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中國自古就有薰香的歷史。古人很早就已懂得,香薰能夠美容、祛痛、消除疲勞、排解抑鬱。《紅樓夢》第五回“賈寶玉神遊太虛境”中,寫警幻“攜了寶玉入室。但聞一縷幽香,不知所聞何物”。警幻冷笑道:“此香乃塵世所無,爾如何能知!此係諸名山勝境初生異卉之精,合各種寶林珠樹之油所制,名為‘群芳髓’。”很古以來,香在中國帝王宮廷和富貴人家的起居生活中,就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焚香大約早在春秋時代就開始了。《拾遺記》說,燕昭王二年(公元前585年),波弋國貢“荃蕪之香”。不過,在秦漢以前,中國還沒有沉香之類香料傳入。當時焚燒的,是蘭蕙一類的香草。漢武帝時代,嶺南逐漸與中原交通。由於武帝好道,南方諸郡紛紛貢獻珍奇,香料也就傳入中原,不再焚燒草香。 香料品種很多。最名貴的香料是沉香,除了中國嶺南一帶出產外,當時真臘(今高棉)、占城(今越南中部)等地也出產。後來又有了檀香、雞舌香、龍腦香等品種。漢武帝的寵妃趙飛燕雜薰諸香,坐處餘香百日不歇。漢武帝迎接西王母時,曾經燔燒“百和之香”。這些雖屬神話傳說,但也證實當時已經焚燒香料了。魏晉以來,香料已成為宮廷及富貴人家中生活必需品之一。焚香、薰香,也就成了社會上層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曹操在取得政權之前,曾經“禁家內不得薰香”,以示簡樸;還曾經贈送諸葛亮“雞舌香五斤,以表微意”;臨終時遺令:“餘香可分與諸夫人。”唐宋以後,關於香品、香事、香料製作、焚法等方面的著作多了起來,遂有“茶經香傳”之稱。焚香與品茗,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一般場合下,古人是把香料製成餅塊,放在特製的香爐內焚燒的。《紅樓夢》第五十三回“榮國府元宵開夜宴”中,就描寫說:“賈母歪在榻上。榻下……只一張高几,設著高架纓絡、花瓶、香爐等物。”最早的香爐叫“博山香爐”,傳說是西王母送給漢武帝的。那形制是仿照傳說中海上仙山博山的形象,下面有盤,貯存熱水,使潤氣蒸香,象徵海的迴環,上面的爐蓋如山,香菸從蓋裡出來,宛如山騰嵐氣,呈現出一種山海之象,這種香爐,後來又被叫做“寶鼎”。《紅樓夢》第十七回“大觀園試才題對聯”中,賈寶玉題有一聯雲:“寶鼎茶閒煙尚綠”,描繪的就是寶鼎爐焚香情景。古人焚香的方式,一般必定在深房幽室之中,用矮桌置爐,與人膝平。火上設有用銀葉或者雲母片製成的淺盤盛香。香不及火,使之自然舒緩而無煙燥氣,卻自香風嫋嫋。難怪寶玉步入秦氏臥房時,便有一股細細的甜香,使寶玉眼餳骨軟,連說“好香”了。 今天人們薰香,其實也可因陋就簡,因地制宜,不一定非要去美容院。隨著市場的不斷開放,各種香料隨處可以購買到,完全可以自己動手,在家居休閒時薰香。而且,除了香料薰香之外,一些盆栽鮮花,也完全可以擺放室內,或者工作場所,起到自然香薰之效。
【西方】
植物精油薰香又稱薰香療法,是芳香療法的一種。芳香療法一詞的使用,始於1928年,是由一位法國化學家雷尼•莫瑞斯(Rene-Maurice.Gattefosse)所創造。至於芳香療法之運用,早在五千年前的文化古國—埃及與印度的文獻中已有出現,人們利用天然植物之特性,達到消炎抗菌之目的。中國薰香的歷史自古源遠流長,李時珍之《本草綱目》也有詳細描述,中國古代的醫生就懂得利用薰香治病,古時藥物缺乏,薰香就成了當時治病的良藥。現今,以芳香植物精煉而成的精油,既可用於薰香、塗抹,又可用於按摩、浸泡等方式,從而到達全身細胞,轉化成超能量,使身、心達到純淨舒暢的境界。 薰香在歐美已流行多年,19世紀以後,隨著療效明顯的抗生素的面世,香薰在醫學上的運用漸被淡忘,直到近年抗生素的副作用給身體帶來不良的影響不可承受,人們才再次明白:"自然"的重要和可愛,香薰這種古老的調理、治療、美容的天然方法,再度流行起來, 並進入百姓生活,尤其在法國,人們習慣透過植物的花、葉、根、樹皮、果實、種子和樹脂等所提煉出的不含任何化學物質的植物精華,對人體進行多方位的調理,讓植物精油來調養、淨化、加強、維護與治療人類的身心。因而,今天的法國,不但是世界天然植物精油之王國,更是全球薰香療法的研發中心。 薰香雖然發跡於法國,但隨著全球人類健康意識的普遍增強,近年來,薰香已經風行世界各地,尤其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更為迅速。如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印度尼西亞、香港、臺灣、澳門、菲律賓、南韓和日本等,一些薰香產業的巨頭,已開始從法國遠涉重洋相繼登陸中國,將全面啟動中國的薰香市場。
