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翰墨書道
-
2 # 抄經人陳元貞
說白了 共就那麼4到5總寫法 同一字同一總寫法 你寫出來都不可能完全一樣 客觀的觀察實物 不要人云亦云
-
3 # 子衿書法
王羲之《蘭亭序》二十多個之”無一雷同,大家都覺是得神來之筆,為王羲之的神技驚歎。
其實,王羲之如果把這二十多個“之”字寫的一模一樣,那才是神功。
書法固然講求同一個字的多樣性寫法。但把這些字以不同的形態寫出來並不是難事,特別是在行草書中,要做到這一點就更簡單。斜一點,正一點,形態就能改變。難的是,把這二十多個“之”字以同一個樣子寫出來。
我們可以做試驗,你都可以。別說二十個,一百個也可以寫的不同。但要寫二十個一樣的“之”,除非蓋印章能夠做到,否則誰也不可能 。
-
4 # 千年蘭亭
作為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的創作背景以及每一個細節和每一個字的每一個點畫,甚至線條的長短、角度、引帶等,都有過專論,更有甚者,對其中20多個之字的寫法,作了機械的解剖、分析。
對此,我不敢苟同。
對於《蘭亭序》,我們欣賞的是隨著書家書寫時性情的變化,作品的跌宕起伏,高潮迭起,熱情洋溢。
從作品中,我們必須領會整體的通篇淋漓,一氣呵成,切不可強加作者的創作意圖,而應看到王羲之高妙的書藝才能,在不經意過程中,自然而然的表現。
那20多個“之”,妙在有意無意之間,是作者書藝的自然表現,並不像有些人解剖得一點血肉也沒有。
不由想起中學語文課上的閱讀理解,某位作家面對他自己的文章,也無法完成題目,因為他寫作時,本就沒有那麼高深的想法。
機械解剖之字,是對《蘭亭序》人文精神的曲解,會造成對行書的錯誤感覺,甚至會對日後的創作帶來不利的影響。
-
5 # 大美雲南
不雷同才正常。
別說王羲之了。有這麼牛逼寫十個字能十個都雷同。
你以為寫字是活字印刷,是電腦打字啊?
簡單來說就是隨類賦形,因勢生形,字字相生。因為一個同樣的字,所處的環境、位置不同,為了和上下、左右、周邊的環境,在保持自己獨立的個性的同時,而要和周圍做到和諧統一,這樣的情況下就會產生同字異形的情況。
從理論上看的確如此,實際上裡面包含非常複雜的因素的。
首先是對書法“法”字的理解與認識問題。至少在王羲之那裡對書法的“法”的理解和我們現在部分人對“法”的理解是不一樣。特別是唐以後的“法”是法度、法則,這是一種不能越雷池一步的“法”。而王羲之理解的“法”是“道”,是規律,萬法歸宗的“道”,所以王羲之理解的“法”是活的,是在一定規則下,能夠隨機變化,因勢而生的“法”。通常情況下人們理解的“法”是不可變,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如此的“法”。
同時也和王羲之的儒道合一的思想有關,基於“道法自然”的審美思想,以及魏晉時期文人那種“魏晉風度”形成的思想觀念有關。也就是“魏晉時期名士們所具有的那種率直任誕、清俊通脫的行為風格。飲酒、服藥、清談和縱情山水是魏晉時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蘭亭序》書風的形成和這種思想密切相關。崇尚自由,清靜無為,依任自然。
再者就是從書法的角度來認識這問題。一個字,在純手工書寫的情況,本身是不可能如同一個模子印製出來的一樣。一個字有多種變化是非常正常的, 作為一個善於學習者來說,善於汲取古今人長處和優點,也可能形成同一個字的不同變化。何況,魏晉時期,象唐代那種尚法的思想還沒有形成,亦或正處於孕育階段。在審美情趣方面,做為那個時代的人,也再努力力戒“布若運算元”的書法,這個原因,固然與當時的流風有關,也和個人的審美觀念有關。
還有就是書法家對書法知識的豐富和技法的嫻熟的駕馭能力,研究的深度,也有利於形成書法作品的變化豐富。
我們仔細來看看下圖中標註相同顏色的“之”字,是不是有非常相似之處呢。顯然,這二十個字是在三、四個不同的“之”字的基調上,在結合字所處的環境變化出來的。只不過,王羲之的技法高超,變化自然。這說明王羲之也是一位非常善學的極具智慧的大家,非常善於廣採博取。說王羲之是魏晉以前書法的集大成者,非妄言囈語也。
說到變化,我們仔細 分析一下,不難發現這二十個“之”字中,每個“之”字的細節變化,同樣也是非常精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