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待曉兒
-
2 # 阿楚故事
謝邀。洛神賦中的洛神原指河伯的妃子,傳說這位洛神生得是美豔動人,身姿曼妙,是掌管配偶的女神。相傳她是伏羲氏的女兒,名叫宓妃。而曹植的《洛神賦》是根據傳說,描寫洛神下凡在人間戲水的美好場景。而曹植寫這篇賦的目的,歷史上中說紛紜。傳得最多的,便是他為自己的兄嫂甄宓所寫,裡面蘊含了對他對甄宓的感情。
甄宓是袁紹的兒媳婦,在袁紹兵敗時,甄宓向曹操提出要求,禮遇袁紹的女眷。事實上曹操也做到了,派了兒子曹丕去保護她們。在此期間曹丕對她謹守禮教,盡全力保護她們,讓女眷們免受騷擾。甄宓在這個過程中,悄悄愛上了這位英武的魏王。要知道,甄宓是遠近聞名的美女,十里八鄉對她的美貌稱讚不已,再加上她志趣高潔,頗有才情。曹植對她更是一見傾心,欲求娶她為妻。
而曹植的心思,被曹操看出來了。於是他便特意將甄宓許配給曹丕,用甄宓來牽制曹植,這樣既能激發曹植的鬥志,又能平衡曹植的勢力,因為只要甄宓在,曹植便不會亂來,畢竟若是曹丕死,甄宓就成了寡婦也會受牽連。作為曹丕,其實對甄宓沒有多少感情,他也知道弟弟喜歡甄宓。曹丕是一個心胸較為狹窄的人,他嫉妒曹植深得曹操的歡心和寵愛,甄宓就是他報復曹植的最好工具。所以,《洛神賦》極有可能是為甄宓而作,因為宓妃和甄宓她們的名字中都有“宓”字,算是寄情之作也說得過去。
另一種說法,是說《洛神賦》其實是曹植對自己的比喻,抒發自己在政途上的不得志。就好比洛神空有絕世美貌,卻落得淒涼的下場。曹植自嘆空有滿腹才學,卻無用武之地。他知道論才學自己遠勝魏王,可論軍功,論心計魏王比他好太多,曹家的江山遲早要落在魏王手上,屆時自己又當如何應對?洛神賦是對洛神的讚美,也是對自己的嘆息。
-
3 # 講神話的小志
並不是,曹植戀洛神是唐代才有的版本,原型也是那個時候才被模糊的,真正的洛神原身是洛水河伯的妻子,原版的故事也和湘君與湘妃的故事風格差不多,至於為什麼到了唐朝畫風突變,可能跟老李家兒子與繼母還有公公和兒媳婦的事情有關吧,可能是一種民間的對映.
-
4 # 待曉兒
關於《洛神賦》的主題一直存在爭議,如果從歷史背景和文化傳繼的角度來看,懷念其嫂甄氏一說是站不住腳的,只能說是一種閒談趣聞罷了。說曹植愛上了他的嫂子即曹丕的妻子甄氏,多是後人的附會。
首先,年齡不符。二人年齡至少相差十年。
其次,三國為漢末。漢以孝治天下,人倫觀念強盛,以北海孔融的聲望都被以不孝的罪名殺掉了。圖謀兄妻,有違人倫,乃當時大忌。曹植乃名士,聲望卓著,怎能有此想法並述諸筆墨?
而感念甄氏這一說法出現時間也較晚,在作品產生400年後才現世。漢末之時不為人知,四百年後的人倒是知道了?於理不通。
那麼《洛神賦》中的宓妃又是指誰?我認為並無所指,或者是代表著不同的身份。
此賦作於黃初三年,曹丕在位,曹植的親信遭到清洗。進京朝覲回程之時過洛水,有神話說這條河的神靈是宓妃。宓妃傳說是伏羲之女,這個關係不大。而宓妃還有一個象徵身份來自《離騷》。離騷中屈原見楚王不得,就有了求三女的情節,意指通君側之人,三女中第一個求得便是宓妃,而最後也沒有成功,所以屈原見不到楚王,抱負不得施展。而曹植過洛水借見宓妃之事,從相見到分離,有可能在指政治上的不得志。所謂“人神道殊”“良會永訣”,是曹植抱負失敗的寫照,是一種精神上的痛苦。
中國的文人是雙性的。他們在實現理想施展抱負的時候,以一種大丈夫的姿態出現,面對風雨飄搖的前路,也有一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概。而面對君主之時,往往又以女性角色自居,把自己想象成君王的伴侶,把君王想象成自己的良人。所以,在這一意義上來看,《洛神賦》中的宓妃也可能指曹植自己,或者說是那個期待一展宏圖的曹植和現實裡處境微妙的曹植二者的對白,即理想與現實的一次訣別。理想的絢麗紛繁,現實的無奈滄桑,最終讓二人分道揚鑣,是在手足猜忌煮豆燃萁的政治背景裡,曹植的理想最終敗給了現實,不得不“足往神留”“顧望懷愁”,表露著內心深處的痛苦和不捨,同時也是向曹丕表明心志。這種手法是承繼於屈原“二湘”的,所以後人有詩“白馬詩篇悲逐客,驚鴻辭賦比湘君”。“白馬詩篇”指曹植黃初四年所做的《贈白馬王彪》,而“驚鴻辭賦”指的就是這篇黃初三年所作的《洛神賦》。
-
5 # 阿楚故事
