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寨總裁馬老闆

    《老老恆言》是本什麼書?

    清朝曹庭棟撰寫的 《養生隨筆》,養生專著,又名《老老恆言》。共五卷。

    前二卷敘起居動定之宜,次二卷列居處備用之物,末附粥譜一卷,借為調養治疾之需。主張養生要適應日常生活習慣,不可勉強求異;養生實踐要寓於日常生活起居瑣事之中;重視調攝脾胃,推崇食粥,列粥譜達一百方(自創14方),強調老年養生要重省心養性。全書所論,多有獨到之處,而又淺近易行,切於實用。其引證書目遍及經史子集,凡307種。本書為清代重要養生專著,甚為後人稱道。

    曹庭棟(1700-1785),字六圃,號楷人,自署慈山居士,浙江嘉善魏塘鎮人,生活於清代康熙、乾隆年間,享年八十六歲(見《曹庭棟自編年譜》)。乾隆六年(1741)舉人。少嗜學,工詩文。中年後,絕意仕途,於居處累土為山,曰“慈山”。彈琴賦詩,寫蘭竹,摹篆隸以自娛。曹氏著述頗豐,自成一家。有《產鶴亭詩集》9卷、《隸通》2卷、《琴學內篇》1卷、《外篇》1卷、《魏塘紀勝、續紀》等。所著《易準》、《孝經通釋》等6本巨集作多采入四庫全書。養生專著有《老老恆言》(又名《養生隨筆》)五卷,自言其養生之道,淺近易行。曹是個琴學家、書畫家,平時經常彈琴養心,書畫怡情。除主張和情志、養心神、慎起居、適寒暖外,對節飲食、調脾胃尤加重視。

    他認為,飲食不節,脾胃乃傷,並指出“脾胃為後天之本,老年更宜調理脾胃為要。”還認為“胃陽弱而百病生,脾陰足而萬邪息。”因此,節制飲食,調理脾胃有助於飲食和精微的正常消化及轉輸以保證人體各部分的營養而致健康長壽。

    曹庭棟贊同華佗在《食論》中的論點,認為食物須經“三化”始易被消化吸收而供添營養。所謂三化:一是火化(須爛煮),二是口化(宜細嚼),三是腹化(依靠脾胃自動消化)。並強調“老年惟藉火化”,這是因為老年人齒牙多有脫落,口化力減低,脾胃功能漸弱,腹化力下降故大多依賴火化的煮爛蒸熟,使有利於消磨輸運,吸收較多的營養。

    在節制飲食方面,首重食量的適宜,贊成“量腹節所受”,即須根據自己的肚量對飲食加以節制,寧少勿多,不可勉強加食。故他說:“凡食總宜少為有益,脾易磨運,易化JingYe,否則極易之物,多食反至受傷”,“加則必擾胃氣”。

    曹氏也很關注飲食之冷熱適宜。他強調飲食之冷熱,應順從四時寒暑的自然變化,一般而言,寒冬宜熱食,酷夏宜涼食,但因胃的秉性是喜暖厭寒,故熱則害少,寒則害多。故他認為,飲食寧過熱也不要過涼,並指出:“瓜果生冷諸物亦當慎,胃喜暖,暖則散,冷則凝,凝則胃先受傷,脾即不運。”

    此外,曹氏也認為,調理脾胃,不僅在於食量適中,冷熱適宜,還應“飯後”食物停胃,必緩行數百步,散其氣以輸於食,則磨胃而易消化。但也指出“飽食後不得急行,急行則氣逆,不但食物難化,且致壅塞。”並告誡不要食畢即臥,是因此時“胃方納食,脾未及化”故易傷胃之故。如食後必欲臥者,“宜右側(臥)以輸脾之氣……食遠(進食較久以後)則左右胥(都)宜。”

    曹氏還很重視飲粥養胃以期益壽的措施。他認為“粥能益人,老年尤宜”,“每日空腹,食淡粥一甌(碗盞),能推陳致新(可促進新陳代謝),生津快胃(使脾胃機能順暢),所益非細。”甚至認為“有競日食粥,不計頓(餐次),飢則食,亦能體強健,享大壽。”故他輯錄的藥粥方有一百首之多,雲可“備老年之頤養”。

