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散澹人

    掃清明不定清明日,前三天後四後也可以。大小老少踏青到祖先墳上祭拜,要在墳上插花撒紙錢點爆竹。拜祭後家人聚餐。人們可在野外放飛心情。

  • 2 # 快樂638567

    今天是清明節,我們家鄉在清明節的風俗:

    一是上墳祭祖掃墓,上墳祭祖掃墓一般由墓主人的兒女,或孫子來完成,主要是燒紙錢,擺貢品,磕頭祭拜,清除墳頭雜草異物,填土等,表達對逝去的親人的悼念。如果是墳地雜草太多,氣候乾燥容易燃火,那就應小心謹慎,現在提倡文明祭祀,一束花,一個花圈也能表達心情,移風易俗才是應該推崇的。

    二是還有個習慣就是女兒上墳應是三年內的現墳,墓主人過了三週年就不能進墳了。我認為這是過去那種男尊女卑的思想在作怪,如果現在是一個女孩,那怎麼辦呢?

    三是蒸寒燕。用白麵捏成像燕子或鳥兔類,然後用紅綠墨水點上,插在沙棘枝叉上,再把插上寒燕的沙棘枝插在房樑上,或是串成串串掛在牆上,供孩子們賞玩食用。

    四是清明串串,用白藍紅黑等各色彩布,剪成硬幣或指頭大小的圓片,把枳機棒剪成半寸或幾釐米長短等距的短棒棒,然後相間連線,謂之清明串串,清明前三天縫在12歲以內孩子們衣肩上,以示驅病鎮邪,長命百歲,清明後四天摘下埋掉。(據說一段時間後能變成花蝴蝶,小孩常守候著盼望蝴蝶飛出來)清明串串最上面的一片布為藍色,最下面的一片布為白片,意為籃天白地,俗語:藍天白地,中間夾一歲,其餘幾個就是幾歲。

    另外,清明節還有各學校組織學生祭掃烈士公墓,緬懷先烈,寄託衰思,開展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活動,也成為風俗習慣了,其次是踏青活動,這更是老風俗了。

  • 3 # 範佛安

    名俗遺留,是中國五千年傳統文化的精髓展示,清明節前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是春分節氣,它是純粹氣象學意義上的時令,後一個是穀雨,也是偏向農事知識的。“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是古人春天裡興之所至,追著杏花桃花瓣的落紅而到江河邊凸出的石級上坐下小憩,臨水沉思的景緻。民國時期,也曾把清明節列入傳統假期,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將清明節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國古人創立的二十四節氣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時至今日,它依然在全方位的影響指導著今天人們的好多行為舉止。中國古人崇尚忠信禮義,在歲月的風度雲隱中,一些純粹意義上的美德被推崇,保留,傳承,它是艱難時日裡無數人生存準則的必備信仰。據記載春秋戰國時,晉國公子重耳避難流亡時,身邊就一隨從,名字叫介子推,一日主隨二人躲避流亡至荒無人煙的野外,已經是幾日滴水未進,飢渴難耐,重耳更是昏迷不醒,生命垂危,不省人事了,為完成自己精忠報君,士為知己者死的信仰,介子推拿隨身佩刀割掉自己大腿上的一塊肉烤熟盛與重耳吃,十六年後,重耳終於實現己願,當上了晉國國君,在分封功臣後,忘了介子推,其時介子推已帶母親進綿山深處居住,晉文公重耳感念介子推的恩情,帶兵進山尋找介子推,尋找無果後三面燒山,想逼介子推從沒火之南面出山,然事與願違,介子推已被燒死在大柳樹之下,至死不出山,晉文公裝殮介子推時在樹洞裡發現一片衣襟裡寫到:“割肉奉公盡丹心,但願主公長清明”。晉文公感念他忠君赴義,慟哭,並曉諭天下:把介子推遇難日定為寒食節,令天下人不生火,食冷食;寒食節後一天定為“清明節”,老柳樹定為清明柳。中國自古有禮儀之邦之美稱,敬重人格魅力,尊崇人性真實的善良;傳承,彰顯中華民族持久的生命力,人是感性動物,情之所至,造就了無數人間傳奇,也激勵支撐著一代代人相濡以沫,“天若有情天亦老”是毛主席老人家豪邁的感慨,一個人很難置身於情感之外。

    我的家鄉在隴東黃土高原深處,這裡山大溝深,溝壑縱橫,每到清明,鄉人們便把族人聯絡到一起,下午去祭奠祖先,他們事先在家裡準備好果蔬,來到墳地時先上香燒紙祭土,然後動土栽樹、修墳,把先人墳頭上的土堆碼高修圓,再給祖先獻上暖鍋,水果等他們能想象到、能準備了的最好食品,上上香,燒著紙,圍坐墳地,訴說一年的人間煙火之演變。西北自古相對南方來說可能貧瘠,清明時節雖已經到了春暖花開時節,亦即是小麥青黃不接,穀物拔土生長期,農人的日子正是維艱之日,清明祭祖,即是踏春,也是家族團聚敘舊,改善伙食的機會。現在生活條件相對好了,清明節掃墓在某種方面說,演化成了家族凝聚力的原點,親情潤滑的粘合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聖人聖女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