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接過朱允炆未能完成的削藩之業,這也是歷史賦予他的任務。
明成祖的考慮 朱棣沒有立即去著手削藩,作為以反抗削藩為名義起兵奪位的一個藩王,立即削藩實際等於自我否定。朱棣暫時採取優禮諸藩的作法,以換取他們的承認和支援,這樣一來,便給藩王們帶來了一段短暫而微妙的盛世。 但是永樂中的藩王已經無法同洪武中相比,因為朱棣不同於朱元璋的最根本之處是他不再用藩王代替功臣守邊。
這不能不歸功於建文帝削藩,而憑藉武力奪得皇位的朱棣,也有足夠的力量和資格去左右那些藩王和武臣們了。 有人解釋說朱元璋封藩守邊是出於無奈,“又況和林以外,金陵遙制特難,於是分樹九王,自燕以往,延錯萬里,優以聲靈,顧盼特重,是誠有不得不然者。”其實根本原因是朱元璋對功臣多疑。朱棣接受教訓,不再依靠藩王,仍用功臣,不過他派遣了親信宦官分鎮監軍,加強了對武臣們的控制。當時駐守北邊的總兵官是洪武舊臣何福。
他在建文中曾與朱棣交戰,因此對受命鎮邊重責心存疑慮。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他上書給朱棣,說自己“總番漢兵久,慮勢重致讒”,請求選調韃官(蒙古族軍官)赴邊領軍。
朱棣沒有同意。利用武臣守邊的方針,這時早已確定下來。 逐一剷除 永樂初年的藩王們對朱棣的優禮得出丁一個完全錯誤的結論,他們把“靖難”的勝利看成是他們自己的勝利。這種錯誤認識使他們更加恣縱不法。明初藩王居藩不法是司空見慣之事。如若按照他們的行為而論的話,恐怕很少有能夠逃脫罪責的。但是朱棣所注意的並不是他們是否劣跡昭著,而在於他們是否構成了對皇權的威脅。幾乎是在優禮藩王的同時,朱棣已經開始對他們進行嚴格的限制。
他繼續建文帝的削藩也就同時開始了。 齊王朱榑是個兇暴尚武的藩王。自從復爵歸藩後,他的行為更加驕縱。事情傳到朱棣耳中,朱棣將他召到京師,當面教訓了一番,讓他不要忘記建文中被削奪之苦。誰知朱榑怙惡不悛,回去後變本加厲地擴大勢力。他陰蓄刺客,廣招異人術士,而且命王府護衛據守青州城,不準守吏登城夜巡。這種將藩國獨立於朝廷管轄之外的作法是朱棣不能允許的。
守吏李拱、曾名深等人上書朱棣,朱榑得知後將他們拘匿起來以滅口。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朱棣下詔索要李拱等人,並責諭朱榑改過。當時也有人告發周王朱有不軌之舉,朱為此上書謝罪,態度頗為誠懇。朱棣封其書示朱榑,以為勸警。第二年五月朱榑再次入朝,廷臣們當面彈劾他,朱榑大怒,厲聲說道:“奸臣喋喋,又欲效建文時耶?會盡斬此輩!”朱榑是個不識時務的藩王,他已經完全忘記了被削奪時的困境。而他這種種言語行為的根源正是他錯誤地將“靖難”的勝利誤認為是藩王的勝利。朱榑未能再返藩國。他被拘留京師,削奪官屬護衛,齊府護衛指揮柴直等人被捕殺,同年八月,他被廢為庶人。
這是朱棣削廢的第一個藩王。 第二個被朱棣削廢的是谷王朱穗。他倚仗開金川門之功,永樂初優禮過於諸王。從此更加肆意橫行。《明史》中,說他不聽王府長史勸諫,磔殺王府長史,招匿亡命,造戰艦弓駑器械,終日與都指揮張成,王府宦官吳智、劉信等謀為不軌。朱穗這種做法的原因不大同於齊王朱榑,史書中雖不談,但能使逐漸理解了朱榑的意圖。周王朱從此終日沉於詞賦,又作《救荒本草》諸書,以示無他謀,到永樂後期再次被告謀反,遂請罪獻還三護衛,終得無事。
寧王朱權比周王朱更要警惕些,他自從被告誹謗後,日韜晦,構精廬一區,鼓琴讀書其間,才得以終永樂一朝無事。 終成大業 朱棣的削藩沒有像朱允炆削藩那樣的聲勢,他的削藩是在優禮藩王的同時進行的,表面上只削廢了齊、谷二藩。永樂元年削代王的三護衛及其家屬。 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削奪了岷王朱楩的護衛,並且罷其官屬,限制藩王的發展。
明朝人論及此事時說:“昔高皇帝眾建諸王,皆擁重兵據要術以為國家屏翰,此固一時也。迨‘靖難’以後,防範滋密,兵權盡解。朝廟無懿親之跡,府寮無內補之階。”事情大抵就是這樣的。 應該說朱棣登基時的情況與朱允炆登基時的情況是根本不同的,這時既無藩王將兵之憂,又沒有足以擁兵與朝廷對抗的強藩。朱允炆對周、齊、湘、代、岷五王的削廢,為朱棣處理藩王問題奠定了基礎。 明朝的藩王從此完全失去了朱元璋封藩時的原貌,他們從明政權軍事和政治的支柱轉變成為附庸。曇花一現的強藩分立局面永遠結束了,專制和集權的趨勢是不可阻擋的。(實在沒圖了,湊合看吧。)
