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未殺劉邦,主要原因有四:第一,劉邦功大,無故而殺之,眾人不服;第二,劉邦臣服自己,聽憑自己處置;第三,有親信力保劉邦;第四,與劉邦的革命友情。
項梁死後,一直被項梁控制的楚懷王羋心終於迎來了自己的春天。為了鼓勵手下將士們作戰,他開出了天價:誰先能進入關中,滅亡秦朝,就讓他在關中做王。這就是著名的“懷王之約”。
先入定關中者,王之。
秦二世三年七月,與項羽相持半年之久的章邯率領秦軍主力投降,秦王朝敗局已定。得到訊息的劉邦為了搶下滅秦之功,用計攻破武關。
秦二世三年十月,劉邦軍抵達咸陽東南郊的灞上地區,秦王嬰走投無路,開城投降,秦朝滅亡。
(劉邦,圖片出自《楚漢傳奇》)
不管劉邦是否投機取巧,滅秦的功勞的確是他立下的。如果說項羽屠滅秦軍主力是首功,那麼劉邦入定關中可以排第二。立下如此顯赫的功勞,而項羽說殺就殺,各有功將領恐怕都會與項羽離心離德。
要注意,劉邦和項羽實際上是同屬於一直隊伍,在名義上都歸楚懷王羋心的直接領導。
兩人曾經是親密的戰友,造成兩人矛盾的核心,是戰後利益劃分是否按懷王之約進行。
劉邦進入關中後,首先是善待投降的秦王子嬰,並且封存秦宮室的財物,安撫宗室貴族。其次是與關中百姓“約法三章”,爭取民心。最後是封閉函谷關,阻止其它軍隊入關中。劉邦這一系列的動作,都是在為自己做“新秦王”進行鋪墊,他是懷王之約的堅定擁護者。
問題來了,按照懷王之約,秦王由劉邦接替,其餘六國交與六國王室統治,那項羽能得到一個什麼職位?頂多是楚國的二把手——上將軍兼令尹,而且由於功高震主,還時刻面臨被楚懷王幹掉的危險,所以項羽肯定不會再承認懷王之約。
(項羽,圖片出自《楚漢傳奇》)
一個希望如懷王之約裂土封秦王,一個要廢掉懷王之約重新劃分天下。劉項矛盾的根基就在這裡。
劉邦向項羽的示弱,實際上是表示自己不堅持懷王之約,放棄“新秦王”的位置,聽從項羽的安排。這樣,劉項之間最大的衝突被化解掉了,兩人就有了和談的基礎。
在解讀鴻門宴的時候,項伯是繞不開的一個人物。他是項羽的叔叔,項羽對他絕對信任,同時,他又跟張良是生死之交。
張良此時在輔佐劉邦,劉邦藉助他的關係,成功的與項伯搭上了線,謙卑的拜了項伯為大哥,並表示願意與項伯結為兒女親家。
項伯對劉邦的投效,也是十分開心。畢竟能在朝外有這樣一支軍隊作為助力,他在朝堂上說話的分量就更足。
(項伯,圖片出自《楚漢傳奇》)
基於這個原因,項伯在項羽面前,極力的為劉邦說好話,甚至當劉邦碰到刺殺危險時,他會起身替劉邦遮擋。
面對親叔叔的小弟和親家,項羽自然不好動手,就連懲戒都得謹慎,避免傷了叔侄情分。
仔細地看劉項二人推翻秦朝統治的過程,兩人並不是始終針鋒相對,而是曾有共領一軍,並肩作戰的“蜜月期”。
秦二世二年七月,項梁相繼在東阿、濮陽兩次擊敗章邯,秦軍一部退往成陽。項梁命項羽為主,劉邦為副,共率一軍追擊秦軍。在接下來的兩個月中,項羽劉邦緊密配合,攻克成陽,阻斷秦援軍,斬殺秦丞相李斯的兒子李由,進攻外黃。二人在今河南省內馳騁縱橫,連戰連捷,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情。
當昔日的浴血同袍,今日畢恭畢敬的請求原諒,戰戰兢兢的等候發落時,一向念舊情的項羽難道就沒有絲毫觸動嗎?恐怕內心深處也會有不忍吧。
設想一下,鴻門宴上的項羽,看著眼前有著滅秦大功,恭順且聽話,還是叔叔的親信,並且與自己也有同袍之情的劉邦,又怎麼會下得了手?
