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若水韓
-
2 # 1314吐槽星君
我中華王朝,自古就認為中國物華豐寶、地大物博、物產豐美,又以天朝自居,是不需要外邦蠻夷的東西的,所以實行閉關鎖國政策。而日本乃蕞爾小國,孤懸外海,地狹而人稀,哪裡值得天朝征討?外加明對蒙古一直提防很嚴,軍事重心完全傾斜與北方,所以不會去為了一個虛無縹緲的目的打日本。
-
3 # 神遊五千年
洪武年間,日本倭寇就常來大明東南沿海一帶為非作歹,據說次數還不少。朱元璋除了調兵佈防,譴責威脅日本外,似乎什麼也沒做。甚至朱元璋還下令後代不準攻打日本,這是為什麼呢?也許從《明太祖寶訓》裡能知道個大概。
《明太祖寶訓》,差不多就是朱元璋語錄,裡面記載了朱元璋對諸多事物的看法。對於海外蠻夷,朱元璋曾說,“有為患於中國者,不可不討;不為中國患者,不可輒自興兵”。至於為什麼不征討呢,朱元璋接著說,領土廣闊並不能讓國家長治久安,濫用民力才是惑亂之源 。
朱元璋舉例說,隋煬帝就是活生生的例子。隋煬帝興師征討琉球,焚燒了琉球宮殿,滅了琉球,俘虜男女幾千口人。然而結果呢,那小地方,那麼點人,沒什麼用,還不夠塞牙縫呢。隋煬帝這樣做,不過是徒慕虛名。最終使得隋朝疲弊不堪,身死國滅,被天下人譏笑。最後朱元璋說道,西北才最應該重點防禦。
從朱元璋話裡可知,朱元璋之所以會下令子孫不攻打日本,是因為打日本等海外國家得不償失,指不定還會像隋煬帝一樣,國破家亡,為天下笑。另外,在朱元璋主持編撰的《皇明祖訓》裡,也明確記載,朱元璋為防子孫有好大喜功者肆意征伐,才立下這等規矩,其目的是要保住朱家江山永不倒。不得不說朱元璋少了點漢武,唐宗的霸氣。
-
4 # 玉華讀史
《太祖寶訓》,差不多就是朱元璋語錄,裡面記載了朱元璋對諸多事物的看法。對於海外蠻夷,朱元璋曾說,“有為患於中國者,不可不討;不為中國患者,不可輒自興兵”。至於為什麼不征討呢,朱元璋接著說,領土廣闊並不能讓國家長治久安,濫用民力才是惑亂之源 。不讓去
-
5 # 老帥看戲
元朝是中國疆土面積最為遼闊的朝代,蒙古族是馬背上的民族,擅長騎射,驍勇善戰。朱元璋出身乞丐,無權無勢,卻憑藉一身膽識和計謀打敗了元朝。這樣一位善於征戰的皇帝,面對邊境地區倭寇的不斷侵犯,卻遲遲不願出兵攻打日本,生前還特意立下祖訓,將日本劃分到“不徵之國”的行列中,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是因為害怕嗎?
朱元璋初建政權,派使者前往日本談判,這次出訪一來是拉攏日本恢復朝貢,二來就是希望日本皇室可以管管他們子民,讓倭寇不要總是進犯中國邊界。日本非但沒有答應,反而斬殺了來訪使者。兩國往來,不殺使者,這是國家外交的規矩,日本不會不知道,但他們有自己的考量。
日本自唐朝稱臣,一直非常尊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不斷派使臣前往中國學習各方面的知識。但後來,南宋滅亡,在蒙古族統治下的元朝登上政治舞臺,日本認為蒙古族不屬於中華文明,繼而不承認元朝的屬國地位。南宋滅亡後,日本舉國齋戒,表示哀悼,從此不再朝貢。
元朝當然不能坐視不管,派遣了7000艘軍船攻打日本,但沒料到途中遇到颱風,還沒到日本就“全軍覆沒”了,元朝從此就擱置了攻打日本的計劃。日本當時也很清楚,自己不會是所向披靡的元軍的對手,因此認為是颱風守護了日本,趕走了元軍。為表達感激之情,日本就將颱風視作“神風”供奉起來。朱元璋不攻打日本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對“神風”的懼怕。
日本斬殺使者,一方面是為了表達自己不願意臣服的態度,另一方面就是當時該事件的直接決策者——懷良親王,算定了朱元璋不敢出兵打日本。
懷良親王認為,朱元璋剛登上帝位,局勢未穩,不會貿然出兵;再來中國從來沒有過海上征服的經歷,如果真的打起來日本未必不是明朝的對手。儘管懷良親王是為了表達日本不願進貢的態度,但他在與朱元璋的回信中仍然將中國稱為“天朝”,自稱“臣”。這樣君臣分明的口吻,也堅定了朱元璋不出兵攻打日本的決心。
無論日本是否承認明朝在中華文明中的地位,中國仍然是當時最強大的民族。日本因為忌憚中國的強大,零星地也給明朝朝貢過幾次。而朱元璋則以“日本仍然稱臣”為由,在皇家 中將日本劃歸為“不徵之國”。
參考文獻:《明史》
-
6 # 怪人童心
當然不是沒有過失誤,但是他在他的一生中沒有大失誤,同樣對於日本他也是這樣,雖然他看不上日本人,但是他對於日本海軍的力量還是很敬畏的。當時他就是差點栽在海軍上,當時他和陳友諒的大戰讓他對海戰很謹慎,畢竟他最強的還是騎兵。從這點上說明明太祖的戰略眼光是多麼獨到。日本當時是島國,人口也不多,但是他們終日與海為伴,對於海的理解遠超中國內陸的人。中國地方雖大但是很少打水戰,什麼洞庭湖,鄱陽湖啊!對於大海那只是個小泥潭,長江黃河也只不過是個小河溝(只是出於對大海的敬畏)。打的最多的還是陸戰居多,所以朱老大也是為了不讓子孫吃虧才這麼說的。還有一層就是把敵人放進來打,這也是中國戰略家經常用的套路。所以明太祖不讓子孫去攻打日本即是原因,也是辦法。獨到啊!
