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晨曦80129612
-
2 # 永遠差點點
首先感謝邀請,我說說個人的看法吧。1、不是視而不見,他也知道缺錢,所以不斷加重農民負擔,那麼造反的人越來越多越來越壓迫,惡性迴圈了。2、我們要知道他接手是爛攤子,需要一代雄主才有扭轉乾坤的可能,但朱由檢不是,他總拿耳朵當眼睛,很多事情不是視而不見而是完全不知道或者知道的是大臣想讓他知道的。3、皇帝的個人性格缺陷導致無大將了,那麼就要花更多的錢去做事情,還做不好。4、傻了魏忠賢,讓東林的勢力太大,大戶的錢收不上來只能去搞農民的,又是惡性迴圈。5、宗師的負擔太重了,還要挖王朝的牆角。
-
3 # 老窖特曲
有錢也不行!財政,宗藩,軍隊,三大難題不是簡單錢能結決的!積眾難返,縱然是朱元璋重生也難以挽回,歸根到底是人的問題,利益集團的短視,皇帝的自私,軍隊軍閥化,宗藩的貪婪和無法無天,還有要命的氣候問題,大明不亡材奇怪!
-
4 # 二二33184128585
你的資料真扯淡。明朝九邊21鎮軍費預算就要1200萬兩,一旦遇到戰爭,決算翻一翻。崇禎16年,戶部兵餉收入2600多萬,拖欠500多萬,近3200萬的軍費開支,以上是正賦。其他鹽茶貿易關稅大概有1000多萬,皇帝的內帑有三四百萬。明廷一年有4000萬的財政收入,中央財政根本沒有崩潰。敗亡原因主要還是人口與糧食問題,糧食供應不上人口的暴漲,100萬的軍隊對抗四五千萬的流民加建州兵,官兵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海洋,能不敗嗎?
-
5 # sunjin6278
明朝末年,朝廷財政崩潰,崇禎帝不是視而不見,而是他心有餘而力不足。一是官場腐敗,無法改變。一些地方宗藩、大官僚,把持地方和中央大權,只知自私自利,大肆斂財,中飽私囊,完全不為大明危局著想。因為普遍腐敗,崇禎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就是沒什麼好辦法觸動他們的既得利益。後來李自成兵圍北京城,崇禎讓官員們捐錢守城,最終只捐了幾千兩銀子。而李自成破城之後,讓官員們出錢贖身,一次就收到幾十萬兩。二是崇禎除掉魏忠賢閹黨後,重用東林黨,而東林黨多是受江南大商戶扶持的,東林黨上位,江南鉅商巨賈們就向朝廷納稅大大減少了。三是農民大起義在全國風起雲湧,朝廷需招兵鎮壓,苛捐雜稅多如牛毛,又加連年大旱,農民沒了活路,流離失所,田盡拋荒,紛紛參加起義軍。朝廷控制區稅源大減,起義軍控制地更是一分難得。朝廷財稅無源,收入枯竭。四是朝廷內外連年用兵,均需大量軍費,也致國庫空虛。以上幾點,正是造成明末財政崩潰的幾個主要原因,敗政潰,軍費竭,朝廷再也無力籌糧籌款募兵,明朝的滅亡也就計日以待了。
歷史沒有如果,但人們對明亡可惜之餘,總愛反其道而思之,說如果什麼什麼。那麼咱就如果一下。如果崇禎帝打土豪會斂錢,有錢招兵買馬,有錢練兵,國庫有錢,那麼明朝還會不會滅亡呢?我們知道,崇禎帝很勤政,但他有一個致命弱點,就是多疑不相信人,剛愎自用,不會用人。國家有錢,也許可以讓明朝多遷延一些時日,但滅亡還是難免的。因為關外有一個心腹大患,滿清在虎視耽耽,這是個大花錢處,也是個最危險處;官員貪腐普遍,改革無望,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崇禎斂來的錢,最終還會流入貪官口袋;天災人禍不斷,也會加劇社會矛盾,官逼民反,朝廷又不會用人,原有的農民起義會越滾越大,明亡是遲早的事。
明朝的滅亡本身是財政的崩潰,明末財政收入才800萬兩,為什麼這麼簡單的問題,卻總被人忽略,而當時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一年的海運收入是1000萬兩白銀,比朝廷還要有錢,而且當時的士紳是不用納稅的,如果崇禎皇帝打土豪,朝廷有錢可練兵,明朝是否不會滅亡?可否說明朝的滅亡完全是崇禎個人的責任?
回覆列表
都說魏忠賢是能打擊東林黨的勢力,能讓江南上交賦稅,這也許是原因之一,但不絕對是。明朝後期己腐敗之根子,那魏忠賢本身的財富也富可敵國,可說是無人不貪腐。
一:新上任的皇帝不培植自己的勢力,消滅掉舊有的頑固地頭蛇勢力便不能有效無阻的實行自己的主張。朝廷上下文武全臣隱匿財產,欺上瞞下,貪腐成風,拒不為國捐款,只知索取,崇禎也無可奈何,又值此用人之際,又不能全殺。
二: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對明經濟破壞也較嚴重,所攻佔之地全部納入自已勢力範圍,雖屢次趕走收復,然戰爭歲月破壞極大,各行業百業俱廢,人們爭先逃闢戰禍,農民也不種田或加入李張,很多地方不受中央朝廷控制,斷絕汲養,又怎能取勝。
三:就是政策的腐敗,值此國家動盪之際,仍不肯改革上層利益集團兼併霸佔農民土地之實。從孫傳庭秦軍能戰能平復義軍便可看出。因為孫承庭能平復起義軍最有效的手段便是還地還利於民,觸動上層利益,所以被陷害曾一度入獄,及至李自成勢大,國之將亡才想起孫並重新啟用,然為時已晚,大明已病入膏荒,其頹勢已無可挽回,那些心中只有自小家而無國家的文武大臣則是封建制度晚期必然洐生出來的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