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朱雨濛濛
-
2 # 異點放映
先放結論:《與狼共舞》是一部充滿自然美感和人文美學和歷史反思的史詩電影,差不多二十年過去了,依然經典。
本片是凱文•科斯特納作為導演,製片的處女作。整部電影沒有因為是首次拍片而顯得經驗不足,相反,影片中對蘇族印第人別樣的野性風情和生活環境透過鏡頭給予了自然流露,每一個鏡頭都足夠有代表性。
同時,歷史程序中總帶有無奈甚至悲傷。影片中印第安人勇敢,善良,樸素與所謂美國西進運動中的文明人的殘酷,狡猾,野蠻形成了鮮明對比,但是先進的工業文明的歷史車輪碾壓過來,所帶來的時代更替只能讓人感嘆無可奈何花落去。
這部長達四個小時的《與狼共舞》與《阿拉伯的勞倫斯》類似,都是“文明”的白人闖入到“落後”的族群之中。
但是相較於後者個人英雄主義前者更加體現了兩種文明的融合,最後當鄧巴逐漸融入到印第安人生活中時候,遇到了自己社會對印第安人的剿滅,自己只有無奈與心痛。
另外,本片主題曲也是非常好聽。
-
3 # 禹飛扯閒片
看了《與狼共舞》之後不知道是什麼滋味,想哭哭不出來,大概這就是所謂的複雜吧。 電影裡有許多東西是美好的。電影的第一部分便向我們證明了人與人之間、人與動物之間、人與自然之間要做到“融合”,並非十分艱難的事情。 想到曾經談到某種特異功能:只要心裡想著什麼,對方便知道了。主持人隨後解釋:這樣的能力在人類還不會用語言交流的時候便存在了,並且這是非常重要的一種交流的能力。但是這種能力在出現了語言之後便消失了。突然之間覺得異常感動。《與狼共舞》所說的融合,就是這樣的融合。人與人之間語言不通,但是他們的心靈相通。人與動物,人與自然之間亦是如此。這實在是一派美好的景象。 而現實是殘酷的。這句話實在不假。不斷的戰爭,無休止的掠奪,流不完的鮮血擺明了那樣的美好景象只不過是一個夢境。在世界存在的某一天起,一種情感油然而生——仇恨。人們對仇恨如此牢記在心,日積月累,一代傳一代。後來的人們對仇恨如此盲從,如此篤定,硬是認為這是合乎所以的,沒有道理可循的。仇恨越來越大,像烏雲一樣籠罩天空,無處不在。
-
4 # 影視呱啦啦
電影《與狼共舞》一部難得的西部片,單從西部片的荒野,粗狂來解釋《與狼共舞》我認為還不夠完全。電影深層表現的時代文化和人權問題是電影反應的的核心主觀點。影片用嚴謹,理想的態度極力詮釋的表達了美國在那個特殊時期從文化差異美國政府軍豪奪印第安人領土不光的歷史事件,表現出國家有勇氣看正視自己的歷史,反應和暴露出歷史節點的關鍵問題。此外凱文·科斯特納從一個複雜又極具爭議和反應矛盾的人物強調了一個失重和不平衡的文化時期。凱文·科斯特納竭力表現出如何尊重其它民族在文化和思想,將人性間照射出的和平主義的理想,自由與平等的思想態度巧妙的和史詩壯麗般的西部背景相融合,電影中凱文·科斯特納不斷的強調如何看待信仰和人性的問題。《與狼共舞》配上其電影原音確實是一部即擁有反應文化內涵又以獨特藝術魅力的西部視角的藝術佳片
-
5 # 娛樂圈小蝸牛
《與狼共舞》是一部反往日把印第安人描寫成惡魔的影片。主人翁鄧巴在戰場上突出重圍活了下來,在可以任意選擇居住地他選擇了遙遠的西部邊境要塞,在這裡他了解到了蘇族人,他與他們一起生活與他們交往,讓他對蘇族人有了新的認識和了解,也在這裡結婚生活。
面對自己國家對蘇族人的進攻,他和蘇族人一起並肩抵抗阻止白人的統治。最後被抓被當成賣國賊背叛者。儘管回到了自己的國家,但他發現與那些文明人竟毫無共同語言。
雖然在影片的最後他被蘇族人解救,和妻子被迫遠走他鄉,在18年後蘇族人被迫簽約,割讓了自己世世代代生活過的土地
回覆列表
創作背景 為了將苦心創作的西部傳奇搬上大銀幕,本片編劇邁克爾·布雷克經歷了不堪回首的艱辛歲月。80年代中期,因為無處可尋對劇本感興趣的買家,窮困潦倒的布雷克在洛杉磯無家可歸,1986年初,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凱文·科斯特納鼓勵他將劇本改為小說,希望由此擺脫困境,可《與狼共舞》的小說手稿被很多出版商拒之門外,失望至極的布雷克離開好萊塢移居亞利桑那州的比斯比。當1988年平裝版《與狼共舞》終於出版時,布雷克正在當地一家中餐館作洗碗工。早就有意親自擔綱本片導演的科斯特納讓布雷克重返洛杉磯改編劇本,並買下了小說改編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