-
7 # HuiNanHistory
我想這裡說的應該是明太祖朱元璋欽定十五個“不徵國”一事吧。“不徵國”的概念明確出現自洪武二十八年(1395)成書的《皇明祖訓》,其內容如下:
四方諸夷,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來擾我邊,則彼為不祥,彼既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罰,亦不祥也。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但胡戎與西北邊境互相密邇,累世戰爭,必選將練兵,時謹備之。
今將不徵諸夷國名開列於後:東北:北韓;正東偏北:日本國;正東偏南:大琉球國、小琉球國;西南:安南國、真臘國、暹羅國、占城國、蘇門答剌、西洋國、爪哇國、湓亨國、白花國、三佛齊國、浡泥國。
根據《明實錄》的記載,朱元璋於洪武二十八年九月,命禮部將此“頒行天下諸司”。不過,我們很難說這一“不徵國”理念真正對外大肆宣揚過。事實恰好相反,明朝曾多次以武力威脅日本、高麗(北韓)等國。例如,由於倭寇經常騷擾沿海一帶,朱元璋就曾派人傳信責備日本懷良親王,並且威脅“今中國奠安,猛將無用武之地,智士無所施其謀,二十年鏖戰,精銳飽食,終日投石超距”,試圖形成軍事威懾,使日本人約束倭寇的行為。
但是,縱觀洪武時期,儘管沿海地區面臨著嚴峻的倭寇形勢,明朝的主要對手還是北邊的蒙古勢力,顯然不具備大規模出海作戰的實力。除此以外,元朝時期忽必烈兩徵日本,卻均以失敗告終的歷史,也給朱元璋以警醒。因此,朱元璋最後以斷絕中日關係、增強海防建設的方式處理問題,並告誡子孫不要輕易開戰,要區分矛盾主次。
-
8 # 翠蟬
攻打日本是渡海作戰,勞師遠伐會讓北方的韃靼有機可乘。大明王朝的威脅是來自北方的遊牧民族而非隔海的日本,這是千百年來中原王朝的君主們不二的選擇。大明王朝的船隊能遠達東非,到日本太容易了。“明”字是“日”和“月”的合體,我猜想,古人迷信,認為攻打日本犯忌,攻打了“日”就剩下了“月”,等於拆分了“明”,有損王朝氣數。當然這僅僅是我的一種猜測,一家之言。
-
9 # 秉燭讀春秋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
明朝時候,日本憑藉堅船利炮,不斷進攻北韓,而北韓是明朝的附屬國,這樣的話,明朝就會時常出兵救援北韓,尤其後期的萬曆朝,其中著名的「三大徵」有兩次是和日本海軍死磕。兩國的海域相連,沿海各地出現了許多日本“浪人”,這些人要麼是軍隊的兵痞,要麼是流浪的武士,當然還有一部分假洋鬼子。他們時常騷擾明朝百姓。當時的「邊防軍」也對他們無可奈何,這些日本倭寇很靈活,搶了就到海上躲避,從元朝時就不堪其擾。明朝洪武年間,有記載的倭寇入侵就達44次之多。
等朱元璋滅了元朝,建立明朝以來,邊患不斷,倭寇張狂至極。朱元璋忍無可忍,於是就派使臣出使日本,目的有兩個,其一就是希望日本來朝貢,老朱說,別沒大沒小的,大明威服四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你小日本別不識抬舉!其二就是責令日本政府解決好倭寇問題。也就是管好你的臣民。
(日本倭寇畫像)
朱元璋覺得日本人會很快答應這些條件呢?結果讓老朱大出意外,國書送達後,日本不僅沒有朝貢,反而砍了大明使者的腦袋,朱元璋惱羞成怒。當時就揚言出兵。要教訓一下日本!
說實話,朱元璋生氣歸生氣,但真和日本較量,朱元璋覺得有點不值當。日本彈丸之地,滅了他們又能如何?
從國內實際情況來看,首先國家剛剛結束了戰爭,老百姓渴望安定和一個休養生息的環境。再者說了,國家財政也不允許。打仗打的就是經濟。權衡利弊,朱元璋想想還是忍了吧,最終沒有真正的出兵日本。
假如老朱那時候出兵消滅了小日本,到現在咱們也安生許多吧?老朱還在留給接班人的丹書鐵券中規定——日本是『不徵之國』。也就是說,朱元璋讓他的子孫記住:別打小日本,這『貨』不值當。“日本彈丸之國,蠻荒之地,毫無價值可言,不值得討伐。”——《皇明祖訓》朱元璋。
(朱元璋影視形象)
回覆列表
前朝武力巔峰的時候拿不下,剛百廢待興的明朝還能主動打別人?並且朱元璋是奉行閉關鎖國,沒有閉關鎖國,也就不會有倭患等問題。並且跟日本一直預設從屬關係,日本也承認,有所謂“歲供貿易”,那就不可能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