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醬香土豆71647670
-
2 # 工業網際網路
最近垃圾分類非常火,有人甚至戲謔可以就此開發一條代扔垃圾的產業鏈,垃圾分類看似簡單,實操難度卻很大。比如:餅乾和溼了的貓砂哪個是幹垃圾?相信很多人會毫不猶豫的選擇餅乾,但是答案卻恰恰相反。同樣令人不解的是,小龍蝦殼是溼垃圾,而螃蟹殼卻幹垃圾。因此,一句“你是什麼垃圾”火遍了大街小巷,而接下來,北京、廣州、深圳等城市也即將面臨同樣的靈魂拷問了,垃圾分類的序幕正在開啟。
垃圾分類亟待AI助力
面對不斷推進的垃圾分類工作,很多人都在期待AI的助力,加拿大有一款名為Oscar的垃圾桶,透過一個顯示屏和AI攝像頭幫助使用者識別並投放紙張、廚餘、容器等垃圾。
視覺識別技術是關鍵環節
垃圾分類的難點主要在於歸類不同特徵的材料,因此智慧檢測、機器視覺等技術成為關鍵。
藉助攝像頭抓拍,對塑膠、金屬、電子等垃圾進行智慧識別;針對紙製品和紡織物可以從平均密度著手進行屬性預警線的設定,進行分類;另外,人臉識別技術的運用,可以對居民的違規操作進行管控,提升垃圾分類的效率與質量。
落地之前困難重重
綜上所述,AI對垃圾分類的作用十分值得期待,但是它的落地還面臨很多問題,比如,家庭垃圾的盛放問題,攝像頭無法對袋裝垃圾進行識別;另外,在判斷出分類錯誤的垃圾之後,還需人工進行手動歸類;而一旦運用人臉識別和大資料分析,則又涉及到老生常談的大眾隱私問題。
不得不說,在環保大趨勢下,垃圾分類的確是一個值得重視、應用“智慧”的場景,但在此之前,提升智慧水平才是我們的當務之急。
-
3 # 環保前線
是,現在智慧回收裝置正在一步步落實。在智慧回收箱投放垃圾時,市民只需對可回收物進行簡單分類,就可以按照機器上的引導進行投遞,按照標定價格獲得一定的積分回報,積分用於兌換物質獎勵。同時未解決年輕人資源回收難題,讓資源分類更簡單,還提供預約上門專人回收服務。
除此之外,有多個APP平臺也推出了垃圾回收指南,垃圾廢品回收的下單功能,一時間“代收垃圾”成為新時尚。
和傳統的“破爛王”相比,這些裝置及App明碼標價、流程清晰,免去了和“破爛王”爭執議價的煩惱,為社會治安的維護起到了積極作用,也調動起了居民垃圾分類的積極性。
回覆列表
近年來,隨著《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逐步落實,中國垃圾分類事業步入快車道。在這個過程中,科技為解決傳統垃圾分類難題提供了新思路。利用自主研發、自主生產的智慧裝置進行垃圾回收的公司日漸增多。
垃圾分類回收,是加強環保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盡最大可能實現垃圾分類、回收利用,既減少垃圾填埋等用地壓力,也能透過回收利用提煉新的“城市礦產”。但打造一套成熟的垃圾分類體系並非易事,在很多國家和地區需要幾十年的不斷投入、建設。其中的難點,一方面是硬體層面,垃圾分類、運輸、回收的相關裝置和處理能力建設;另一方面則是軟體層面上的公眾意識,實現從“要我分類”到“我要分類”的轉變,需要經過長時間的教育推動。
這兩方面的難題,在科技進步的大背景下卻找到了新的解決方案。從事智慧化垃圾回收的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大大加速了硬體和軟體建設的程序。比如,在運輸處理方面,企業可以透過實時監控的大資料系統,排出清理垃圾的優先順序。及時將垃圾運輸到集中分揀中心,統一分揀、壓縮、打包,再送往資源再生企業。而在轉變公眾觀念方面,智慧化裝置的最大好處是把垃圾分類的“有感”程度大大提升了:透過直觀的介面指引、終端螢幕上可直接掃碼獲得“回收金”乃至“搶紅包”,賬戶累計提現等舉措,讓公眾更加清楚地感受到垃圾分類回收對自己的直接好處,更加清楚地看到使用者行為在整個垃圾回收鏈條中的重要意義,進而提升了責任感和主動性。
實際上,不止垃圾分類回收這一工作,很多社會治理難題都是依靠科技的進步,解決了以往難以解決的問題。比如人臉識別、刷臉技術應用在火車站進站驗證之中,既極大地提升了效率,也保障了安全;比如大資料技術、人工智慧應用在紅綠燈排程之中,整體性考慮整個交通系統的交通組織,做到合理分流、靈活排程,這些都是人力工作很難做到,或者成本極高的。由此可見,在推動垃圾分類回收事業中,大膽擁抱新科技、提升智慧化水平,正當其時,亦大有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