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枚史迷
-
2 # DETiAmo
蒙古鐵盾
在鋼鐵技術成熟以後,鋼鐵盾牌也出現了。鋼鐵盾牌大多數製成小型圓盾,主要作為騎兵的護具使用。例如曾經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鐵騎,就往往以鐵質小型圓盾作為騎兵的護具,其防護效果甚至可以代替頭盔。
-
3 # 小吱吱z
中國古代有很多有名氣的劍流傳於世,像"越王勾踐劍"、"干將莫邪"、"越五劍"、"越八劍"等等有名氣的劍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但是為什麼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劍的威名能夠流傳於世,而他的搭檔"盾"的名號就很少聽人提及呢?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古代的文人墨客,對不能殺敵卻要花費金錢來打造的防禦性武器不屑一顧!而武官們對於殺敵感興趣,但是對於防禦似乎興趣不大!
就像秦朝時期,很多士兵在衝鋒的時候都習慣扔掉自己的頭盔,用這樣的方式表現自己視死如歸的決心。連死都不怕了,那還要盾這類的防禦性武器幹什麼呢?
再者,古代的文學著作中如果要描寫盾的功效時,難免要面臨"矢石如雨下"這樣的被動局面,很讓人不爽!而使用盾牌的形象往往也是"龜縮在盾牌後"這樣的貶義詞語!對於古代注重戰功的人們來說,這簡直就是奇恥大辱!
說完了觀念問題,我們再來說說經濟因素。
由於小便沒有找到中國古代盾牌的實際價值,所以我們就拿同時期盾牌的歐洲價格來做一下對比!中世紀的歐洲,一把普通的鐵劍價格大約是五頭牛。而一套包括貼機的盾牌由於工藝複雜,價格約市鐵劍的十倍,甚至更多!這也就導致了很多見習騎士由於經濟原因不敢晉升為騎士!
並且,在中國古代,盾是完全的軍用制式產品,民間是絕對不允許私自交易的!一旦被發現,很容易被扣上謀反的罪名!由於民間沒有大批次的交易,所以,很難流傳於世!這也就導致了盾的傳世量很稀少,且只存在軍隊中,除了正規軍人以外,普通人很那接觸到,這也就導致了盾,並沒有他的搭檔,劍那麼出名!
還有一點,那就是古代的盾牌為了減重很多是用藤條等材料編制的。編制的盾牌不同於鐵騎,很難長時間留存於世。這也就導致了我們現在很難見到流傳於世的名盾了!
-
4 # 義陽天樂
很明顯中國從古至今有很多名劍,但卻沒什麼名盾,最出名的盾牌大概是自相矛盾的盾了,楚國的賣盾小哥說的“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了。當然這只是個寓言故事,但也說明了中國的盾牌使用有很悠久的歷史。但是為什麼劍就容易流傳千古而盾就不行呢?
首先我們看看為什麼劍能廣泛流傳:劍是從匕首逐漸演化而來,受到冶金工藝的影響,劍的長度也是逐漸變長的,著名的越王勾踐劍只有不到六十釐米,到戰國時期冶鐵技術使得劍的延展性得以提升,劍就接近我們現代瞭解的樣子了。但是劍誕生之後漸漸的多了不屬於兵器的屬性,因為其身正直,被人比做兵器中的君子。劍因為不能很好的適用於中國古代戰爭,慢慢退出了戰場,但是因為劍的君子之風,受到君王,遊俠,文臣武將喜愛,成為一種裝飾和身份的象徵。從一種兵器升級為一種有精神屬性的圖騰,自然會比普通戰爭兵器流傳的廣。
盾牌做為一種戰爭防具,從兵器的用途屬性來說站在了劍的對立面。劍和盾,一攻一守,但是常言道“守久必失”,“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所以兵器屬性上盾就屬於弱勢地位。(古人不是美國隊長,不能靠著一面盾就去幹仗了)。同樣,從象徵意義來說,劍代表著正直,勇敢,,那麼盾呢,只能是代表著防守,說的好聽一點代表守護,可靠,但是相信大家都會覺得有劍在手才更可靠更能守護。所以盾的精神屬性也很不討巧。
綜上人們認為劍是名器,所以會為劍做排行榜,為劍寫故事,劍之名得以流傳,而盾就只能在戰場默默守護了。
回覆列表
中國古代,盾牌一般是用來抵擋弓箭的,凡是大將都是騎高頭駿馬,手持長武器(只有少數騎馬的時候還用劍,一般步行才用刀劍等短兵器),盾牌只有小兵才會用,盾牌真的很難抵擋重型兵器。
燕尾牌 步兵旁牌的一種。燕尾牌寬一尺,長約五尺,上部平,下部呈燕尾形,故得其名。燕尾牌正面從上至下當中略突,二面略低,形如魚背。面面繪有彩畫。反面與把手可供攜帶。燕尾牌以槍木或椆木製之,質輕而硬。用時,人伏於手牌後,側身而進。因此牌雖小,但足以抵擋矢石。
羅馬大盾 是古代最好的盾牌之一。這種盾牌為木製,俯視呈半圓形,正面看則為長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