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明越清泉

    你觀察一下,心中有詩的人,愛作詩,心中有畫的人愛畫畫,同樣,心中有髒的人,當然冒髒泡。你甭介意,那是她自我發洩。

  • 2 # 慈儉不居

    那種一開口就是髒話的人是有心理成因的,首先我們還是從精神分析流派的觀點來回答這個問題。

    嘴碎兒、喜歡損人、滿嘴髒話、吃喝無度的這類人群,他們都有一個普遍的共性,就是嬰兒時口欲沒有滿足收到了挫折,或者是在其它發育過程中,由於內外因導致發育階段退行並固著到口欲期!

    口欲期(0--1.5),指嬰幼兒時期處於一種完全不自立的狀態,依賴母親或其他養育者生活。基本沒有行動能力,口是嬰幼兒生活的中心和興趣的中心,吃奶是用口,飢餓或者不舒服的時候,用口哭叫;憤怒的時候,用口咬母親的乳頭,抓到東西都往嘴裡塞等表現。是根據這一時期力比多的流動方向來確定!然而每個嬰兒的口欲期待遇是不同的。

    一類嬰兒在口欲期時口欲得到了滿足,來自父母和外部世界的關愛使嬰兒感覺到自己被期待、被需要,基本焦慮得到緩解。力比多得到了合理的釋放和滿足,那麼這類人能夠正常的發育,也就是符合大眾的是非標準,大眾的是非觀!

    另一類的嬰兒,缺乏足夠的關愛,嬰兒就會感到自己是多餘的、不受歡迎的,內心將充滿焦慮與恐懼。基本焦慮得不到滿足,導致嬰孩產生所謂的口欲期固結,或者沒有順利度過口欲期,隨後在不斷地未來的發展中,尋求對這一時期嚴重缺乏的關愛的直接或替代性滿足,這種替代性滿足大量地體現在吃喝無度和損人、碎嘴、滿嘴髒話的方面!

    最後一類是雖然順利度過了口欲期,但在其它發育階段受挫折後退行到口欲期。幼兒在三五歲時,因為出現破壞行為,遭受父母的嚴厲批評、打罵,幼兒會出現生氣和焦慮,然而外部環境是不允許直接發洩的(不能和父母對打),就透過撕咬物品來發洩心中的怒氣,久而久之,小朋友就會形成透過撕咬來解決問題,小朋友鬧矛盾了——撕咬,受老師批評了——撕咬被子等!等發育再大一點,撕咬是不被世俗接受的,上面說的替代方式就會出現了!

    那種一開口就是髒話的人是有心理成因的,其次我們從發展心理學的觀點來回答這個問題。

    第一認同內化的結果。嬰兒出生後,為了應付生存環境需要不斷的努力,他們要不斷的學習生存技能,生存知識。這時父母是孩子第一個學習的榜樣,是他們模仿認同的唯一的物件,隨著成長,老師,明星、英雄人物等將會成為他們認同的物件。這就體現了社會教育的重要性。而一個滿口髒話的人,在他們認同的榜樣中,肯定有一個這樣的人物模型,個人認為主要是他們認同自己的父母的結果。

    第二自卑性格的自我肯定。最近聽到一個廣告:如何帶來安全感。答把身邊的事控制在自己的範圍。同樣對於一個自卑的人,只有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子,透過骯髒的言語,掩蓋內心的軟弱。只有不挺的體現自己強行,自己的流裡流氣,看著他人的忌憚的眼神,來彌補內心的自卑感。這樣的自欺欺人方式是現在一大部分人的表達方式。他們和那些理想信念堅定,有者崇高追求的人所表現出來正直正義是完全不同的!

    透過精神動力學分析和發展心理學分析,我們明白了滿嘴髒話的人,過嘴癮朋友的性格形成原因,也瞭解了他們心態。他們是不容置疑的,你用髒話回懟他們,無異於揭露他們內心的隱私,揭露他們發育過程中原初的創傷原型,所以必然會遭到強烈的反抗,用強烈的反擊達到內心的暫時安定!

  • 3 # 京西玉人

    這不算什麼心態,癩蛤蟆不長毛,天生就是那道種。

    我們單位就有這麼一個老孃們,胖鼓倫敦的,仗著她爺們是個當官的,那天天滴嘴可碎了,媽了爹了,爺爺奶奶滴她全包了,和誰說話,都媽了這個媽了那個的,沒人敢惹,這大老孃們就有恃無恐了。

    我剛去單位什麼都不熟悉,有點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正好趕上這老孃們和我說話,就是罵罵咧咧的。

    我當然聽不慣了,我就說,張師傅您怎麼說話罵人呀,這老孃們兒張嘴就說,看你那操興,罵TM你了怎麼著,她話音剛落,我抬腿就是一腳,給丫踹了一個大跟頭。

    從此以後再也沒敢罵過我,說話時也沒髒字了。

    遇到這種東西,不要和她對罵,失身份,不搭理她,不和她說話完事,如果沒完沒了的罵著玩兒,就看準了機會,揍她一頓完事。

    記住啊一定會揍,別讓這種東西訛上你。一回打服了算。

    親身經歷分享一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UZI即將解鎖個人職業生涯3000殺大關,你認為他在2018年的夏季賽能完成目標嗎?為什麼?