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大232457581
-
2 # 萌叔觀世界
維利·勃蘭特,一跪成名的總理,奠定了德國的統一和繁榮,最後卻因用人不善(東德間諜案)而身敗名裂,過早結束了政治生命。
勃蘭特原名赫伯特·恩斯特·卡爾·弗拉姆,1913年12月18日出生在呂貝克一個貧困的家庭,受到父母的影響,從小就喜歡政治,16歲時加入社會民主黨,17歲加入社工黨。1933年希特勒借著國會大廈縱火案宣佈其他政黨非法,勃蘭特及其政黨的活動轉入地下。為了躲避警察的檢查,勃蘭特開始使用維利·勃蘭特這個名字。
同年,勃蘭特被派往挪威工作,後來又以戰地記者的身份參加了西班牙內戰。1940年德國攻打挪威,勃蘭特又轉移到了瑞典。直到1945年納粹德國投降後,勃蘭特回到了德國,參與了報道紐倫堡軍事法庭審訊納粹戰犯。就在那段時間,勃蘭特確立了自己的理想:為重建德國而貢獻自己的力量。
1955年,勃蘭特當選為西柏林市議會議長,1957年,當選為柏林市市長。任柏林市市長期間,勃蘭特在兩次柏林危機中有效地阻止了事態的惡化,為德國的穩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積累了大量的政治資本。1961年開始角逐德國總理職位,經過兩次失敗後,於1969年成功當選為德國總理,時年55歲。
內政上,勃蘭特表現平平,並沒能很好解決一些社會問題。勃蘭特之所以會被歷史銘記,第一就是在華沙那一跪,第二就是他的“新東方”外交政策。
在勃蘭特之前的德國,外交上奉行的是哈維斯坦主義,簡單點說就是屁顛屁顛跟著美國跑,與蘇聯的陣營絕對劃清界限,不承認東德,不同與東德有外交關係的國家保持聯絡。這種政策,嚴重壓縮了德國在國際舞臺上的空間,不僅與蘇聯及其陣營的國家不相往來,還失去了例如埃及、敘利亞、伊拉克等這些與東德有外交往來的中立國家。
哈維斯坦主義也嚴重割裂了德國,加劇東西兩德和東西柏林之間的矛盾和摩擦,導致兩次柏林危機的發生,使得德國成為了美蘇兩大陣營之間鬥爭的前哨站。
而勃蘭特的基本立場就是要緩和東西德之間的矛盾,從而最終實現兩德的統一。勃蘭特打破了哈維斯坦主義,奉行“新東方政策”,就是改善與東德的關係,打破外交僵局。為此,勃蘭特開始一系列的外交活動,先後出訪蘇聯、波蘭等華約國家。而那“歷史性的一跪”就發生在1971年訪問波蘭期間,被稱為“華沙之跪”。
這一跪,給勃蘭特帶來了巨大的聲譽,並因此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和平獎,同時登上了美國《時代》週刊。可以說,“華沙之跪”還是相當具有歷史意義的,代表著德國對二戰反思的開始,此後歷屆德國首相都以此為榜樣,參與各地的紀念活動和悔罪活動。
“新東方政策”也起了一個好頭,雖然勃蘭特的任期很短,1974年就卸任了,他的思想和理念卻被以後的德國貫徹了下來,成就了今天這麼富強的德國。
-
3 # 世界名文博覽
華沙之跪發生在1970年12月7日,指西德總理維利·勃蘭特在華沙猶太隔離區起義紀念碑前下跪一事。當天西德與波蘭簽訂了華沙條約。 勃蘭特在紀念碑前敬獻花圈後,突然自發下跪並且為在納粹德國侵略期間被殺害的死難者默哀。
堂堂一國總理跑到當年的敵對國遇難者紀念碑前深情一跪,是需要很大的勇氣才能做到的,這一行為稱之位壯舉亦不為過。他這一跪打開了糾纏德國與眾多歐洲鄰國幾十年的戰爭心結,他這一跪代表著當今的德國對當年法西斯主義的徹底反省,也代表著當今德國對當年戰爭行為對眾多受害者巨大傷害行為的深深懺悔。勃蘭特用莫大的勇氣向世界展示了德國對戰爭行為的徹底反省,化解了歐洲夥伴因二戰帶來的心理陰影。勃蘭特用莫大的勇氣和高明的智慧為戰後的德國贏得了一片新天地,使得歐洲在二戰後快速進入一體化建設,為當今歐盟的巨大發展成就奠定了基石。
不得不佩服勃蘭特當年的政治勇氣和戰略眼光,若當年的日本能有此舉,今日的亞洲也別有一番天地。
1970年的12月,勃蘭特結束了對捷克和波蘭的訪問後他在12月的寒風中來到了當時華沙的猶太人死者的紀念碑面前,他現實向紀念碑獻上了花圈,隨後他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在眾人的目光中,他面對著紀念碑跪了下來,並且發出了祈禱。他向所有在二戰中被納粹殺害的無辜猶太人表達了沉痛的哀悼,他為自己國家曾經犯過的錯贖罪。
回覆列表
這直接表明了代表德國政府對戰爭的態度。否則一個短短二十多年發動兩次世界大戰的國家,怎麼能讓世界人民放心。
反觀日本政府就沒有這種態度。日本政府要員每年祭拜供奉日本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表明日本軍國主義有死灰復燃的可能,華人民經過14年的艱苦抗戰才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損失是巨大的,教訓是慘痛的,日本政府至今不承認戰爭罪行,我們應該時刻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