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曲藝苑
-
2 # 山西戲曲
第一,創新舞臺美術效果
隨著現代社會物質條件的改善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戲曲舞臺舞美講究排場,極盡鋪張之能事,道具越來越多,場面越來越大,燈光效果電腦化,舞美佈景遙控化,音響聲效超前化,戲劇的形式遠遠大於戲劇的內容。
第二,順應時代的審美特徵
傳統戲曲需要發展,更需要傳承,一切創新都要尊重傳統戲曲的藝術底蘊和審美特色,一切創新都要順從所處時代的文化語境和接受心理。在傳統戲曲領域,大刀闊斧的改革有時體現的不是創新的魄力,往往表現為某種不合時宜的盲目衝動,它們不但不能開啟傳統戲曲的產業化局面,反而會把老祖宗留下的一點遺產揮霍一空。我們不可否定,創新是傳統戲曲生存與發展的基本要求。因此,我們要用傳承經典與產業開發兩條腿走路。對戲曲傳統和藝術經典要有敬畏之心。戲曲傳統的創新固然重要,但是,創新的起點應該是對傳統的理解,對經典的尊重,一切內容和形式的創新都應該以它們的傳播和影響為基礎,任何顛覆性的創新都有可能誤人歧途。
第三,要保留觀眾熟悉的味道
中中國人聽戲有個習慣,旋律越熟悉的越愛聽,故事越熟悉的越親切,具體演唱的是什麼內容並不是十分重要,這就是他們對內容的超越。因此,在發展戲曲的時候,對這些經典劇目,原汁原味的保留也許比大膽的創新更富有經濟價值。經典是百看不厭的,在當今文化市場分眾化的大形勢下,它們永恆的魅力自有穩定的受眾,不能把藝術創新作為黃梅戲產業化的唯一方向。經典的確是在發展中形成,但也不可否定經典也是發展中的經典。
第四,產業化運作和營銷
傳統戲曲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形式需要傳播,就必須走產業化道路。產業開發與傳承經典是傳統戲曲產業化模式的一體兩翼,兩者路徑迥異,但是殊途同歸。傳統戲曲產業化的實質也就是實現消費市場的最大化,與傳統文藝傳播機制相比,傳統戲曲可以藉助產業化機制來更加廣泛、更加有效地推向社會,佔領更多的市場份額,而戲曲產業經濟效益的好轉,反過來又可以促進戲曲經典的傳承,進一步提升整個行業的產業開發能力。只有適銷對路的產品,才能真正開啟產業化的局面,獲取最大限度的經濟效益。對於樣態複雜的文化產業,理論上很難為哪一個具體的產業設計出精確的發展路徑,但有一點是非常明確的,在文藝的產業化程序中,黃梅戲不可避免地要作為一種消費文化而存在,而消費文化是一種典型的快感文化,感官的娛悅是受眾接受一種文化消費的心理基礎。
在創新成為時代主潮的當下社會,傳統戲曲的產業化當然離不開藝術層面上的創新,但不管如何創新,怎麼變化,傳統戲曲都還是傳統戲曲。不能脫離一種藝術傳統去開疆拓土,任何一個傳統戲曲都存在著它生存和發展的沃土,保持一種藝術形態的原生態是多元文化共存的時代要求。
傳統戲曲的產業化是一個龐大的工程,一種弱勢文化要想進軍強大的文化市場,僅僅關注藝術層面的創新遠遠不夠,“功夫在戲外”,它更需要一個科學的體制,一個有效的機制。
-
3 # 磨邇兒
現在的戲劇離開人民群眾太久了,把自己束之高閣,封閉起來。
你看為什麼戲劇,包括京劇、黃梅戲、粵劇等等…這些戲劇他們的觀眾大部分都是老年人或者偏年齡偏大一點的,那是因為他們接觸過,他們接觸過才會喜歡上他,愛上他。
現在戲劇最重要的沒落的一個原因就是沒有觀眾,觀眾越來越少。
現在這個問題是青少年沒有這個接觸的機會,那我不知道他我不瞭解他,我不理解他,那你怎麼會喜歡上他愛上他呢?
