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在外的小林林
-
2 # 農民工面哥
有些人經常在問一個問題:大批的農民工進入城市,很多新生代的農民工基本上都不會種田,不會幹農活。只有老一代的父輩還堅守在農民的崗位上,未來農村農民不會種田,農田多卻無人去種,會是向什麼一個狀況發展,未來人們的吃飯問題誰來保證?
首先,在這裡我想說農民是一個職業概念,然後才是身份概念。身份概念和種地不種地,會不會種地關係不大。職業概念來說,你即便3現在還在種地,也和糧食安全沒太大關係。很簡單,想想自己即便會種地,就家裡的那幾畝地,你除了能讓自己活著還能給國家貢獻多少商品糧食?全中國人均耕地面積就不說了,就是單說農業戶籍,每個農民名下的農田已經過度零碎,種的讓自己活下去都成問題了,如何通過農民保證國家的糧食安全?
事實是現在這種農業制度已經嚴重威脅糧食安全了。因為種出來的糧食只夠自己吃,做不到商品化,沒有商品化,城裡人就沒得吃。你說這保證糧食安全的意義何在?而這點自種糧食也只夠自己吃而不是吃好吃飽,也就是說對社會穩定的意義已經非常少了,因為人的需求可不會因為身份而不同,城裡人想做什麼農村人一樣想也一樣需求。
其次,現在農村機械化已經在快速的取代人力了,頂多十年時間國內農業機械化就基本普及了,現在農村的農田改造基本都是衝著集約化機械化去的,稍微大一點的片區撒農藥都是政府補貼無人機乾的,所以為什麼要“學會”種田?種育秧收割都是機械化搞定,水利有公共水渠統一掉配,施肥撒農藥有農科站氣象臺的專業指導。新時代的農民要學的才TM不是什麼種田,他們要學的是農業機械駕駛,和如何熟練的從網路上尋找到自己需要的資訊
再者,對於新生代農民工不會種田這個問題,要看你說的會種田是指什麼。如果你指的是 像新生代農民工的父輩一樣趕著牛扛著犁去耕田,挽起褲腿去播種插秧,揹著機器去打農藥,拿著鐮刀去割禾,然後扛著稻穀推著板車回家……還要會看天,大概預判天氣變化;會看土壤顏色,大概判斷作物是否需要水,那新生代農民工確實不會。
但是,科技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有犁田的機器為什麼還要牛,有插秧機為什麼還要挽起褲腿動手,有收割機為什麼還要用鐮刀,有三輪摩托為什麼還要用板車,有天氣預報為什麼還要看天……現在已經在逐步機械化了,我們不需要會“種田”,以前那種耕種模式應該是要被淘汰的,新生代農民工可以適應現代的耕種模式進行農業生產。
-
3 # 山村小嫻子
新時代農民不會種地如何生存?
