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馨在葉中

    可是我覺得如果人類正常老死,大腦還值得儲存麼?經常有老了糊塗了的說法。

    如果是特殊情況,現在的科技連冷凍人體,將來能不能復活都是未知數,大腦就算能恢復記憶,也是會有缺失的吧。

    人暈過去,或是醉酒都會斷片,何況是冷凍,總是大腦記憶有斷層。

  • 2 # 人人愛科學

    只有在科幻片裡才會存在吧,現實中肯定不會啊。正常大腦工作需要血液持續不斷的供應氧氣和其他營養物質,假設條件人一旦死亡,單獨將腦子冷藏,時間一長,負責記憶的大腦神經元,神經膠質細胞都沒辦法保持活力,更不必提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的連線,這對於反射乃至記憶的形成都是必須的,斷了線的一堆神經元如何發揮正常功能呢?

  • 3 # 矩陣鏈

    1、理論上器官在低溫以及其他條件下只需要培養液中的微量營養物質也可以儲存活性幾十年甚至更久。

    2、目前沒有任何復活成功的實驗,無論動物人類微生物,冷凍過程出現一點點問題都是不可恢復性的,目前全球的冷凍人體(器官)機構都只負責凍,不負責復活,無論到什麼時候。

    3、

    為何大腦冷凍復甦難?

    很難內外同步快速降溫高濃度保護劑毒性大

    無論介於毫微米之間的生殖細胞,還是大到頭部乃至整個人體,冷凍原則基本相同:快速和玻璃化。那為什麼同樣的原則,小細胞、胚胎組織冷凍後的復甦率比較高,而大腦的復甦卻難有結論?

    為確保冷凍過程中,細胞內的水分不在降溫過程中形成有稜角的冰晶刺傷細胞,需要一種叫二甲亞碸及其同類的有機化學試劑,對細胞內的水分進行等滲透壓的交換,將水置換出來,將這類有機物置換進去,在極速冷凍過程中快速形成玻璃狀物。

    生命材料的玻璃化儲存過程中,往往需要較高濃度的低溫保護劑和較快的降溫速率,較高濃度的低溫保護劑本身毒性就很大。趙剛表示,細胞的玻璃化儲存相對而言比較容易實現。因為對小樣品而言,降溫速率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能有效降低玻璃化所需要的溶液濃度,從而降低溶液毒性。但對於具有宏觀體積的生命材料而言,很難達到內外同步的快速降溫,要實現完全玻璃化,只能用非常高濃度的低溫保護劑,就可能帶來嚴重的毒副作用。

    細胞間聯絡機制被凍壞或出現細胞活著但“失聯”

    “冷凍技術完善與否,最需要解決的就是對細胞、組織的損傷問題。目前公開的操作流程中,是否對逝者頭部組織、器官毫無損傷,還沒法評判。”南方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人體組織工程研究所所長邱小忠教授從基礎醫學角度提出自己看法。

    邱小忠教授擔憂的是,人體組織是複雜的組織,由不同細胞組成,細胞和細胞間有各種各樣的生理性連線方式,這類連線形成了細胞間通訊的物質基礎。“這些聯絡機制調控了細胞的增值、擴增、凋亡。現在的冷凍技術,即便能保證頭部每個細胞都均衡地玻璃化冷凍,也極有可能將這類細胞間的聯絡機制給凍壞。最終結果可能出現細胞活著但‘失聯’,很難完整復甦。”

    趙剛也認為,細胞間聯絡中斷的可能性非常容易出現。“目前低溫醫學領域成功儲存的細胞,基本都是在懸浮液狀態。細胞和細胞之間的調控、聯絡機制,在儲存組織過程中,確實很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破壞,這種‘失聯’狀態也有可能出現。”

    記憶也能同步封存嗎?

    沒有直接研究成果但“復活”的可能是陌生人

    根據,國內首例進行遺體儲存的逝者選擇頭部液氮儲存,記憶也能被同步封存嗎?趙剛表示,根據現在的科學積累,這個問題還沒有答案,也沒有直接相關的研究成果可供參考。如果大腦能夠甦醒但記憶不復存在,他個人認為,這樣“復活”的可能是一個完全意義上的陌生人。

    迄今為止開展冷凍遺體工作的國際機構中,冷凍後復甦的案例為零,他們都寄望於將來的醫學進步。“我們可以明確判斷某些技術當前可行或者不可行,但是很難判斷將來某種技術一定不可行。因此,從發展變化的觀點看來,低溫醫學領域必然會在未來有一系列突破。目前看起來很多東西可能是科幻甚至是妄想,但是不能排除將來它有可能成為現實。”

    趙剛表示,目前國際低溫生物醫學工程領域公認的是,現有技術可以實現絕大多數細胞和部分組織的深低溫儲存,器官的儲存尚未突破,至於整個生命體的儲存則更無法實現。但是不排除少數科研機構或臨床機構可能在進行一些動物實驗,這是有益的探索,即使暫時無法取得成功,也可以幫助人們充分認識這一問題的難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現實生活中和電視劇裡面的劇情不一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