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何如習字練拳

    那麼,沒能這麼證據確鑿的大咖們,還有誰稱得上五體皆精?個人以為,王羲之是肯定的。魏晉時代,官方書體、朝廷公文首選仍是篆、隸,咱們的右軍將軍不可能不精,他的傳世摹本,有些是明顯帶著篆籀筆意的,他幼年學書時的功課,不會少了篆隸,而真、行、草三體,他又是各體的魁首。孫過庭《書譜》說"且元常(鍾繇)專工於隸書,伯英(張芝)尤精於草體,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逸少就是王羲之。綜上,雖然我們沒有見到書聖的篆書、隸書作品,但他精通此二體,應該是可以推定和必然的。

    除此之外,兼涉五體者並不乏人,要五體皆精就想不到還有誰了。

  • 2 # 晉風

    古代那些書法家均是五體皆精?

    除此而外,明清時期的王鐸,鄧石如可能也有真行草隸篆書體墨跡散見於世。在中國書法史上能經得住考據的就是他們三位。近現代書家鄧散木也有《五體正氣歌》存世,但書史地位未定,也就不能遑論鑑評。

    那麼,我切入主題問一句,上述在書法史上鼎鼎大名的三位大師,他們真能是五體皆精嗎?我想,他們的在天之靈如果能聽到我的詰問,肯定是不會答應的。因為他們的文化修養境界,以及對書法一以貫通的高度認識不允許他們這樣做。但如果換成現代某一書家,肯定會答應的震天響,因為早想暗地裡顧筆桿子而把自己吹成“五體皆精“的書法大師而揚名立世。一笑。

    我們知道,趙孟頫是以楷、行名世的,王鐸是以行、草撥萃的,而鄧石如是以篆隸贏人的,他們除自己的的強項書體之外,其餘書體在歷代書法品評中都很少涉及,我們後人也很少知之。為什麼?因為其餘的書體,達不到他們強項書體的高度。所以,“五體皆精“一語,我們只能當是別人或後人阿諛或褒揚的琴美詞。

    話又說回來,為什麼一個人在書法上不能“五體皆精“呢?因為書法是博大精深的藝術,每一種書體都是一個窮經皓首的工程,人活百年不到,既使象趙、王、鄧極具稟賦的大家畢其一生,把精力都分散到五體當中,而且還要弄通弄精超越別人,試想,他們做的到嗎?聰明的古人早就說過,術有專攻,業要專精。我想,趙、王、鄧都是擁有高度智慧的人,也絕不會傻到這般如此地步,要不他們就不是赴孟頫,王鋒,鄧石如了。

    所以說,古代有五體皆能的書法家,而沒有“五體皆精“的書法家。

    我是晉風願與大家在書法藝術,詩詞楹聯及人文知識等方面,同學習,互交流,共進步!

  • 3 # 臨池管窺

    古代五體(楷行草篆隸)均能的書家應當為數不少,然而五體皆精者,可能也就那麼寥寥數人。

    趙孟頫《六體千字文》

    說五體均能者多,有數個原由:

    首先,書法本就是一門文字學,其功底在於強記博文。歷史上公認的書家們,對文字的素養至少不亞於今天任何一個文字學家吧?最不濟的也要能把《說文解字》搞通透吧?

    再次,古人從小的書法教育不僅只限於單習楷書,而是把篆、隸納入楷書輔助範籌,同屬啟蒙教育。在老一輩書家中,我也常見、常聽普遍練習篆、隸的,他們說這是“童子功”。

    因此我們可看到諸如褚遂良~楷書由隸體轉化而來;歐陽詢~痴迷於荒野中索靖的古體殘碑;顏真卿~繼以篆籀筆法入楷等,此外還有許多遺存的碑銘題額,大都是本人以篆隸等古體的書丹。。。因此今天我們不能只看到趙孟頫或少數幾家的五體墨跡,就憑此否定了餘眾者的綜合水平。

    然而講五體皆精者少,也有幾點分析:

    學習各體書法說易也易,其關鍵在於筆法。通曉了筆法,就等於能以不變應萬變,立於不敗之地了。各體書法都是由簡至繁,由易至難的。既而通曉了今體楷、行、草相對繁複的筆法後,轉而上溯篆、隸、章草等體,相對就更遊刃有餘了。

    但學習各體書說難也難,難在於強記。篆、隸、草不如楷、行書體經常應用於我們日常生活中,因此學習這類書體首先要“強記、強識”然後再求規律。如果還想要表現得獨具個性、特色,就難上加難了,這就是所謂的“皆精”。看看趙孟頫《六體千字文》中的籀、篆、隸各書體,他也做不到獨具個性啊!也不要以鄧石如、趙之謙等說事,他們的真、行、草也談不上一流。。。

    因此,古人五體皆能者,應當普遍存在。因為這是對一個書家,甚至一個文人的基本要求、基礎素養,也是今人與古人的差距所在。而五體皆精者,則是少數,至少唐以後便是如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草房子》梗概450~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