謝邀。洛神賦中的洛神原指河伯的妃子,傳說這位洛神生得是美豔動人,身姿曼妙,是掌管配偶的女神。相傳她是伏羲氏的女兒,名叫宓妃。而曹植的《洛神賦》是根據傳說,描寫洛神下凡在人間戲水的美好場景。而曹植寫這篇賦的目的,歷史上中說紛紜。傳得最多的,便是他為自己的兄嫂甄宓所寫,裡面蘊含了對他對甄宓的感情。
甄宓是袁紹的兒媳婦,在袁紹兵敗時,甄宓向曹操提出要求,禮遇袁紹的女眷。事實上曹操也做到了,派了兒子曹丕去保護她們。在此期間曹丕對她謹守禮教,盡全力保護她們,讓女眷們免受騷擾。甄宓在這個過程中,悄悄愛上了這位英武的魏王。要知道,甄宓是遠近聞名的美女,十里八鄉對她的美貌稱讚不已,再加上她志趣高潔,頗有才情。曹植對她更是一見傾心,欲求娶她為妻。
而曹植的心思,被曹操看出來了。於是他便特意將甄宓許配給曹丕,用甄宓來牽制曹植,這樣既能激發曹植的鬥志,又能平衡曹植的勢力,因為只要甄宓在,曹植便不會亂來,畢竟若是曹丕死,甄宓就成了寡婦也會受牽連。作為曹丕,其實對甄宓沒有多少感情,他也知道弟弟喜歡甄宓。曹丕是一個心胸較為狹窄的人,他嫉妒曹植深得曹操的歡心和寵愛,甄宓就是他報復曹植的最好工具。所以,《洛神賦》極有可能是為甄宓而作,因為宓妃和甄宓她們的名字中都有“宓”字,算是寄情之作也說得過去。
另一種說法,是說《洛神賦》其實是曹植對自己的比喻,抒發自己在政途上的不得志。就好比洛神空有絕世美貌,卻落得淒涼的下場。曹植自嘆空有滿腹才學,卻無用武之地。他知道論才學自己遠勝魏王,可論軍功,論心計魏王比他好太多,曹家的江山遲早要落在魏王手上,屆時自己又當如何應對?洛神賦是對洛神的讚美,也是對自己的嘆息。
-
6 # 講神話的小志
並不是,曹植戀洛神是唐代才有的版本,原型也是那個時候才被模糊的,真正的洛神原身是洛水河伯的妻子,原版的故事也和湘君與湘妃的故事風格差不多,至於為什麼到了唐朝畫風突變,可能跟老李家兒子與繼母還有公公和兒媳婦的事情有關吧,可能是一種民間的對映.
-
7 # 帥酷的佩恩
直接說明是曹丕的妻子不就完了嗎?說了這麼多廢話,還答不到點子上去、別人搜的是答案誰要你的典故、現在根本沒法考證、都是抄的,別誤導別人了
回覆列表
關於《洛神賦》的主題一直存在爭議,如果從歷史背景和文化傳繼的角度來看,懷念其嫂甄氏一說是站不住腳的,只能說是一種閒談趣聞罷了。說曹植愛上了他的嫂子即曹丕的妻子甄氏,多是後人的附會。
首先,年齡不符。二人年齡至少相差十年。
其次,三國為漢末。漢以孝治天下,人倫觀念強盛,以北海孔融的聲望都被以不孝的罪名殺掉了。圖謀兄妻,有違人倫,乃當時大忌。曹植乃名士,聲望卓著,怎能有此想法並述諸筆墨?
而感念甄氏這一說法出現時間也較晚,在作品產生400年後才現世。漢末之時不為人知,四百年後的人倒是知道了?於理不通。
那麼《洛神賦》中的宓妃又是指誰?我認為並無所指,或者是代表著不同的身份。
此賦作於黃初三年,曹丕在位,曹植的親信遭到清洗。進京朝覲回程之時過洛水,有神話說這條河的神靈是宓妃。宓妃傳說是伏羲之女,這個關係不大。而宓妃還有一個象徵身份來自《離騷》。離騷中屈原見楚王不得,就有了求三女的情節,意指通君側之人,三女中第一個求得便是宓妃,而最後也沒有成功,所以屈原見不到楚王,抱負不得施展。而曹植過洛水借見宓妃之事,從相見到分離,有可能在指政治上的不得志。所謂“人神道殊”“良會永訣”,是曹植抱負失敗的寫照,是一種精神上的痛苦。
中國的文人是雙性的。他們在實現理想施展抱負的時候,以一種大丈夫的姿態出現,面對風雨飄搖的前路,也有一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概。而面對君主之時,往往又以女性角色自居,把自己想象成君王的伴侶,把君王想象成自己的良人。所以,在這一意義上來看,《洛神賦》中的宓妃也可能指曹植自己,或者說是那個期待一展宏圖的曹植和現實裡處境微妙的曹植二者的對白,即理想與現實的一次訣別。理想的絢麗紛繁,現實的無奈滄桑,最終讓二人分道揚鑣,是在手足猜忌煮豆燃萁的政治背景裡,曹植的理想最終敗給了現實,不得不“足往神留”“顧望懷愁”,表露著內心深處的痛苦和不捨,同時也是向曹丕表明心志。這種手法是承繼於屈原“二湘”的,所以後人有詩“白馬詩篇悲逐客,驚鴻辭賦比湘君”。“白馬詩篇”指曹植黃初四年所做的《贈白馬王彪》,而“驚鴻辭賦”指的就是這篇黃初三年所作的《洛神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