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繼往開來huangniu

    “如今不受嗟來食,村尤何須吠不什”

    以上兩句詩抄寫有誤。正確的寫法是:”如今不受嗟來食,村犬何須吠不休。”

    <1>

    這兩句話,是一首七律詩的最後兩句。詩的題目叫《絕命詞》。

    詩的全文如下:

    身世渾如水上鷗,又攜竹杖過南州。

    飯囊傍晚盛殘月,歌板臨風唱曉秋。

    兩腳踢翻塵世界,一肩挑盡古今愁。

    而今不受嗟來食,黃犬何須吠不休。

    關於作者的名字,流傳有兩個版本。一說此詩是清乾隆年間著名才子袁枚所作。一說是清嘉慶年間一不知名的乞丐所作。

    兩個版本的題目都叫《絕命詞》。正文除個別字詞外,內容基本相同。

    這首詩以一個乞丐臨死前的《絕命詞》,描述了乞丐的與眾不同的生活情景,闡述了乞丐的人生態度。

    <2>

    世人皆知,作為一名依靠乞討為生的乞丐,他們的實際狀況是生活貧苦,人格低下,形象委瑣,人們避之唯恐不及。但是這首詩抓住乞丐生活的某些特點,盡情地予以美化和抜高,使人看到的,完全是另外的一種乞丐形象。

    詩的第一句,將乞丐走村串戶的流浪生活,美化為”水上鷗”;將打狗棍美化為“攜竹杖”。

    第三句將討來的半碗清粥說成是“盛殘月”;第四句將乞討時的敲打竹板說成是“唱清秋”。

    第五句分明是說乞丐每天在僕僕風塵中顛簸,但詩中卻寫成“兩腳踢翻塵世界”。

    第六句分明是說乞丐飽一頓餓一頓的愁苦生活,詩中卻說成“一肩挑盡古今愁。”

    最後第七句和第八句,更是詩人的畫龍點睛之筆:乞丐已經老了,即將離開這個苦難的世界了,再也不會低頭向人乞討了,再也勿須受到仗勢欺人的黃犬的咬吠了。但在詩人筆下,沒有悲傷,沒有留戀;而是一聲怒喝:“而今不受嗟來食,黃犬何須吠不休!”這一句,寫出了乞丐做人的尊嚴,寫出了乞丐對世俗的反抗和輕藐。

    <3>

    從這首詩中,我們看到的,不再是形象卑微,人格低下的可憐乞丐,而是一副志向高遠,形跡瀟灑,自尊自強的高大形象。

    非常難得的是,我們看到的這種高大、瀟灑、自尊、自強形象,不是其他人的,不是讀書人的,也不是當官人的。我們真切無誤地感受到的,是一種只能屬於乞丐的形象。

    這是因為,這種高大形象的每一個具體表現,都是屬於乞丐所獨有的。詩人的高妙之處,就是他抓住了乞丐生活的各種典型特徵;但又不按照一般情理,就事論事地訴說這些特徵;而是站在另外的生活高度,經過加工和演化,將這些特徵描寫為只能屬於乞丐所有,但又不是每個普通乞丐都有的東西。

    詩中句句說的都是乞丐,但句句說的又

    不是普通乞丐。其景似非而是,其情似是而非。盡在似是和似非之間,這就是詩的最高境界。

    賦性生來本野流,手提竹杖過通州。

    飯籃向曉迎殘月,歌板臨風唱晚秋。

    兩腳踢翻塵世路,一肩擔盡古今愁。

    如今不受嗟來食,村犬何須吠不休

    ——

    清朝乾嘉時期的通州,官道邊的溝裡一個被凍死了的乞丐,衣衫襤褸。官府派人驗屍時,仵作翻看乞丐的衣物,卻發現懷中揣著一張紙。眾人把紙展開一看,原來上面寫著一首詩。後來人們根據詩歌的內容和乞丐的身份,給這首詩起了個名字——《絕命詩》:

    身世渾如水上鷗,又攜竹杖過南州。

    飯囊傍晚盛殘月,歌板臨風唱曉秋。

    兩腳踢翻塵世界,一肩挑盡古今愁。

    而今不受嗟來食,黃犬何須吠不休。

  • 2 # 人生自由路

    這首詩來自清朝知縣袁枚的絕命詞。

    明譯:看破世間滄桑,不會偷盜,不會取不義之財,村中狗又何必叫個沒完?

    暗喻"我早已看穿官場生死榮辱,黑暗汙流之事,受盡前人後人的苦難,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錢財都是靠我自己勞動合法所得,又不是那些表面清高,實際奴顏屈膝的官員,那些防備我的傢伙們(清朝官場村犬)又何必這麼警惕我,整治我?"

  • 3 # 一別經年

    嚴謹點,你這個不好回答,原句“如今不受嗟來食,村犬何須吠不休”。“村尤”幾個意思?“不什”怎麼回事?

    原句試著翻譯:我現在又沒來討飯,你這條狗還叫什麼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科學地搭配豬飼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