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9紫氣東來
-
2 # 靖遠0204
三國時期,魏國的實力要大於吳、蜀兩國之和,吳蜀兩國的高層顯然都清楚唇亡齒寒的道理,因此雙方自赤壁之後以和為主,以戰為輔,並且戰爭規模不大,都是以爭奪荊州為主的區域性戰爭。在諸葛亮以傾國之兵六出祁山伐魏的時候,孫劉兩家已經重新締結了盟約,約定平分魏國,從此孫劉聯盟一直持續到蜀漢滅亡。
東吳不趁機攻打蜀國,我覺得有以下三點理由:
從政治方面講,雙方結盟,蜀漢放下正統地位,承認孫權帝位的合法性,這讓東吳感到有面子(因孫氏對自己政權的合法性不自信,雖然起家早,但卻是三家最晚稱王稱帝的)。同時,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孫權稱帝,也徹底斷絕了魏、吳兩國聯合的可能性,所以吳蜀只能走聯合抗曹的道路。
從軍事領域角度講,吳國軍隊以水軍為主,如果攻打蜀漢,勢必需要大量的步兵和騎兵,而這恰恰是吳國的短處。要知道,吳國二十多萬將士數十年北伐無功而返,跟自己步兵和騎兵弱有很大的關係。並且吳國若派遣大軍從三峽入川,難保魏國不趁機奪取荊州,截斷他的歸路,如此,豈不是偷雞不成反蝕把米?
從雙方高層人員的構成來講,劉備、關羽、周瑜、呂蒙等鷹派核心人員相繼離世,諸葛亮、孫權等主張孫劉聯盟的鴿派人士佔據上風,並掌握了軍政大權,雙方高層戰略決策者的態度趨向於聯合抗曹,自保共贏,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真正的鼎足而立。
-
3 # 會計備考知識點
1、勢。首先當時天下大勢為鼎足三分,魏國有滅掉其中一國的實力,但是沒有同時消滅兩國的實力,因此,吳蜀若想長時間的存國,必須共同抗曹,一旦蜀國滅亡,東吳也難以以一己之力抵抗強魏,這從後來的歷史中就可以看出。吳國若想生存必須努力保住老二的位子,和老三一起搞老大,直到自己成為老大才是應有的戰略部署;如果和老大一起搞掉老三,那麼也就離滅亡不遠了,東吳火燒連營後,已經穩居老二的地位了,因此就不急於搞掉老三了
2、地利。東吳位於長江中下游,蜀國佔據長江上中游,且入川道途艱險,關口眾多,易守難攻,即使諸葛亮大部分兵力在漢中一帶,但是東吳想趁機攻打蜀國的話,只怕還沒到成都,建鄴已經被曹魏所佔了,這點從陸遜走出八陣圖後的言論“我非懼怕石陣,只恐魏主曹丕乘虛而入襲我江東,我若深入西川,極難退守”可以看出。
3、制衡。三國殺中孫權的“且慢”。魏蜀雙方爭鬥,正可以互相消耗,東吳大可以坐山觀虎鬥,魏敗,東吳則可以揮師北上充當老大的角色,蜀敗,則自身都有亡國的危險,因此東吳不會趁機攻打蜀國
4、民意。自黃巾之後,天下分裂,“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連年的戰亂,此時三國鼎立,達到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三華人民均渴望休養生息,只不過蜀相恐“出師未捷身先死”,才不斷與魏國發動戰爭,其實各國皆不願戰,因此此時吳國只要守好自己的北方就可以自保,無需傾國之力去攻打蜀國
-
4 # 電視劇裡看歷史
首先,孫權不願意給曹魏幫忙
東漢末年,天下三分,魏蜀吳三國鼎立。但實際上,曹魏兵馬屬地都遠遠勝過西蜀東吳,這才有了孫劉聯盟存在的必要性。所以諸葛亮北伐,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幫孫權的忙,在曹魏還沒滅亡之前,孫權不會對西蜀動手。
其次,東吳步軍不行東吳以水師起家,由於其出於水網稠密的荊州和揚州,東吳水軍可謂天下無敵。然而,東吳賴以立國的水網優勢卻也制約了東吳步軍騎兵的發展,東吳境內大的平原都很少,其步兵缺乏鍛鍊,守土安民尚可,若是出征蜀國,到了成都平原,哪裡是蜀漢無當飛軍和白馬軍的對手。小編以為這就是東吳從始至終也沒有對蜀漢益州下手的原因。
回覆列表
應答:這問題其實並不複雜,所謂三國鼎立,這是懸數太大,魏國地大物博,實力雄厚,兵多將廣,謀士成群,而蜀國只得益州,十三州魏國得九州,若乘諸葛亮北伐之際吳國派兵佔領蜀國,那吳蜀兩國互相殘殺,若是這樣那魏國統一就不遠了,諸葛亮的北伐其實就是不讓魏國全力去進攻吳國,吳國亡了蜀國還能存在嗎?歷史上是有吳蜀之戰,例如爭奪荊州,並沒有長期的想併吞的目標,見好就收,魏國的潛在的危險兩小國都十分清楚,即使劉備夷陵之戰失敗後,也沒有乘勝追擊,東吳陸遜早有警覺,下令立即撤兵,而劉備死後蜀國立即派出使者修復兩國關係,共同對付魏國才是國策,只有成鼎立之勢才可暫時獲得不被各個擊破的危險,這也是吳國不乘諸葛亮北伐時攻打蜀國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