一個特別簡單的道理。
但是現在的戲劇傳承人,哪怕是京劇來說,哪怕說是話劇,他們在幹嘛,他們在把自己束之高閣,票的話賣到100 200 300 500 800 1000,普通老百姓可能並不捨得花這麼貴的價格去看一齣戲劇。
捨得花錢的呢,可能都是比較有經濟實力的人,或者文化層次高的人,但是中國是普遍的普通人組成的一個社會。
所以有時候我會很奇怪,就是你一邊在叫囂著沒人看,然後沒人給你鼓掌,沒有人傳承,然後你還要把自己的路封的那麼死,把自己賣的那麼貴,幹嘛呢,與其那樣的話,我覺得你不如想想如何讓老百姓越來越多的看見你,然後瞭解你,去欣賞你。
所以我覺得各種戲劇都應該把視訊平臺利用起來,多傳播多推廣並進行一些改良。可以學學王王佩瑜老師怎麼推京劇廣的。
另外就是一定要改良,一定要創新。我們常常說人不能生活在過去,那為什麼一個戲劇可以生活在過去呢?
-
4 # 農耕漁樵
中國的戲劇種類繁多,並且均帶有強烈的地方色彩。目前就戲劇的發展來講,整體是很不理想的,陷入困境之說並不為過。以個人之拙見,要想讓戲劇發展走出困境,首先政府須加大投入,作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形式之一,戲劇的劇目也帶有很大的導向性,而不只是單純的娛樂。因此,政府不能將戲劇團體完全推向市場,但可以分類整合,優勢互補的把戲劇團體做大做精,同時淘汰一批混飯吃的所謂演員。其次,根據戲劇的特點,節奏慢、古裝戲多、唸白不易懂等,在鞏固老年戲劇愛好者群體的基礎上,加大在中青年受眾中的推廣和普及教育,例如:在大中小學中大力推進戲劇進校園的活動,並作為常態保持下來,同時進行戲劇常識的普及教育,對於比較著名的劇目源於什麼歷史故事和典故可以結合歷史課程,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特別是對劇目中的華彩唱段和經典片段,更要進行特別的推廣。讓廣大的青少年朋友從小就對中國的傳統戲劇有個初步的瞭解。第三,就是戲劇也要在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不斷地推出一些適合當今社會生活節奏和風格的劇目,不斷滿足社會各階層、各年齡段的人們的藝術需求。這當然需要政府和戲劇界人士以及廣大的戲劇愛好者共同努力,相信經過一兩代人的努力,我們的戲劇一定會走出困境,迎來快速發展的大好局面!
-
5 # 守絀田園
開演後關門,散席出一個觀眾發補貼10元。一來二去有了戲癮,他們一到時間就想往戲院走[大笑][大笑]老漢的錦囊妙計怎麼樣?
-
6 # 東海石也
凡是文化藝術的復興,不是能憑一個妙招就能辦到的,文化藝術的興盛主要是靠受眾,戲曲的受眾就是廣大觀眾,而不僅是愛好者,愛好者也就是票友吧,這個群體太小眾了,當然他對傳播戲曲文化是有一定的影響的,但這種影響甚微,不足以使廣大的人民群眾能夠自願地購票看戲,另外戲曲是舞臺藝術,促進戲曲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劇場效果,也就是說演員在劇場演出中和觀眾的直接交流而產生的創作激情,所以每一場演出的成功與否都是與觀眾的交流中所獲得的結果,而當今電視戲曲的播演只是千篇一律的重複著所謂的經典,無須觀眾的介入,因此所造成的無觀眾參與的創作,失去了應有的活力。真正要使戲曲傳承和發展的唯一途徑,就是讓戲曲走向民間,用真正的舞臺演出藝術來征服觀眾,應該說只要有好戲,好演員就不會缺觀眾,只有讓觀眾都能參與到戲曲現場演出的創作激情中去,戲曲才能獲得新生。
-
7 # 孫齊信
走出戲劇困境大家可以想想辦法!例如,採取借題發揮的辦法,德雲社是個全國著名相聲社團,國內外聞名遐邇,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豐收,傳統相聲與現實相結合,相聲中涵蓋了京,評,梆,曲,鼓,調等原素,在前些時候,因德雲社相聲演員張雲雷的事情,轟動社會,實際上很多年輕男女青年因為聽相聲而已對戲曲感受到其強大媚力,喜歡上了戲曲,這是天大的好事,傳統的文化要傳承下去,就需要有專業能力,有公心,有志向的年輕人來帶動,這不是個人崇拜,這是通過人的表演來達到讓人們潛移默化的接受,喜歡,熱愛的過程,效果很好,還應該繼續提倡,加以重用,相聲是一個集知識廣泛性,表演聲動性,演員媚力性極強的曲藝,希望給予重視,個人不成熟的看法,謹供參考。
-
8 # 紅薯饅頭哥
這個情況其實很簡單,除去國家輔扶持發工資的話我相信大番多數京劇秦腔劇團會倒閉,體制內的演員有工資拿就不會考慮以後的日子,未來戲曲的發展這些問題,因為上一天班拿住一天工資,雖說不多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拿我們家鄉來說豫劇團再全國幾千個團,民營,私人劇團佔很大的比例,民營劇團演員們風裡雨裡三九寒天也在下鄉演出,大半夜的前臺唱著後臺就開始收拾拆臺準備轉場了,為什麼,因為唱一場就有錢,不唱就沒錢,不像體制內的無所謂,每月有工資拿按時上班就行,你看那些豫東的紅臉王,名家名旦哪個不是下鄉演出,不停的轉檯口,所以說取消體制演員才是出路,靠自己的能力走出去,戲曲何嘗不能大發展?