我是嫻子,對於“新時代農民不會種地如何生存?”——這個問題,我們先來說說“舊時代農民為什麼需要靠種地生存?”。
(1)舊時代農民家庭條件貧困;很多人吃不飽,穿不暖,甚至上不起學,文化程度受限,很少人外出進城打工,且組上留下來的土地又不能讓它輕易荒著。
(2)家裡所有的開支,孩子的學費、生活費全靠一家之主維持。即使進城打工,一個月的收入也剛好只夠家裡補貼家用。家裡用錢,全靠節省;因此,種地是農民沒辦法的生存之法。
一般情況下,基本是母親留守在家中照顧一家老小和種地,父親則孤身一人外出打工掙錢。
那麼隨著歲月的增長,時代的變遷。舊
時代的農民逐漸老去,大部分人已沒有
了勞動能力,迎來的是新時代的農民。
如今新時代的農民大多數是80—90後人群,那麼他們不會種地是如何生存呢?(1)新時代農民基本都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甚者受過高等教育的的頗多。在這一人群中,有了知識就有了文化,那麼在工作選擇上就會有更多的選擇。也能夠為自身選擇自己滿意的工作所得滿意的資金。
(2)部分沒有受過的人群中,也有許多的農民外出打工通過自己的努力後回家自己做生意開店的也不少;在資金上有更大的提升。
(3)報名學習技術;擁有一技之長是能夠為自己的生活帶來不一樣的體驗。
在舊時代大部分人遺憾的是自己父母沒有足夠的資金供自己上學,讓自己能上得了學。
因此,過去農民在生活中儘量節約出來的金錢,以及打工所掙得的辛苦錢決大多數是為了能提供新時代農民能上得了學。
讓兒女讀書是希望自己的兒女不要走父母的路,一年四季都呆在農村幹農活,而是希望終有一天能走出農村,走進城市。
所以,新時代農民從讀書到工作後,大部分都已進城找工作。
畢竟在外一個月掙的工資比在家裡一年種地的收入還要多,種地一年下來的糧食算起來賣出所得才一兩千多塊,且現在一個月打工就可以掙兩三年的糧食費。
現在的農民基本都是年輕人在外地工作收入足夠維持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也有少部分人收入較低的人群只能足夠節省,也是可以生存的。
因此,現在新時代的農民大部分人都不願意回家種地,因此越來越多人不會種地。
因為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已有足夠的能力在城市生存下來,生活上比舊時代農民稍富足。自然沒有人再去種地,也沒有人願意種地,種地的人也逐漸減少。
但是他們依然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把生活過的比在農村種地生活更好。
所以,新時代農民不會種地,也可以生活。
-
4 # 情櫻靈動
新時代的農民不會種地可以學習,時代變了,種地的方法全變了,土地翻耕可以靠機械化操作,施肥有科學測土配方施肥。適者生存,新時代的人最不缺的是技術和設想,最缺的是資金和堅持做事的毅力。
父輩們靠體力支撐著自己一生的追求,吃苦耐勞不好逸厭勞,現在的年輕人動不動把工作當作討厭的事,憑著心情東想西想不斷轉移工作,不該放棄的卻放下,不該做的事卻硬闖,最後進入迷茫期。
新時代的農民不是不會種地,而是自以為是什麼都懂,又什麼也做不好,不肯投入熱情去付出。老是以自私的算計值不值得,以短視計投入產出,還沒行動,計劃也已流產,只相信馬不停蹄的路過,不相信馬不停蹄的停留奮鬥。
任何一項事業的成功以憧憬開始,以熱情投入並堅持為準,哪怕不成功也為後來者鋪出一條通往成功之路。如果急於求成,想一想也不敢行動,農業如同產業有投資週期,投資大回報慢。不是父輩們那種撒下種,等待鋤頭打天下的小農經濟,要幹就是一份追求現代的產業。
這個時代已經很好了,如果農民都天天學習農業現代化,學習科學種養技術,任何投資農業的也可以找到好的員工,讓農業企業可以有錢賺,何愁生存是個問題。生存問題從簡單來說是穿衣吃飯,不攀比、會努力,何愁生存問題。
-
5 # 趣事阿憨
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人都沒有種地了,真正會種地的就是60,70年的人,他們才是真正的地道農民,年輕人經常吃飽,地對於他們來說就是再生父母,是他們那個年代吃飽飯活下去的希望,所以他們對種地比較有經念,現在80,90後基本上都不會種地,也不願意去種地,原因有很多。
