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植物病害檢測儀多年對植物病害種類的觀察分析及統計,園藝植物病害可以被分為兩大類,非傳染性病害和傳染性病害。這兩種植物病害都是什麼特徵呢?我們應該如何進行進行防治,下面詳細進行介紹: 非傳染性病害和傳染性植物病害的特徵: (1)非傳染性病害的識別。此類病害在田間發生一般為較大面積的均勻發生,沒有由點到面逐步擴充套件的過程。通常有病植株均表現為全株發病。此類病害不是由病原生物引起的,因此發病植物表現出的症狀只有病狀沒有病徵。這類病害的發生往往與土質、氣象條件的特殊變化、栽培管理(施肥、排灌和噴灑化學農藥是否適當)以及與某些工廠相鄰而接觸廢水、廢氣、煙塵等有密切關係。因此診斷這類病害除觀察田間發病情況和病害症狀外,還必須對發病植物所在的環境條件等有關問題進行調查和分析,才能最後確定致病原因。非傳染性病害與環境條件的關係更密切、發生面積更大、無明顯的發病中心和中心病株,在適當的條件下可以恢復(環境條件改變)。 (2)傳染性病害的識別。傳染性病害分為真菌類、細菌類和病毒類。真菌類病害的識別。由病原真菌引起的病害統稱真菌病害。診斷這類病害主要根據症狀觀察和病原檢查來進行。真菌病害的症狀以壞死和腐爛居多,而且大多數真菌病害均具有明顯的病徵,環境條件適合時可在病部看到明顯的黴狀物、粉狀物、鏽狀物、顆粒狀物等特定結構。診斷真菌病害時,除仔細觀察症狀外還應對病原進行鑑定。做病原檢查時根據不同的病徵採取不同的鑑定方法。當病徵為黴狀物或粉狀物時,可用解剖針或解剖刀直接從病組織上挑取子實體制片;當病徵為顆粒狀物或點狀物時,採用徒手切片法制作臨時切片;當病原物十分稀疏時,可採用貼上製片;然後在顯微鏡下觀察其形態特徵,根據子實體的形態、孢子的形態、大小、顏色及著生情況等與文獻資料進行對比,對於常見病、多發病一般即可確定。細菌類病害的識別。由病原細菌引起的病害稱為細菌性病害。細菌病害的診斷主要根據病害的症狀和病原細菌的種類來進行。細菌性病害在潮溼條件下一般在病部可見一層黃色或乳白色的膿狀物,乾燥後形成發亮的薄膜即菌膜或顆粒狀的菌膠粒。菌膜和菌膠粒都是細菌的溢膿,是細菌病害的病徵。如果懷疑某種病害是細菌性病害。但在田間病徵又不明顯,可將該病株帶回室內進行保溼培養,待病徵充分表現後再進行鑑定。病毒類病害的識別。識別病毒病害主要依據症狀特點、病害田間分佈、病毒的傳播方式、寄主範圍以及病毒對環境影響的穩定性等來進行。病毒和類病毒引起的病害都沒有病徵,但它們的病狀具有顯著特點,如變色(黃化、花葉)、畸形(小葉、叢枝)等全株性病狀。這些病狀表現首先從分枝頂端開始,然後在其它部位陸續出現。除此之外還可用電子顯微鏡觀察病毒粒體的形態和用血清學方法等進行鑑定。
託普雲農——致力於中國農業資訊化的發展!
非傳染性病害和傳染性植物病害的六個防治措施: (1)植物病害檢疫。植物檢疫是防止危險性病、蟲、草在國內各地區之間傳播蔓延的有效措施。由於新區的植物往往對新傳入的病害沒有抵抗能力,許多危險性病害一旦傳入新的地區,倘若遇到適合其發生和流行的環境條件,往往比在原產地發生更嚴重。因此,透過植物檢疫,防止危險性病、蟲、雜草的遠距離傳播,對於保護農業生產具有重要意義。 (2)農業防治。農業防治就是透過栽培方式和栽培制度的改變,透過一系列栽培技術措施的合理應用,調節病原物、寄主和環境條件之間的關係,創造有利於作物生長髮育而不利於病菌生存繁殖的條件,減少病原物的初侵染來源和降低病害的發展速度,從而減輕病害的發生。農業防治是一種最經濟、最基本的防治方法。 (3)抗病品種的選育。不同的品種對病害的抗病性有明顯的差異,培育和利用抗病品種在很多病害的綜合防治中處於重要地位。特別是對於一些難以防治的病害,如風力傳播的病害或由土壤習居菌引起的病害、病毒病害等,抗病品種的作用尤為突出。 (4)生物防治。利用有益生物及其產物來抑制病原物的生存和活動,從而減輕病害的發生,這種防治病害的方法,稱為生物防治。 (5)物理防治。物理防治主要是透過熱力處理、射線輻射等方法處理種子、苗木和土壤等,達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6)化學防治。使用化學藥劑來防治植物病害即為化學防治。化學防治是目前農業生產中一項很重要的防治措施,它具有作用迅速、效果顯著、方法簡便等優點。