-
9 # 戲之樂
時代不斷變化,戲劇觀眾越來越少,缺乏藝術再生產能力,多鼓勵培養前途青年戲劇演員,不要讓戲曲藝術在我們這一代衰落下去
-
10 # 過兩天1963
看見你這個戲曲如何走出困境,想起當年建國以後,以前的戲曲題材都是古代事,我們的黨用現代的形式用戲曲歌頌了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蹟,紅燈記,沙家邦,智取威虎山。關鍵這些文藝教育不能用來賺錢,它是中國人的靈魂。
回覆列表
戲劇現在的狀況很正常。之所以很多人以致有不少的戲劇界人士認為戲劇現在不景氣,似乎是墮入了困境,那是因為戲劇曾經是太光輝了。想當初戲劇全盛時期,簡直是全民戲劇,沒有什麼其他藝術方法能夠與戲劇爭鋒,連電影也不可,因為這是兩個完整不同的藝術方法,對戲劇沒有致命的挾制。至於話劇歌劇什麼的,更不在話下了,還不如曲藝呢。歌劇和話劇即使到了當下,也沒有被中國人遍及接受。所以,戲劇直到革新敞開前,還不斷是光輝的。僅僅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電視機逐步提高今後,戲劇才遭到了真正的挾制,但是,戲劇喜愛者的數量還是適當可觀的,其間不乏兒童、青年集體(並且有擴充套件的趨向),並不是中老年集體的專利,不會比觀賞盛行歌曲演唱會的集體有幾遜色,一票難求的現象也不是個案,時有發生,怎樣能說是墮入了困境呢?只不過是沒有像幾十年前的全民戲劇那樣光輝罷了。
假設把這種情況定性為戲劇墮入了困境,那是有失偏頗的。相反,戲劇現在的情況,我倒覺得這是社會進步的表現,各種藝術方法都能夠安閒展開,都有本人的受眾,這才是正常的現象,這種現象應該會長期的持續下去。幾十年前的全民戲劇現象,反而是一花獨放的表現,是一種“霸道”,並不契合社會展開規律。而且我發現,只需是有藝術細胞的人,不管他年輕時喜愛的是什麼藝術方法,到了必定年齡後,會有適當一區域性人轉而喜愛戲劇,或許有多重喜愛,戲劇是其間之一。或許有人會說,這就更說明戲劇是夕陽藝術,只要到了中老年的時分才會去喜愛。對此種觀念,我想說的是:戲劇的受眾傾向於中老年,這個我不承認,但就此將戲劇定性為夕陽藝術,我不能苟同。
這隻能說明戲劇是一杯醇厚的美酒,需求細細品味才華感遭到其間的妙處,所以,性情急躁的年輕人難以接受戲劇並不奇異,只要對人生有了必定的知道,對生活有了必定的沉積,才會領會到戲劇的美。況且戲劇受眾傾向於中老年,這也不是什麼壞事,就像盛行歌曲的受眾傾向於年輕人一樣,至少說明戲劇也有固定的受眾集體,並不像像樓主的說的那樣墮入了困境。作為戲劇工作者,要面臨抱負,不要認為戲劇沒有像幾十年前那樣霸道了而失去自信心,以致認為是墮入了困境,要用平和的心態看待社會的進步,看待各種藝術方法的安閒展開,不能再一心想著尋求幾十年前戲劇一花獨放的不正常現象。
戲劇,一方面要維護好本人的受眾集體,另一方面也要積極進取,爭取擴充套件本人受眾集體。我認為,戲劇從萌芽狀況到現在,曾經傳承了幾千年,戲劇從光輝的巔峰到現在也有幾百年的前史,是深深植根在中中國人心中的,必定會有自身展開的廣大天地的,更不會說沒就沒的。當然,任何事物都會有產生、生長、展開和消亡的過程,或許未來有一天,戲劇真的會被某個藝術方法所替代,從而完結本人的前史任務,那我們也應該順從其美。其他的藝術方法何曾又不會履歷這樣的過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