第一,不會種地,糧食價格便宜,生活水平提高,80,90後開銷大,種地壓根養不好一家人,糧食價格太過於便宜,辛辛苦苦一年養家都不夠,都選擇外出務工上班,就算新時代不會種地在這個年代裡也能存活下去,而且比種地活的更好。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
-
6 # 生態在農村
關於題主提出的新時代農民不會種地,我是親眼目睹,早有耳聞,現在的新時代農民對種地理解有著自己不同看法,對種地沒有興趣,對莊稼地的事置若罔聞,從不過問,好像與自己毫無任何瓜葛。
目前的農民不種地但有父輩們作靠山,不愁吃穿,生活沒有緊迫感,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心態在度日,可在不久的將來父輩們都老了,都漸漸離開了可就沒有大樹可乘涼,終究還需要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現在趁著身強力壯,早點學點基本的勞動技能,有個一技之長,這樣等到需用的時候不至於手忙腳亂。
這種現象在農村出現已有些時日,大家都是抱著同樣的心態,都是同一種做法,不過這是生活所逼造成的,誰也不願意走這條道路,一家老小需要吃飯,只能放棄種地,選擇打工。
還出現一種現象就是新一代的農民從小在蜜罐中成長,沒有接受勞動鍛鍊,種地對於他們來說有點遙遠,父母教導孩子時,總會提及不努力學習將來就去種地這種教育方式,孩子從小耳渲目染對種地這種職業充滿恐懼,心裡早已埋下了種子,其次作為父母而言,是不樂意讓孩子參與重體力勞動,擔心孩子累著,他們更注重孩子的學習,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跳出農門,找尋自己的藍天,別步自己的後塵,一輩子拴在土地上,辛苦勞作。
我認為打工還需繼續,畢竟打工工資高,這是目前不可否認的事實,但是種地這項技能必須掌握,作為一個農民不會種地也說不過去,如果農民都選擇遠離土地,那這麼多人的吃飯問題怎麼解決,應該在打工的同時,家裡的土地也別荒蕪。
現在的農村也正在加速向前發展,相信農村在過未來幾年會有質的提升,高速發展可能早日迎來全面機械現代化,種地也不在那麼辛勞,大部分體力活都會讓機械化所替代,而農民需要做的是學習操作機械,不過這個階段需要等多久,誰也看不清,在目前還是要將土地打理好。
當然如果真的感覺自己一輩子不想與農業打交道,那就另闢蹊徑,給自己定個目標,向著目標努力,苦練內功,尋求突破,可以自己創業或者學習一門技術,將業務技術鑽研精鑽研透,闖出自己的一片天,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勤奮,贏取自己想要的生活。
-
7 # 桂林全州文橋0536
現在日子過得滋潤的,反而是那些不會種地的人,而那些十八般農藝樣樣精通者,大多數時光都耗費在焚燒卡路里的鍋爐中。
回覆列表
好的你說的新時代農民不會種地如合生存的想法,其實並不需要擔心今後沒有糧食吃,因為種地的門檻並不是很高,如今更是實現了全程機械化,只要有機械在手,播種糧食是不成問題的。所以說年輕人不會種地這個問題並不需要擔心,畢竟如今已經不是小農時代了。
這樣就會有很多人想要去城裡務工,哪怕辛苦一點,也想用自己的雙手以及勞動力換一些能夠滿足家庭開銷的工資回來。所以就導致了農村的地其實很多人就不種了,畢竟種地自給自足是好的,但是需要花費時間,在外打工的人們根本沒有時間管家裡的土地,家裡留守的呢一般都是兒童婦女跟老人,有的老人雖然年紀不小了,但是由於年輕的時候的習慣,還是習慣的去弄一塊地,自己種點小菜來供自己的日常所需,婦女同樣如此,只是不會上心去種其他莊稼了,畢竟種地還是耗費很多體力與精力的,到最後的收成也不一定能換多少錢回來,所以還不如留著精力在附近找點零活做做賺的多一些。
但是近幾年以來,農村大棚的興起,讓很多守著土地的農民也賺到了不少錢,不出遠門,不離開家人就能夠有收入這種賺錢方式雖然辛苦一點,但是大家還是都很喜歡的,所以現在還是有相當一部分的農民會多包一些別人不種的地回來搞自己的蔬菜大棚或者水果大棚,種植大棚的收入比在外面打工的收入還好。所以農村的地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沒人種了,只是大家會根據自己家庭的情況來調整策略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