝廷聯絡已和。銳不可當的遼軍在南征的路上順風順水,即使統帥陣亡,也不會導致遼聖宗立刻做出議和的決定。主要原因個人認為有以下兩點:
兩國軍情不同遼國與宋國不同,遼國是遊牧民族建國,所以各種政策和習俗皆延續遊牧民族的習慣。同時由於遼國的地理位置不宜進行農業,所以遊牧業仍然是遼國的支柱型產業。
遊牧民族所組建的軍隊多以騎兵為主要作戰兵種,而當時的北宋主要以重步兵為主要的作戰兵種。所以在野戰時,遼軍騎兵可以利用其機動性發揮騎兵的最大優勢,使宋軍從一開始就陷入被動的局面。
但是宋軍一旦據城而守,缺乏攻城武器和攻城兵種的遼軍將喪失全部的戰鬥優勢。這也註定遼國南征,必須使用閃電戰的戰略,決不能夠拖延時日。與遼國相比,北宋資源豐富,交通也比較便利,後勤補給能夠很快補充到前線,如果拖延戰期,對遼國是極為不利的。當宋真宗御駕親征,抵達渲州城內時,宋軍已經做好了與遼軍長期相抗的準備,這時候遼國的優勢已然不再,所以退兵也是一種非常理智的選擇。
後方不穩遼聖宗耶律隆緒堪稱一位聖君,他在位的五十九年裡,勵精圖治,改革舊制,使遼國國力大有提升。
遼聖宗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一定會觸及到契丹貴族的利益,這是貴族們所不能接受的。但礙於皇權的威嚴,遼聖宗和蕭太后在國內執政時,貴族們雖有不滿但也無可奈何。
但此時二人皆領大軍南征,貴族們便趁機造反,想要奪回自己的利益。此時的遼聖宗和蕭太后正處於渲州城下,如果依然堅持作戰,將會被宋軍拖住,國內政權可能會發生顛覆,這樣就得不償失了。
所以遼軍統帥之死並非是遼國向宋廷議和的關鍵之所在,蕭太后的軍事指揮能力和政治權術十分卓越,靠蕭太后一人仍然能夠繼續指揮南征作戰。所以蕭太后希望依靠遼軍佔據戰局優勢的局面,來獲得談判桌上更多的談判籌碼。
對於遼國來說,在此時與宋廷坐在談判桌上是絕佳的選擇。宋廷也深知自己與遼國的軍事實力相差懸殊,所以在遼國提出議和時便快速應允。宋廷從一開始也並非想和遼國拼到魚死網破,李綱管提出應以戰促和的心態與遼軍作戰。
據《李綱全集》記載:“戰、守、和三者一理也,雖有高城深池,弗能守也,則何以戰;雖有堅甲利兵,弗能戰也,則何以和。以守則固,以戰則盛,然後其和可保...景德中,契丹入寇,罷遠幸之課,決親征之策,捐金幣三十萬而合約成,百有餘年,兩國生靈皆賴其利,則和、戰、守三者皆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