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玉之王
-
2 # 邊緣老頭
紀曉嵐打過眼。買了一個古硯臺,結果是蠟的。據說啊。一直沒明白蠟的硯臺怎麼做假,紀曉嵐也不是一般人啊!分析說可能是下人背叛主子故意收來濫竽充數。故事故事,細節記不住了,有補充的高手,來一下詳細的。
-
3 # 老羅194763
晚清,湖廣總督張之洞為官清廉,卻極愛講排場,閒暇時愛字畫文物收藏,遇上自己喜愛的東西常一擲千金也豪不心痛。有一次張之洞奉旨回京述職,住北京南門一豪華賓館。這一天張大人帶三五隨人逛琉璃廠,一家裝璜古雅的古玩店映入眼簾,這是衚衕口一家很大的古玩店。進門是一大院,假山石旁擺一大缸。這口大缸一下子吸住了張之洞。它形狀古怪,古香古色,缸體四周刻滿了小蝌蚪狀的篆文,字跡雖模糊,但細看仍能分辨。張大人圍著這囗古缸,看了一遍又一遍,越看越愛。他試探的問了問大缸的價格,店主卻高深莫測的搖了搖頭,:這是某某富家的祖傳珍品,本店開張借過來展示展示,並不出售。:張大人遺憾的回到住處,然而這古缸之影一直在腦中,實想據為己有而快。兩天後張大人再次來店,軟磨硬纏後店主答應和富家商量,最終以2000兩銀子成交。張之洞喜不自禁如獲至寶,帶回武昌督府大院。他還讓工匠將古缸上的篆文拓了好幾百張拓片送給親友和部屬。以示炫耀。一天晚上天降大雨,早上張大人習慣性的來古缸旁觀賞,一下卻傻眼了缸口四周的篆字讓大雨衝得隻字不留,原來那東西是一種牛皮紙做的,再用蠟塗上黑而光亮的釉色然後鐫上銘文,作假者技藝之高竟然連張大人這權貴也受騙上當,確也令人歎為觀止。謝編輯!(故事原觀自收藏界)
-
4 # 文藏
唐英塑像
明清假古董之多見於記載。萬曆末年有一個特別著名的故事,說當時有個姓唐的,收藏了一隻宋代定窯的鼎。有個姓周的手藝人聽說了,跑去借來拿在手上反覆把玩幾遍,又悄悄拿張紙描畫了開片紋路。半年以後他再上門,就跟那姓唐的說:看,我又造了一個,分毫不差。這還沒完,過了兩三代,姓唐的姓周的都死了,鼎流傳到一個古董商王越石手裡。這傢伙不是好人,造了好幾件假貨,隨身攜帶,伺機出手。有個天真的新手買走一隻,得意洋洋,到朋友面前誇耀。可他的朋友反問道:我聽說老唐家的故物是個三足圓鼎,你給我看個方的算怎麼回事兒?
到了清代,古董之假似乎已經成為某種共識,圈內人趨之若鶩,圈外人嗤之以鼻。嘉慶年間有位詩人孫原湘(一七六〇年~一八二九年)寫詩說:
「青天明月不可假,其餘紛紛多贗者。秦時銅鼎漢玉斝,阿房宮磚未央瓦。戴嵩老牛韓幹馬,紙墨所為尤古雅」,假的門類無遠弗屆;
又說「十日不得名一錢,有時一錢遂獲百」,賣假貨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這一來,知道點行市的收藏家當然也緊張,逮著機會就要剖白,說因為什麼什麼原因,自家一幅來路奇詭的藏品仍是「真跡無疑」。
清乾隆 唐英仿官水丞 故宮博物院藏
連戲曲小說都用假古董當話頭。有一位著名的景德鎮督陶官唐英(一六八二年~一七五六年),比孫原湘還早著好幾輩。他寫了一部《天緣債》,其中有個叫張熱腸的角色,是假古董商人的兒子,上來就唱《西江月》,自揭老底:「不是夏彝周鼎,何嘗漢玉商銅。水晶瑪瑙欠玲瓏,韓馬戴牛異種。晉魏古碑唐畫、時鐫牙竹仙工。無端骨董竟成名,只為怪奇懵懂。」他說自己老子「隨口賭咒騙人,也賺了不少的錢財」;又說自己從小跟著老爹,幹「揹包箱、配匣座」的活兒,積累經驗。我想這誠實的描寫大概是有現實基礎的吧。
清 唐英 行書詩軸 故宮博物院藏
騙不過高階收藏家的時候,低端假古董去往哪裡?
李漁(一六一一年~一六八〇年)在《連城璧》裡也給出一種神奇的答案。他寫一個賭場小工,先靠乾點小活,收點兒抽頭過日子;後來日漸做大,成了獨當一面的經紀人,闊了。錢怎麼花呢?於是「典了一所花園居住,有廳有堂,有臺有榭。桌上擺些假骨董,壁上掛些歪書畫。一來裝體面,二來有要賭沒稍的,就作了銀子借他,一倍常得幾倍」。這……也是穩賺不賠的買賣啊。
所以,翻各種書畫著錄的時候,總想穿越回去和前輩們說一聲:三思。
回覆列表
乾隆號稱歷玩古玩的發燒友,眼光固然不俗。而在雍正朝仿宋的一件器物上,卻說是到代宋貨。並且在上御題了詩和字。
現在人們認為,乾隆和雍正的審美,差了一個銀河系。此話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