項羽未殺劉邦,主要原因有四:第一,劉邦功大,無故而殺之,眾人不服;第二,劉邦臣服自己,聽憑自己處置;第三,有親信力保劉邦;第四,與劉邦的革命友情。
推翻暴秦,勞苦功高項梁死後,一直被項梁控制的楚懷王羋心終於迎來了自己的春天。為了鼓勵手下將士們作戰,他開出了天價:誰先能進入關中,滅亡秦朝,就讓他在關中做王。這就是著名的“懷王之約”。
先入定關中者,王之。
秦二世三年七月,與項羽相持半年之久的章邯率領秦軍主力投降,秦王朝敗局已定。得到訊息的劉邦為了搶下滅秦之功,用計攻破武關。
秦二世三年十月,劉邦軍抵達咸陽東南郊的灞上地區,秦王嬰走投無路,開城投降,秦朝滅亡。
(劉邦,圖片出自《楚漢傳奇》)
不管劉邦是否投機取巧,滅秦的功勞的確是他立下的。如果說項羽屠滅秦軍主力是首功,那麼劉邦入定關中可以排第二。立下如此顯赫的功勞,而項羽說殺就殺,各有功將領恐怕都會與項羽離心離德。
放棄懷王之約,聽從項羽安排要注意,劉邦和項羽實際上是同屬於一直隊伍,在名義上都歸楚懷王羋心的直接領導。
兩人曾經是親密的戰友,造成兩人矛盾的核心,是戰後利益劃分是否按懷王之約進行。
劉邦進入關中後,首先是善待投降的秦王子嬰,並且封存秦宮室的財物,安撫宗室貴族。其次是與關中百姓“約法三章”,爭取民心。最後是封閉函谷關,阻止其它軍隊入關中。劉邦這一系列的動作,都是在為自己做“新秦王”進行鋪墊,他是懷王之約的堅定擁護者。
問題來了,按照懷王之約,秦王由劉邦接替,其餘六國交與六國王室統治,那項羽能得到一個什麼職位?頂多是楚國的二把手——上將軍兼令尹,而且由於功高震主,還時刻面臨被楚懷王幹掉的危險,所以項羽肯定不會再承認懷王之約。
(項羽,圖片出自《楚漢傳奇》)
一個希望如懷王之約裂土封秦王,一個要廢掉懷王之約重新劃分天下。劉項矛盾的根基就在這裡。
劉邦向項羽的示弱,實際上是表示自己不堅持懷王之約,放棄“新秦王”的位置,聽從項羽的安排。這樣,劉項之間最大的衝突被化解掉了,兩人就有了和談的基礎。
投靠項伯在解讀鴻門宴的時候,項伯是繞不開的一個人物。他是項羽的叔叔,項羽對他絕對信任,同時,他又跟張良是生死之交。
張良此時在輔佐劉邦,劉邦藉助他的關係,成功的與項伯搭上了線,謙卑的拜了項伯為大哥,並表示願意與項伯結為兒女親家。
項伯對劉邦的投效,也是十分開心。畢竟能在朝外有這樣一支軍隊作為助力,他在朝堂上說話的分量就更足。
(項伯,圖片出自《楚漢傳奇》)
基於這個原因,項伯在項羽面前,極力的為劉邦說好話,甚至當劉邦碰到刺殺危險時,他會起身替劉邦遮擋。
面對親叔叔的小弟和親家,項羽自然不好動手,就連懲戒都得謹慎,避免傷了叔侄情分。
革命友情仔細地看劉項二人推翻秦朝統治的過程,兩人並不是始終針鋒相對,而是曾有共領一軍,並肩作戰的“蜜月期”。
秦二世二年七月,項梁相繼在東阿、濮陽兩次擊敗章邯,秦軍一部退往成陽。項梁命項羽為主,劉邦為副,共率一軍追擊秦軍。在接下來的兩個月中,項羽劉邦緊密配合,攻克成陽,阻斷秦援軍,斬殺秦丞相李斯的兒子李由,進攻外黃。二人在今河南省內馳騁縱橫,連戰連捷,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情。
當昔日的浴血同袍,今日畢恭畢敬的請求原諒,戰戰兢兢的等候發落時,一向念舊情的項羽難道就沒有絲毫觸動嗎?恐怕內心深處也會有不忍吧。
設想一下,鴻門宴上的項羽,看著眼前有著滅秦大功,恭順且聽話,還是叔叔的親信,並且與自己也有同袍之情的劉邦,又怎麼會下得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