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說一說你讀書的那些事情,遇到的事情,遇到的同學,有什麼你還記得的?留戀的?
4
回覆列表
  • 1 # 玉洪說人文

    那些年我們曾經讀過的書

    從小到大,讀書都是自己業餘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小時候我最喜歡去的地方就是新華書店,父母給自己的各種零花錢,也幾乎都用來買了書。整個中學階段,我都是屬於老師家長心中那種好好讀書的好學生。特別慶幸的是,我們那時候沒有手機,更沒有手遊,其他娛樂活動也很少,自己的時間基本都是花在讀書學習上。我良好的自律就是在那個時候養成的。我在中學時最大的成就是讀完了四大古典名著,這個我是受到錢鍾書先生的影響。我那時讀書,還有一個好習慣,我喜歡記讀書筆記,把我喜歡和認為精彩的句子抄下來,這對於我們自己的寫作有很大幫助。

    大學階段,我讀了更多書,除了我們正常的專業課書籍和必要的歷史專業相關書籍外,我還讀了很多很雜的書。但是那時候我最喜歡讀的是名人傳記,特別是美國曆屆總統的傳記,我最喜歡的是約翰肯尼迪總統的傳記。他父親老肯尼迪教育孩子的理念一直在影響我的教育理念。工作之後,我讀的書更多是管理類的,後來又逐漸迷上了國學,我特別喜歡來自臺灣的國學大師的著作,比如曾仕強、傅佩榮,我最喜歡的是蔣勳的著作。他們的作品都是學貫中西,有非常獨特的見解。

    人到中年,我更喜歡讀寫研究佛教和人生真諦的書籍,我看了大量宗教名人的書籍,使我對人生有了重新的人生。認識到人生難得,因果不虛的道理,要能放下對名利情感的執著。對我影響特別大的一本書是《當和尚遇到鑽石》,這是一部關於對佛教經典《金剛經》闡述最好的著作,書中講了一位佛學博士叱吒商界的傳奇經歷。對於許多盼望在日常生活中修行的人具有特別的啟發。

    古人說“開卷有益”,書籍是人生成長的階梯,多讀書可以讓我們走的更高更遠更有趣。願大家都可以與書為伴。

  • 2 # 雨中看雲

    謝謝邀請。我是七十年代出生的人,而且是農村的,當時沒有幼兒園或學前班,8週歲才入讀一年級,學校是村裡的小學,老師大部分是村裡的民辦老師,只有兩三個是正式偏制的教師。教我一年級的老師是我的堂叔,全班有六十多人,我的同桌是同鄉的兄弟,當時座位是自己認的,我們認到的桌子是比較新的,但是倒數第二排,我和同桌個子比較矮小,坐著根本看不到老師的板書,由於學生多,老師管理水平又有限,課堂上大部分時間是在嘻鬧中度過,成績可想而知。轉眼間一年級的學習就結束了,語文、數學均不及格,但也沒覺得失禮人。我得感謝教我二年級的老師,語文、數學都是他一個人教,在他的耐心教育下,我的成績有了較大的進步,第一學期期末考試語文、數學都達到七十多分。學期結束時,我認真閱讀老師寫給我的評語,其中有一句對我的讀書生活影響很大,"希望你戒驕躁,不斷進步,爭當三好學生。"後來我問老師怎樣才評得上"三好學生",老師一一告訴我。於是我下足幹勁,認真學習,不到一年終於評上"三好學生"。領到獎狀的那天,我激動得晚上睡不著覺。隨後幾年裡,我成績直線上升,排到全鎮前三名,還當上學習委員,從小學到初中成績一直名列前矛,為了跳出農門,後來報讀了師範學校。

  • 3 # 徐州擺渡人

    讀書是一種習慣,就像每天要刷牙一樣。習慣都是後天養成的,但是習慣會改變一個人一輩子,所以讀書也如此。習慣的養成成年人靠自制,少年時靠薰陶,家庭環境很重要。我記得小時候,父親特別愛讀書,也很有知識,書都一捆捆堆在床下,慢慢長大了,認識一些字,沒事的時候就鑽床底掏出書來,先看封面,畢竟小孩子還是很感性,對圖畫最感興趣。後來又大了些,就去慢慢的看書中的內容,但有些知識也只是似懂非懂,不過有時卻因書的內容情景產生些許觸動。高考結束後偶從同學那裡借了小說平凡的世界,第一次把全書認真讀完,才真真切切感受到讀書的樂趣,從那時起慢慢愛上了讀書,從歷史到哲學、小說,書讀的越多感覺自己感情越豐富,有時也很感性,讀書沒給我帶來黃金屋和顏如玉,卻給了我對多彩世界的深切感受。

  • 4 # 東籬南山534

    最早始於看圖說話,那時候我父母弄來一堆連環畫讓我看,一邊看一邊讓我猜裡邊發生了什麼,我覺得有趣就開始了自己的讀書之路,後來越讀越覺得有趣,漸漸不滿足於瞎猜,開始想知道圖畫真正的意義,於是我父母教了我拼音,再後來認識的字多了就不滿足於圖書開始看起了原著,從科普童話到中外名著,多年下來終於養成了看書的習慣,現在很少看紙質書了,沒事就對著手機電腦閱讀。所以一切都源於好奇,古人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這麼多年看書下來我覺得還是很有道理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JR如此瀟灑的動作助攻詹姆斯追平喬丹?他是提前設計好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