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搶小貓藝術
-
2 # 話說藝術
其實藝術家也是普通人,每個人都會有情緒。大部分藝術家不會把藝術作品作為自己情緒的宣洩。更多的傳遞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只能說他們會多一種情緒寄託方式而已,有時帶點情緒去創造,會增加作品的情感和生命力。但是一副好的作品絕對不是僅僅為了宣洩情緒,更多的是為了撫平內心的不愉快,讓自己心平氣和的去創作。
情緒是人的主觀感受和生理反應,也是一種社會表達和內心情感的掙扎。喜怒哀樂是情緒的表達方式,每個人都會有些小情緒。上班太累,生活壓力大,生理期不舒服等等,都會影響自己的心情,所以必須控制好,不要讓情緒控制了你。
緩解情緒的方式有很多:1.出去旅遊散散心。2.逛逛街,吃吃美食,看看電影。3.現在娛樂場所還有情緒宣洩室,唱歌,模擬打老闆等遊戲。4.運動出汗,打籃球,跑步,釣魚,爬山讓自己累點忘去煩惱。5.參加一些活動,唱歌,海釣,義工等等。6.找朋友親戚去傾訴,沒人傾訴,在電腦上找個自己特別討厭的人發洩一下。總之把壓制在內心的不滿、憤怒、抑鬱宣洩出來,否則越積越多,越壓越久,總有一天你會被情緒操控,慢慢失去自我。
-
3 # 驚龍軒
一個成熟的藝術家,的確會在藝術創作時融入自己的情感,甚至是特定的情緒表達,這也是藝術作品展現魅力的一部分,或者說是最有感染力的部分。對於普通大眾來說,可以從這些藝術作品中產生情感碰撞、情感共鳴,這便是藝術對於普通大眾來說最大的意義所在。
網上一直在爭議藝術到底要不要為大眾服務的問題,大家各執一詞,莫衷一是。有些藝術家認為,如果人人都能看得懂那就不叫藝術了。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時下爭議最大的那些醜書名家們。不管面對多少爭議,他們在創作書法作品時是絕不會考慮普通大眾能不能看得懂的。
曾翔的“吼書”、王冬齡的“亂書”,還有諸如“射書”、“盲書”等等,不一而足,顯得書壇甚是熱鬧,也的確亂象叢生。這些人大多頂著各種頗具藝術權威的頭銜,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必須承認,他們在創作時是很享受那種情感宣洩的感覺的,也許這就是他們追求的藝術境界。至於普通大眾能不能看懂,能不能接受,這不在他們的藝術思維範疇之內。
不僅是書法,繪畫同樣如此。一大批所謂的抽象派繪畫作品在畫壇大行其道,老百姓卻只能是苦笑、搖頭,實在是看不懂!
藝術家可以透過藝術表達自己的情緒,那我們普通人該怎麼辦呢?
普通人同樣可以透過這些藝術作品來表達情緒,事實上,正是因為有了醜書和那些看不懂的抽象繪畫作品的存在,老百姓對於藝術的“熱情”也高漲了許多。隨便在網上搜索一下,大眾對於醜書等另類、脫離大眾審美習慣的藝術品的口誅筆伐,可謂是鋪天蓋地。
幸虧了有了這些“藝術品”,幸虧有了網路,大眾也能找到一個表達情緒的物件和途徑。這大概也是醜書和亂畫對於大眾來說最大的存在價值所在吧。
我們一直在想,藝術家為什麼就不能創作美的藝術品呢?既能陶冶自己,也能陶冶大眾,豈不是更好?
說來說去,雖然印象派的莫奈、後印象派的梵高、立體主義的畢加索、超現實主義的達利等藝術家聲名遠揚,他們的作品也屢屢創造出天價,但是大眾最喜歡欣賞的還是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列賓的《伏爾加河上的縴夫》,甚至是冷軍的一系列超寫實油畫作品。
藝術家可以堅持自己的藝術思維,普通大眾也可以堅持自己的審美習慣,沒必要強制調和。畢竟,爭議也是藝術魅力的一部分。
回覆列表
每個人天生就是畫家,用畫筆表達自己的情緒是每個人天生就有的能力。
不信你給一個1-2歲的孩子一隻筆,他馬上就會在紙上開始塗鴉,再大一點3-4歲,孩子經常喜歡“亂塗亂畫”,而且都能說出不少有趣的內容。
按照這個方向正確的引導,孩子會畫出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想法還有自己的情緒。大部分畫不出來都是因為受到環境的干擾,認為繪畫必須畫的“像”,或者“規整”,很多培訓機構把繪畫慢慢變成了一種純技巧,和孩子的生活情緒毫無關係,讓小朋友畫的千篇一律,這也導致很多孩子雖然畫的很好,但是根本不懂用畫筆表達自己。
正確的引導方法應該是鼓勵孩子用畫筆表達,畫出自己的想法,在保護孩子想象力的前提下,再去教技巧。
回到這個問題,只要成人不要求自己畫的像,其實拿起筆隨意塗鴉,你也能表達出自己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