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逍遙劉138208928

    古有“賦比興”,現在所謂的起承轉合其實就是古法的演繹。起者,起興。承者,比擬。轉合即是鋪陳其事也。如此才能構成內容連貫,邏輯通順,篇幅完整的詩作。

  • 2 # 朝陽雅風

    《詩格》:“作詩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永。”

    詩詞創作藝術手法變化多端,並非是刻板的,所謂“起承轉合”也有不同表現方式。

  • 3 # Sariel鬼

    起承轉合之間的關係,起中有合,閤中有起,這是首尾呼應,而承與轉皆兼顧起合,這是上下勾連,一脈相承.所以四者之間互相依存,互為作用,有著嚴密的邏輯性,體現著很強的辯證關係.

    起筆宜開不宜合,或單刀直入、或啟人思考、或引人注目,變化多端,以自然為佳;承接或正起反接,或正接反起,以順暢為妙,承後之轉折,或一轉,或兩轉,或三轉,或四轉……迂迴曲折,愈轉愈廳,才是上乘;合即結尾,或明揭題旨,或耐人尋味,或啟人遐想,以有力取勝.

    中國古律詩常運用起、承轉、合.律詩“首聯”也叫“起聯”“頷聯”承筆銜接.承筆是承接開頭、或寫景、或抒情、語氣和緩,與上聯自然銜接,不可松泛.起筆一聯只概括大概,承筆應點明題意,以開啟下文轉筆一聯.中國元人楊戩《詩法家數》說:“頷聯:或寫意,或寫景,或書事、用事、引證.此聯要接破題,要如驪龍之珠,抱而不脫.”“頸聯”起筆呼應,上承“頷聯”,轉折突起,陡生波瀾,有起有伏,力免平鋪直敘.楊戩《詩法家數》又說:“頸聯,或寫意、寫景、書事、用事、引證.與前聯之意相應相避,要變化,如疾雷破山,觀者驚愕.”轉筆有三:進一層轉,推開一層轉和反轉.

  • 4 # 媒花香自苦寒來

    一首完整的律詩,必須有完整的起承轉合結構,才能體現這首詩的邏輯關係。起,即詩作者創作的起點,是作品的依託;承,在起點上的拓展,豐富作品的鋪陳,又不能離題釋出議論;轉,是對題旨的深化,詩意的昇華;換一種寫法,換一個角度,換一個句式。由實轉虛,由虛轉實。合,作者對全詩的統領歸納,並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抒發作者的由此及彼、由表及裡的哲理情懷。

  • 5 # 雲卷飛山

    寫律詩為何離不開“起承轉合”?因為起承轉合不僅僅是律詩寫作的主體結構。人類自有文藝作品釋出以來,幾乎所有作品都遵循這一基本結構。就連西方交響樂曲也是一樣,先是引子,而後漸入主題,轉而進入高潮,最後再現迴響,慢慢落下帷幕。

    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就充分掌握了這一基本格式,一段田園牧歌式悠揚的曲調,把人們帶入了綠水青山萬花盛開,無數彩蝶翩翩起舞的春天,一則美好愛情故事隨即展開。同窗共讀的歡樂,十八相送的纏綿,相思相戀的哀怨,逼婚逼嫁的憤怒,一切美好的毀滅……跌宕起伏,嘎然而止!最後迴響再現化蝶場面,漸行漸遠。不就是起承轉合,完整的表達模式?

    小說也一樣,開頭、展開、高潮、結局,不這樣,又能怎樣?西方現代派試圖突破這一模式,用意識流表現手法,各路情節放射展開,也滿足了人們一些好奇心理,但大多數人還是無法欣賞,從頭到尾,一頭霧水,滿臉懵逼,不知所云,最後憤而離開。難道你要怪讀者觀眾沒文化,有眼不識金鑲玉?是你大還是觀眾讀者大?是觀眾讀者服從你,還是你要滿足大眾?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好,還是回到主題,我們以李商隱七律《錦瑟》為例,看看什麼叫起承轉合: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起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承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轉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合

    本詩雖標有“錦瑟”,但只是按古例取首二字為標題,還是一首無題詩,所以到底應怎麼理解這首詩,他到底想表達什麼,也許只有李商隱自己知道,我們也許只能瞭解一些皮毛而已。

    好好的錦瑟,怎麼就變成了五十弦了呢?

    撫摸著散亂的弦柱,不由地想起了逝去的華年。

    這就是“起”了。

    莊周夢蝶並未迷失自我,

    杜宇的真心卻化成了啼血的杜鵑。

    “承”前進入沉思和感慨。

    滄海明月明珠有淚,

    藍田暖日暖玉生煙。

    “轉”入景物描寫,進一步懷念逝去的美好時光。

    這一切的一切都已成追憶了啊,

    可當時卻只感到一片茫然!

    一聲嘆息,結束全詩,記憶的閘門也就此“合”上。

    以上只是個人理解,拋磚引玉,友友們,也說說你的看法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董其昌《自誥身帖》比起顏真卿的《自書告身》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