【中國】
中國自古就有薰香的歷史。古人很早就已懂得,香薰能夠美容、祛痛、消除疲勞、排解抑鬱。《紅樓夢》第五回“賈寶玉神遊太虛境”中,寫警幻“攜了寶玉入室。但聞一縷幽香,不知所聞何物”。警幻冷笑道:“此香乃塵世所無,爾如何能知!此係諸名山勝境初生異卉之精,合各種寶林珠樹之油所制,名為‘群芳髓’。”很古以來,香在中國帝王宮廷和富貴人家的起居生活中,就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焚香大約早在春秋時代就開始了。《拾遺記》說,燕昭王二年(公元前585年),波弋國貢“荃蕪之香”。不過,在秦漢以前,中國還沒有沉香之類香料傳入。當時焚燒的,是蘭蕙一類的香草。漢武帝時代,嶺南逐漸與中原交通。由於武帝好道,南方諸郡紛紛貢獻珍奇,香料也就傳入中原,不再焚燒草香。 香料品種很多。最名貴的香料是沉香,除了中國嶺南一帶出產外,當時真臘(今高棉)、占城(今越南中部)等地也出產。後來又有了檀香、雞舌香、龍腦香等品種。漢武帝的寵妃趙飛燕雜薰諸香,坐處餘香百日不歇。漢武帝迎接西王母時,曾經燔燒“百和之香”。這些雖屬神話傳說,但也證實當時已經焚燒香料了。魏晉以來,香料已成為宮廷及富貴人家中生活必需品之一。焚香、薰香,也就成了社會上層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曹操在取得政權之前,曾經“禁家內不得薰香”,以示簡樸;還曾經贈送諸葛亮“雞舌香五斤,以表微意”;臨終時遺令:“餘香可分與諸夫人。”唐宋以後,關於香品、香事、香料製作、焚法等方面的著作多了起來,遂有“茶經香傳”之稱。焚香與品茗,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一般場合下,古人是把香料製成餅塊,放在特製的香爐內焚燒的。《紅樓夢》第五十三回“榮國府元宵開夜宴”中,就描寫說:“賈母歪在榻上。榻下……只一張高几,設著高架纓絡、花瓶、香爐等物。”最早的香爐叫“博山香爐”,傳說是西王母送給漢武帝的。那形制是仿照傳說中海上仙山博山的形象,下面有盤,貯存熱水,使潤氣蒸香,象徵海的迴環,上面的爐蓋如山,香菸從蓋裡出來,宛如山騰嵐氣,呈現出一種山海之象,這種香爐,後來又被叫做“寶鼎”。《紅樓夢》第十七回“大觀園試才題對聯”中,賈寶玉題有一聯雲:“寶鼎茶閒煙尚綠”,描繪的就是寶鼎爐焚香情景。古人焚香的方式,一般必定在深房幽室之中,用矮桌置爐,與人膝平。火上設有用銀葉或者雲母片製成的淺盤盛香。香不及火,使之自然舒緩而無煙燥氣,卻自香風嫋嫋。難怪寶玉步入秦氏臥房時,便有一股細細的甜香,使寶玉眼餳骨軟,連說“好香”了。 今天人們薰香,其實也可因陋就簡,因地制宜,不一定非要去美容院。隨著市場的不斷開放,各種香料隨處可以購買到,完全可以自己動手,在家居休閒時薰香。而且,除了香料薰香之外,一些盆栽鮮花,也完全可以擺放室內,或者工作場所,起到自然香薰之效。
【西方】
植物精油薰香又稱薰香療法,是芳香療法的一種。芳香療法一詞的使用,始於1928年,是由一位法國化學家雷尼•莫瑞斯(Rene-Maurice.Gattefosse)所創造。至於芳香療法之運用,早在五千年前的文化古國—埃及與印度的文獻中已有出現,人們利用天然植物之特性,達到消炎抗菌之目的。中國薰香的歷史自古源遠流長,李時珍之《本草綱目》也有詳細描述,中國古代的醫生就懂得利用薰香治病,古時藥物缺乏,薰香就成了當時治病的良藥。現今,以芳香植物精煉而成的精油,既可用於薰香、塗抹,又可用於按摩、浸泡等方式,從而到達全身細胞,轉化成超能量,使身、心達到純淨舒暢的境界。 薰香在歐美已流行多年,19世紀以後,隨著療效明顯的抗生素的面世,香薰在醫學上的運用漸被淡忘,直到近年抗生素的副作用給身體帶來不良的影響不可承受,人們才再次明白:"自然"的重要和可愛,香薰這種古老的調理、治療、美容的天然方法,再度流行起來, 並進入百姓生活,尤其在法國,人們習慣透過植物的花、葉、根、樹皮、果實、種子和樹脂等所提煉出的不含任何化學物質的植物精華,對人體進行多方位的調理,讓植物精油來調養、淨化、加強、維護與治療人類的身心。因而,今天的法國,不但是世界天然植物精油之王國,更是全球薰香療法的研發中心。 薰香雖然發跡於法國,但隨著全球人類健康意識的普遍增強,近年來,薰香已經風行世界各地,尤其在東南亞地區,發展更為迅速。如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印度尼西亞、香港、臺灣、澳門、菲律賓、南韓和日本等,一些薰香產業的巨頭,已開始從法國遠涉重洋相繼登陸中國,將全面啟動中國的薰香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