根據植物病害檢測儀多年對植物病害種類的觀察分析及統計,園藝植物病害可以被分為兩大類,非傳染性病害和傳染性病害。這兩種植物病害都是什麼特徵呢?我們應該如何進行進行防治,下面詳細進行介紹: 非傳染性病害和傳染性植物病害的特徵: (1)非傳染性病害的識別。此類病害在田間發生一般為較大面積的均勻發生,沒有由點到面逐步擴充套件的過程。通常有病植株均表現為全株發病。此類病害不是由病原生物引起的,因此發病植物表現出的症狀只有病狀沒有病徵。這類病害的發生往往與土質、氣象條件的特殊變化、栽培管理(施肥、排灌和噴灑化學農藥是否適當)以及與某些工廠相鄰而接觸廢水、廢氣、煙塵等有密切關係。因此診斷這類病害除觀察田間發病情況和病害症狀外,還必須對發病植物所在的環境條件等有關問題進行調查和分析,才能最後確定致病原因。非傳染性病害與環境條件的關係更密切、發生面積更大、無明顯的發病中心和中心病株,在適當的條件下可以恢復(環境條件改變)。 (2)傳染性病害的識別。傳染性病害分為真菌類、細菌類和病毒類。真菌類病害的識別。由病原真菌引起的病害統稱真菌病害。診斷這類病害主要根據症狀觀察和病原檢查來進行。真菌病害的症狀以壞死和腐爛居多,而且大多數真菌病害均具有明顯的病徵,環境條件適合時可在病部看到明顯的黴狀物、粉狀物、鏽狀物、顆粒狀物等特定結構。診斷真菌病害時,除仔細觀察症狀外還應對病原進行鑑定。做病原檢查時根據不同的病徵採取不同的鑑定方法。當病徵為黴狀物或粉狀物時,可用解剖針或解剖刀直接從病組織上挑取子實體制片;當病徵為顆粒狀物或點狀物時,採用徒手切片法制作臨時切片;當病原物十分稀疏時,可採用貼上製片;然後在顯微鏡下觀察其形態特徵,根據子實體的形態、孢子的形態、大小、顏色及著生情況等與文獻資料進行對比,對於常見病、多發病一般即可確定。細菌類病害的識別。由病原細菌引起的病害稱為細菌性病害。細菌病害的診斷主要根據病害的症狀和病原細菌的種類來進行。細菌性病害在潮溼條件下一般在病部可見一層黃色或乳白色的膿狀物,乾燥後形成發亮的薄膜即菌膜或顆粒狀的菌膠粒。菌膜和菌膠粒都是細菌的溢膿,是細菌病害的病徵。如果懷疑某種病害是細菌性病害。但在田間病徵又不明顯,可將該病株帶回室內進行保溼培養,待病徵充分表現後再進行鑑定。病毒類病害的識別。識別病毒病害主要依據症狀特點、病害田間分佈、病毒的傳播方式、寄主範圍以及病毒對環境影響的穩定性等來進行。病毒和類病毒引起的病害都沒有病徵,但它們的病狀具有顯著特點,如變色(黃化、花葉)、畸形(小葉、叢枝)等全株性病狀。這些病狀表現首先從分枝頂端開始,然後在其它部位陸續出現。除此之外還可用電子顯微鏡觀察病毒粒體的形態和用血清學方法等進行鑑定。
託普雲農——致力於中國農業資訊化的發展!
非傳染性病害和傳染性植物病害的六個防治措施: (1)植物病害檢疫。植物檢疫是防止危險性病、蟲、草在國內各地區之間傳播蔓延的有效措施。由於新區的植物往往對新傳入的病害沒有抵抗能力,許多危險性病害一旦傳入新的地區,倘若遇到適合其發生和流行的環境條件,往往比在原產地發生更嚴重。因此,透過植物檢疫,防止危險性病、蟲、雜草的遠距離傳播,對於保護農業生產具有重要意義。 (2)農業防治。農業防治就是透過栽培方式和栽培制度的改變,透過一系列栽培技術措施的合理應用,調節病原物、寄主和環境條件之間的關係,創造有利於作物生長髮育而不利於病菌生存繁殖的條件,減少病原物的初侵染來源和降低病害的發展速度,從而減輕病害的發生。農業防治是一種最經濟、最基本的防治方法。 (3)抗病品種的選育。不同的品種對病害的抗病性有明顯的差異,培育和利用抗病品種在很多病害的綜合防治中處於重要地位。特別是對於一些難以防治的病害,如風力傳播的病害或由土壤習居菌引起的病害、病毒病害等,抗病品種的作用尤為突出。 (4)生物防治。利用有益生物及其產物來抑制病原物的生存和活動,從而減輕病害的發生,這種防治病害的方法,稱為生物防治。 (5)物理防治。物理防治主要是透過熱力處理、射線輻射等方法處理種子、苗木和土壤等,達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6)化學防治。使用化學藥劑來防治植物病害即為化學防治。化學防治是目前農業生產中一項很重要的防治措施,它具有作用迅速、效果顯著、方法簡便等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