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凝涵7
-
2 # 一個笑臉
首先咱們說下,正邪要怎麼分辨呢?為十人殺百人是正,還是為百人殺十人是正呢?所以正邪的分辨並不是很清晰。
忠臣有很多,比如殺神白起,為了秦朝鞠躬盡瘁最後卻被賜死;比如文豪蔡邕,不僅自己被殺,女兒也被匈奴掠去;比如精忠岳飛,一心保國而慘死風波亭;比如貪官和珅,他忠卻貪,最後難逃一死……
忠臣也分許多種,比如對皇帝忠,對朝代忠……還分為忠且清官,忠且貪官……所以,一個忠並不能概括這麼多種的官員。
如果說這就是摳字眼,那麼我可以舉兩個廣義忠的例子。
一是于謙,寫出千磨萬擊還堅勁這句詩的于謙,本身也是和竹子一樣,歷經磨難,在明朝皇帝被掠走之時,一力承擔國家安危,再立新君,打敗侵略者。他的確是忠臣,但是卻不被統治者喜愛。作為前皇帝,自己一被掠走就再立新君,痛恨于謙。作為新皇帝,剛剛享受到權力的爽感,于謙竟然要打敗敵人迎回新皇,痛恨于謙。于謙的確是忠臣,但是他卻被兩個統治者仇恨,哪有不倒黴的道理?
再舉一個例子,清朝海瑞。海瑞這個人,特別清廉,特別忠誠。判案的時候,他的依據就是富的讓窮的,弟弟讓哥哥,民心所向但是卻並非公正。還有一次,幾歲的小女兒被男僕碰了下手,竟然把女兒關進屋子裡餓死,真是難以想象。這也是忠臣清官,卻並不是真正的正。
-
3 # 陳1594577
所謂的忠臣也要看立場 從近往遠說吧 被誅十族的方孝儒 誰會說朱棣是昏君 風波亭的嶽武穆不寫靖康恥趙構會滅了他?裙帶關係的楊釗如不會上體天心 怎麼會被天下誅 李林輔 李義府蔡京許敬宗 ~~~太多了立場不同
-
4 # 心明精進
邪和正本來就是辯證統一的,沒有“邪”那來“正”,沒有“正”何來“邪”。儘管歷史上有很多忠臣悲催屈死,但正是因為他的“忠”才讓人刻骨銘心。而那些奸邪小人死得再多,不過是咎由自取,誰還會在意他們呢。
-
5 # 關中拾遺
這個提問讓我想起最近上映的張藝謀《影》,以水墨畫的風格展現了古代國之間,君臣之間的權謀,沒有非黑即白的對錯,更多的展現的是黑與白之間的過度色——灰。這與古代社會沒有什麼區別。古代一朝天子一朝臣,多數的臣子都處於“灰”這個中間色之中,大黑大白大奸大忠的都在歷史書上寫著。
岳飛是精忠報國的英雄,家喻戶曉。他的《滿江紅》很多人都能背誦。他在收復南宋國土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北伐抗金,眼看就要得到勝利的果實了,卻最終被南宋議和的方針打斷,還被奸人陷害,最後慘死大理寺。他對於國家忠心耿耿,一直想收復中原故土;但是他要也主張收復故土後要把被金兵擄去的宋徽宗,宋欽宗迎回來,這顯然與宋高宗如何治理南宋的主張相左,動了宋高宗的寶座,觀點立場的對立,已經為這位忠臣埋下了伏筆,這時候只要有人察言觀色,就會找理由去陷害。
李鴻章罵名不少,尤其是初中學歷史的時候感覺尤其明顯,感覺這就是大奸臣,簽了那麼多不平等條約,喪權辱國。但是李鴻章本人也說過,自己就是個裱糊匠,大清這個屋子已經破爛不堪,他只是修修補補,最後人們都把問題歸結於裱糊匠身上了,試問,如果慈禧不是擔心大權旁落,這也防著那也防著,作為洋務派的支持者,李鴻章說不定就把小日本幹翻了。
如果站在雙方立場去理解,權臣是不分對錯正邪的,他更多的時候就是服務於皇權,沒有對錯。但是一個人,一件事,一段歷史,總是要去評論的,要以史為鑑的,蓋棺定論是必不可少的,這就是我們的道德觀念,價值取向,確實有忠誠死的很慘,那是要警示後人,要有像忠烈一樣忠於國家的思想,有氣節,也警示自己不能做歷史的罪人。
回覆列表
古代是家天下,皇帝大多是以自己的利益為出發點,害怕他人分得一杯羹,忠臣被殺是極少現象。
開國皇帝基業不穩,唯恐天下有變,他們常常居安思危,殺死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功臣,這裡面不乏有忠臣。忠臣效忠於皇室,他們很少考慮自己的得失,不會討好賣乖,喜歡戳人痛處,得罪人於無形之中,有時難免會被奸臣算計,招致殺身之禍。皇帝的昏庸無能偏聽偏信,也是忠良慘遭殺害的一個原因。
舉頭三尺有神明,不然,人間怎麼會有祭拜忠臣和民族英雄的廟宇?而沒有建哪個奸詐小人的寺廟?這就是在告訴我們要做一個正直,忠誠,善良,有愛心的人。歪風邪氣是廣大百姓鄙視和厭惡的,所以說邪不壓正。
忠良被慘遭殺害,只是暫時現象,最終,都會被平反昭雪,並歌功頌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