朱棣接過朱允炆未能完成的削藩之業,這也是歷史賦予他的任務。
明成祖的考慮 朱棣沒有立即去著手削藩,作為以反抗削藩為名義起兵奪位的一個藩王,立即削藩實際等於自我否定。朱棣暫時採取優禮諸藩的作法,以換取他們的承認和支援,這樣一來,便給藩王們帶來了一段短暫而微妙的盛世。 但是永樂中的藩王已經無法同洪武中相比,因為朱棣不同於朱元璋的最根本之處是他不再用藩王代替功臣守邊。
這不能不歸功於建文帝削藩,而憑藉武力奪得皇位的朱棣,也有足夠的力量和資格去左右那些藩王和武臣們了。 有人解釋說朱元璋封藩守邊是出於無奈,“又況和林以外,金陵遙制特難,於是分樹九王,自燕以往,延錯萬里,優以聲靈,顧盼特重,是誠有不得不然者。”其實根本原因是朱元璋對功臣多疑。朱棣接受教訓,不再依靠藩王,仍用功臣,不過他派遣了親信宦官分鎮監軍,加強了對武臣們的控制。當時駐守北邊的總兵官是洪武舊臣何福。
他在建文中曾與朱棣交戰,因此對受命鎮邊重責心存疑慮。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他上書給朱棣,說自己“總番漢兵久,慮勢重致讒”,請求選調韃官(蒙古族軍官)赴邊領軍。
朱棣沒有同意。利用武臣守邊的方針,這時早已確定下來。 逐一剷除 永樂初年的藩王們對朱棣的優禮得出丁一個完全錯誤的結論,他們把“靖難”的勝利看成是他們自己的勝利。這種錯誤認識使他們更加恣縱不法。明初藩王居藩不法是司空見慣之事。如若按照他們的行為而論的話,恐怕很少有能夠逃脫罪責的。但是朱棣所注意的並不是他們是否劣跡昭著,而在於他們是否構成了對皇權的威脅。幾乎是在優禮藩王的同時,朱棣已經開始對他們進行嚴格的限制。
他繼續建文帝的削藩也就同時開始了。 齊王朱榑是個兇暴尚武的藩王。自從復爵歸藩後,他的行為更加驕縱。事情傳到朱棣耳中,朱棣將他召到京師,當面教訓了一番,讓他不要忘記建文中被削奪之苦。誰知朱榑怙惡不悛,回去後變本加厲地擴大勢力。他陰蓄刺客,廣招異人術士,而且命王府護衛據守青州城,不準守吏登城夜巡。這種將藩國獨立於朝廷管轄之外的作法是朱棣不能允許的。
守吏李拱、曾名深等人上書朱棣,朱榑得知後將他們拘匿起來以滅口。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朱棣下詔索要李拱等人,並責諭朱榑改過。當時也有人告發周王朱有不軌之舉,朱為此上書謝罪,態度頗為誠懇。朱棣封其書示朱榑,以為勸警。第二年五月朱榑再次入朝,廷臣們當面彈劾他,朱榑大怒,厲聲說道:“奸臣喋喋,又欲效建文時耶?會盡斬此輩!”朱榑是個不識時務的藩王,他已經完全忘記了被削奪時的困境。而他這種種言語行為的根源正是他錯誤地將“靖難”的勝利誤認為是藩王的勝利。朱榑未能再返藩國。他被拘留京師,削奪官屬護衛,齊府護衛指揮柴直等人被捕殺,同年八月,他被廢為庶人。
這是朱棣削廢的第一個藩王。 第二個被朱棣削廢的是谷王朱穗。他倚仗開金川門之功,永樂初優禮過於諸王。從此更加肆意橫行。《明史》中,說他不聽王府長史勸諫,磔殺王府長史,招匿亡命,造戰艦弓駑器械,終日與都指揮張成,王府宦官吳智、劉信等謀為不軌。朱穗這種做法的原因不大同於齊王朱榑,史書中雖不談,但能使逐漸理解了朱榑的意圖。周王朱從此終日沉於詞賦,又作《救荒本草》諸書,以示無他謀,到永樂後期再次被告謀反,遂請罪獻還三護衛,終得無事。
寧王朱權比周王朱更要警惕些,他自從被告誹謗後,日韜晦,構精廬一區,鼓琴讀書其間,才得以終永樂一朝無事。 終成大業 朱棣的削藩沒有像朱允炆削藩那樣的聲勢,他的削藩是在優禮藩王的同時進行的,表面上只削廢了齊、谷二藩。永樂元年削代王的三護衛及其家屬。 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削奪了岷王朱楩的護衛,並且罷其官屬,限制藩王的發展。
明朝人論及此事時說:“昔高皇帝眾建諸王,皆擁重兵據要術以為國家屏翰,此固一時也。迨‘靖難’以後,防範滋密,兵權盡解。朝廟無懿親之跡,府寮無內補之階。”事情大抵就是這樣的。 應該說朱棣登基時的情況與朱允炆登基時的情況是根本不同的,這時既無藩王將兵之憂,又沒有足以擁兵與朝廷對抗的強藩。朱允炆對周、齊、湘、代、岷五王的削廢,為朱棣處理藩王問題奠定了基礎。 明朝的藩王從此完全失去了朱元璋封藩時的原貌,他們從明政權軍事和政治的支柱轉變成為附庸。曇花一現的強藩分立局面永遠結束了,專制和集權的趨勢是不可阻擋的。(實在沒圖了,湊合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