    由上可看出,曹庭棟在綜合養生的諸措施中,對食物、飲食、慎藥和藥粥等項,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和提倡。

  • 2 # 珠海本地生活

    有一個老人,他學識過人,著作多被收入《四庫全書》;他參閱了307本古書,上至《周易》,下至《張文仲備急方》;他75歲開始寫書,親身體驗,把養生心得一一記下;他的書不近丹藥,不求仙方,唯從日常做起,內容細緻、方法簡單,是中醫養生讀物中罕見的,被後世奉為“養生聖經”——他就是曹廷棟,他寫的書名為《老老恆言》。

    第一部分

    人必須面對現實,正視自然規律。進入老年,不用害怕,重要的是要有正確的觀念,要知道如何去適應,如何去保持永遠年輕的心態與活力,進而求得延緩衰老。人要學會服老,做事需量力而行。“少年熱鬧之場,非其類則弗親。苟不見幾知退,取憎而已。至於二三老友,相對閒談,偶聞世事,不必論是非,不必較長短,慎爾出話,亦所以定心氣。”

    服老是一種智慧

    今天的青年就是明天的老年。人的老化,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也是一種自然現象。

    人到老年,精力一天天衰退,身體一天天老化,誰都無法避免。著名老中醫嶽美中曾歸納老化現象為八點:記遠事,不記近事;笑時有淚,哭時無淚;喜歡孫子,不喜歡兒子;喜歡硬食,不喜歡軟食;眼昏花,看不清近處;耳朵聾,好打聽閒事;遇怪人,沒觀察就問;想尿遠,反溺在鞋上。所以常聽老年人說,自己都煩自己。

    “老年肝血漸衰,未免性生急躁。旁人不及應,每至急躁益甚,究無濟於事也。當以一‘耐’字處之,百凡自然就理,血氣既不妄動,神色亦覺和平,可養身兼養性。”意為老年人肝血已經逐漸衰弱,因而未免性情急躁。如果旁邊的人不能及時對他們的要求做出相應的反應,他們就會更加急躁。但急躁是無濟於事的,應該以一“耐”字來對待,學會忍耐,處理任何事情應懂得順其自然,這樣氣血就不會妄動,神色也就平和,從而既養身又養心。

    人必須面對現實,正視自然規律。進入老年,不用害怕,重要的是要有正確的觀念,要知道如何去適應,如何去保持永遠年輕的心態與活力,進而求得延緩衰老。

    人要學會服老,做事需量力而行。“少年熱鬧之場,非其類則弗親。苟不見幾知退,取憎而已。至於二三老友,相對閒談,偶聞世事,不必論是非,不必較長短,慎爾出話,亦所以定心氣。”《老老恆言》在這裡講的是,年輕人喜歡去熱鬧的場所,而老年人就不要去了,如果不知此理偏要去,無疑會讓人討厭你而自取其辱。老年人有老年人的生活圈子,可以邀兩三個老友對坐閒談,偶爾談論到世事的時候,也不必爭論是是非非,更不要計較長短,這樣才能定心養性、修煉出一個好身體。

    老年人在制定計劃時要切合老年期的實際情況。以鍛鍊身體為例,青壯年時可以登山、遠足,年紀大了可以散步、遛彎;青壯年時可以溜冰、潛水,年紀大了可以打太極拳、做廣播體操……我在門診曾接診過不少病人,因為不服老,參加中青年強度較大的體育活動,結果出現膝骨性關節病、腰椎間盤突出症、肩周炎等。他們中的許多人都對我說過同樣的話:“不服老不行啊。”

    因此,服老是一種智慧。它不是認輸,而是教會你面對現實,教會你一種適合你年齡段的新的生活方式,從而讓你活得更健康、更精彩、更長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沒種過稻子,請問下畝產純利潤萬元,要多少稻子?種4季的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